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錢捐贈”事件或成推動慈善捐贈信息公開的“導火索”
8月14日,就“一分錢”事件,農夫山泉公司發布聲明表示對《公益時報》等機構采取法律行動。中國青年報報道稱,農夫山泉公司于8月18日以公益時報社等為被告,向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提起名譽權訴訟,要求被告向農夫山泉公司公開道歉,并賠償人民幣500萬元。但《公益時報》表示目前并未收到相關法律文件。
企業與媒體間的名譽權訴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往往會陷入媒體監督尺度和企業信息披露過程的爭論,新聞媒體質疑企業信息披露準確性合情合理,企業保護自身名譽也無可厚非,然而兩種訴求遇到一起,就產生出難以調和的矛盾。
就農夫山泉“一分錢”事件來講法院立案尚有三點難度。
首先,農夫山泉聲明中引用“刻意”一詞,并懷疑此為蓄意事件,因此,農夫山泉須拿出刻意的證據。如果沒有充分的“刻意”證據,就算“新聞報道失實”成立,也很有可能被認為是一般性失實,在法律操作上一般可不作侵害名譽權處理。
其次,相關部門目前尚未出臺慈善捐贈信息披露的相關法律法規,農夫山泉是否有義務披露慈善捐贈信息?向誰披露?披露多少?如何披露?……等一系列問題都難以找到法律依據,尚有待明確。農夫山泉“一分錢”事件的結局也許可能成為“推動中國慈善捐贈信息公開的踏腳石”。
第三,農夫山泉公司在聲明對一些質疑的表述尚不清晰。比如,農夫山泉陽光工程的廣告中描述“一付2元的跳繩,……從現在起,每喝一瓶農夫山泉,你就為孩子們的渴望捐出了一分錢。到2008年,陽光工程將為20萬孩子帶來運動的快樂”表明農夫山泉“一瓶水,捐一分錢”不僅限于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間,而農夫山泉在聲明中僅描述了“飲水思源”的活動細節,陽光工程中賣了多少瓶水并沒有提及,善款通過誰捐給了誰也沒有描述詳細。再如,農夫山泉廣告中承諾是代消費者捐款,但在聲明中未提及捐款后捐贈發票如何開具,以及免稅款用途等問題。
從法律關系角度看,“一分錢”事件中,農夫山泉與每個消費者之間在存在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關系的同時,還存在一種承諾捐款的合同關系,此關系不是委托,而是義務,農夫山泉有義務用自己的名義按“一瓶水一分錢”的計算方式向其承諾的被捐助對象捐助善款,消費者也理應對農夫山泉實際履行承諾的真實情況有充分的知情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