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地產》專欄撰稿人 黃春申 撰稿
李安的新作品《制造伍德斯托克》上映了,正趕上伍德斯托克音樂節40周年紀念,在40年前的8月15日至8月17日,這個紐約附近的小鎮,曾經匯聚了50萬人進行了一場三天三夜的演唱會,50萬人?這可能是人類歷史至今在同一地點,人數最大的非戰爭集會。正是在這次集會之后,伍德斯托克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小鎮一舉轉型成為了全世界的音樂圣地,大量藝術家開始遷居于此,40年來,伍德斯托克這地方在經濟、文化上為此受益匪淺。
但40年前,在這里居住的人,并不希望有那么多人前來舉行聚會,他們認為這嚴重影響了小鎮原本寧靜的生活,甚至會引發越來越多的治安問題。實際上即使在美國,鄉村的房地產行業也并不是人們熱切關注的話題。如果這事情發生在現在的中國,伍德斯托克鎮政府估計會為這樣大型的活動,準備上三五年,學生的考試作文講不定都能改成“我為音樂節畫藍圖”。
文化與經濟看似格格不入,但其中總可以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化可以用作經濟活動的載體,但其最大的價值,是與經濟發生化學反應。這種化學反應得到的經濟增值,是以幾何式的速度呈現的,伍德斯托克就是這種典型的文化產物之一,但這樣的化學反應并不是空中樓閣,如果你現在去回顧所有文化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案例,都會發現,至少這些文化活動的開端是沒有明確的商業指向性的,文化是一種不追隨固定模式前進的動物,隨意性與適應性是它的關鍵所在。
如果在明確的商業指導下,去生硬“創造”文化活動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在上海就有鮮活的例子?!氨睔W”、“地中?!?、“英倫”一個又一個有著“歐洲血統”的地產社區被打造出來,但上海的氣候既不需要尖頂,也種不出好的薔薇,所有典雅至極的設計,最后都成為了雞肋。我們可以很羨慕西方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能夠照搬他們所有的文化到中國來,制造我們自己的“歐洲小鎮”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社會環境、地理氣候還是人種都是不匹配的,我們只是在努力破壞大自然渾然天成的創造而已。
如果伍德斯托克這樣的活動被挪到現在的中國,會成為什么樣呢?我們不妨好好想象一下,投資者能夠接受一場沒有門票的演唱會嗎?在補給緊缺時,50萬人所能得到的,是大量的免費水和食物,還是趁機提價的食品供應商?現場下起暴雨時,組織者是一絲不亂的疏導混亂,還是賣出雨具大賺一筆?無數年輕人發自內心進行神圣的“愛的儀式”,是對他們報以寬容贊賞,還是偷偷摸摸地拿其電話通知掃黃辦來立功?
今年春天,我曾經去參加過一個在鎮江舉辦的搖滾音樂節,音樂節在鎮江的新區大學旁,據說鎮江當地非常重視這樣一個活動,因為新區有地產有商業,所有這些期待發展的東西,都希望一個類似伍德斯托克的奇跡在這里能夠出現。但恕我直言,現場就像個稍有規模的廟會而已,在中國搖滾樂只是少數人的游戲,沒有多數人的共鳴。連舉辦地附近大學的學生們,都絲毫不知道這個音樂節的存在(后來才知道,50元的票價成為一個很大的消費門檻),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查查,音樂節后鎮江新區的樓價漲了沒?
所有想通過文化推動地產發展的開發商們,不妨去先看看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不要光盯著這部電影的投入產出收益比,也別惦記著當年音樂節期間小鎮的財務報告。先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音樂,然后再考慮怎么玩“文化地產”、“音樂節地產”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