上交國資收益是企業應盡之責

2009-08-13 15:42:46      劉雨眠

  企業享有法人財產權,擁有經營自主權,但并不享有股東的出資權,更不享有出資人的收益權

  劉雨眠/文

  很長時間以來,政府沒有要求國有企業向財政或國資部門上交利潤。這種格局在2007年9月得以打破。

  當時,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國發[2007]26號),中央企業的國資收益收繳開始起步。同年12月,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下發了《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暫行辦法》(財企[2007]309號)明確:國有獨資企業上交年度凈利潤的比例區別不同行業,分3類執行。

  隨后,部分省市也著手開展相關工作。政策發布以來,對國資收益收繳、使用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筆者希望對其中企業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談一些看法。

  現在有很多企業反映,上交了收益影響企業現金流,會影響運作。這應該是沒有任何道理的。

  國資收益包括應交利潤、國有股股利(股息)、國有產權轉讓收入和企業清算收入等。前兩項直接源于企業年度經營產生的利潤,按照一定比例收取。凈利潤是一個會計概念,是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的收入減去成本、費用、損失的余額,與現金流量不對等。但從將凈利潤調整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過程也不難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取決于各類應收應付項目、各項攤銷與準備的計提以及損失預計等因素。

  對以投資為主的企業而言,還取決于對投資企業的投資收益是否落實。這些因素如不考慮行業特征,與經營質量的好壞有較大關系。同時企業運作也并不可能僅僅依賴于經營產生的現金流量,往往還利用負債方式籌集資金開展各項經營、投資活動。因此,上交收益與企業運作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影響關系。

  上交收益不是企業額外義務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經濟總量中有相當數量的國有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不再是社會資源的唯一配置者,而是與外資、民資等其他經濟主體一樣的資本市場參與者。資本的基本要求是保值、增值。投入資本、資本增值、取得資本回報、資本再投入是資本實現自我循環的基礎。這個道理眾所周知。

  同樣的道理,國資收益是國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的國有資本投資收益,是國家出資的現實的回報。在出資權與經營權分離情況下,國家出資的回報通過派出的產權代表落實。

  要清楚的是,企業享有法人財產權,擁有經營自主權,但并不享有股東的出資權,更不享有出資人的收益權。

  不能客觀地看待國家的出資人身份,不能清晰地理解資本循環的基本規則,不能正確地認識產權代表的職責,就容易將國家資本視同“免費午餐”,把上交國資收益看成“負擔”。

  上交收益的比例可以達到80%以上

  目前財政部確定的中央企業最高上交收益比例是10%,適用于資源性、壟斷性企業。

  當然,各省市確定的比例各不相同,有分類比例、也有統一比例,一般比例為20%,最高比例達到60%。這要參考2006年12月4月財政部頒布的《企業財務通則》,其第50條明確:企業年度凈利潤,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按照以下順序分配: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提取10%法定公積金,法定公積金累計額達到注冊資本50%以后可以不再提??;提取任意公積金,任意公積金提取比例由投資者決議;向投資者分配利潤。企業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潤,并入本年度利潤,在充分考慮現金流量狀況后,向投資者分配。

  據此判斷,上交收益的比例可以達到80%以上。低于80%的上交收益比例都體現了國家出資人對企業具體情況的考慮。具體選擇怎樣的比例或比例結構需要綜合考慮國家出資人面臨的資金需要、企業面臨的發展形勢、企業的支付能力等等多種因素,由此確定相對最優的方案。

  當然,由于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完善等制度性原因,國有企業相對其他所有制的企業承擔了更多的特殊責任,如承擔企業離退休職工的醫療、住房和養老等費用,國有資本在產業退出時不得不付出一筆巨資以解決職工的轉移問題等等。承擔這些責任,勢必涉及相關的人、財、物的安排。

  對于這些責任,首先,由于形成來源的特殊性,國有資產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其次,對于承擔責任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應當有一個準確的核定,以便正確判斷企業的經營效率;第三,由于相關的費用、支出處理大部分在核算凈利潤過程中已經作了扣除,上交收益也就不存在另行考慮問題。

  收益用到何處

  上交收益與上交稅收在性質上有本質的差異。在國有資本與外資、民資等其他經濟主體同臺競技的形勢下,在目前國資國企改革任務相當繁重的今天,上交收益作為源于某一個經濟成分的收入,在使用上應當首先服務于國有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這也是國有資本能建立必要循環機制的前提。

  根據規定,上交收益的使用納入政府預算,報人民代表大會批準。支出范圍依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以及不同時期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統籌安排確定。必要時,可部分用于社會保障等項支出。上交收益的使用不可能覆蓋所有的上交收益的企業。擇優、扶強、保重點是上交收益使用的基本原則。

  來自國務院國資委的數據顯示,2008年共收取央企利潤547.8億元,其中270億元用于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經濟安全的重點中央企業新設出資和補充國有資本;196.3億元用于支持特大自然災害中損失較重的中央企業災后恢復重建;81.5億元用于推進中央企業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