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電視購物行業曾經面臨過一次五大部門聯合啟動的嚴厲整治,然而,禁播的“黑五類”廣告至今仍然活躍在熒屏上
“劉先生您好,我是摩能國際的員工,您在本公司購買過一部海爾V68手機吧?您用了這款手機感覺還可以嗎?”
海南省臨高市的劉力帆,剛剛通過電視購物在摩能國際購買了一部手機,沒兩天就接到了自稱是售后服務的電話。
“這批手機因工藝問題存在安全隱患,所以本公司與海爾集團為維護信譽,決定召回這批手機,客戶加1000元錢更換諾基亞N97手機一臺。但按公司規定,需要客戶將手機先寄回,同時會給客戶重新發出一個價值1000元的代收貨款的包裹,到時候請您付款簽收。”
劉力帆不明就里、深信不疑,寄出手機并付了款。幾天后,他收到的卻是一部三無手機。惱怒的劉力帆當即回撥那個“客服電話”,卻收到“該號碼無法接通”的回音。
同樣惱怒的還有摩能國際。“打著我們公司的名號詐騙的案例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花招多著呢!”摩能國際副總經理路燕非常頭疼。
這種詐騙成立的基礎是——摩能國際的數據被泄露了。這些數據包括客戶姓名、手機號、地址、購買產品等信息。
據中消協統計,2009年上半年,銷售服務投訴量同比上升68.7%,電視購物仍然是投訴重災區。在“3.15”期間,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3992件非現場購物投訴中,電視購物投訴達1731件。
另據統計,2008年,上海“12315”平臺受理的電視購物類投訴達4226件,與2004年相比增長30倍。2009年一季度,上海12315受理的22272件投訴、申訴中,涉及電視購物的為3075件,高居榜首,與去年一季度相比上升了284%。
幾天前,由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主辦的“數字內容與電視購物”論壇舉行。之前有消息說,廣電總局正在制定新的監管政策,因此論壇原定由廣電總局傳媒機構管理司負責人主講的“電視購物行業管理與規范”主題備受關注,但該主題卻因故取消。
參與多項電視購物規定制定的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中國電視購物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曾靜平教授透露說,政策出臺會很謹慎,關于“電視購物由廣電媒體統一經營”的規定,在9月份推行不了。
一看到電視購物就換臺的達94.32%
央視索福瑞《中國電視購物發展報告2008-2009》說:觀眾對電視購物整體信心不足,只有17.65%的消費者有明顯的信任;另外,觀眾忠誠度不高,一看到電視購物就換臺的比例達到了94.32%。
數據顯示,我國電視購物僅占零售市場的0.1%,而韓國是4%,美國這一數字達到了7.7%。
這樣一個便利的零售方式,為何在中國如此令人反感?
“總有一些公司攪壞整個行業的水,我們靠誠信積累了一批忠實的消費者,要不早就關門了。”國內一家知名的電視購物公司的高層說。
而本文開頭摩能國際遭遇數據丟失的問題,也令一些行業中的知名公司不勝其煩。
“丟單是大問題,讓人氣憤,但也無可奈何。”祥龍冠宇總經理高興東說,“這種情況我們只要得知,第一時間就去找顧客,讓他報案。有一次我們派了一輛車和三個人,帶顧客去報警。”
“一兩千元的東西,要來回奔波,誰耗得起這個時間。”顧客疲于報警,只好自認倒霉。
路燕告訴記者,截至今年1月,數據丟失問題已經給該公司造成上千萬元的損失。
但對這類事情,公安部門的答復一般是:單個詐騙金額一般為2000元以下,無法按照詐騙罪立案調查,需要大量受害者向犯罪分子所在地公安機關報案,以便并案偵查;而工商部門的答復則是,發貨公司與發貨地址都為外地,當地工商部門沒有能力跨區域執法。[page]
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除了詐騙案,帶有欺騙性質的產品是投訴的重要源頭。
人們對2007年3.15晚會上被揭底的“藏秘排油”和“鍋王胡師傅”記憶猶新,最近一些號稱千足金、萬足金的首飾,超低價的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又粉墨登場。
“一款叫金枝玉葉的產品,也就是個50塊錢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地攤貨;金鉆玫瑰花套組則沒有任何金質材料,金屬材質主要成分為鎳、銅;永安康佛觀音吊墜和霸王金鏈的黃色貼鑲部分,主要成分為銅、鋅、鎳,金覆蓋層厚度低于0.05微米。”曾靜平向本刊記者舉了幾個偽劣產品的例子。
“799元的筆記本電腦,那些元器件加在一起還不止這個價;還有那些‘魔環’,戴上之后就可以治療各種病痛,簡直是天方夜譚。”一位業內人士對此非常憤慨。
曾靜平將這類公司稱為“跑店”,他們集中時間賣一種產品,賺了錢就跑,即使有關部門接到投訴來抓,也來不及了。“他們追求一時的盈利,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公司名稱和產品名稱改一下再接著賣。”
由于成本低廉,利潤巨大,“跑店”不惜重金購買電視臺的時段。“一個‘魔環’成本才十幾元,卻賣到199。有些產品一個月銷量就上億,這是做正規產品的公司達不到的。”
祥龍冠宇總經理高興東告訴記者,2009年6月以前,他們所購買的國內某衛視臺的時段價格是3200~3300元/秒,現在已經漲到4500元/秒。摩能國際提供的數據則顯示,他們在某省級衛視購買時段的價格,已從3年前的3000元/秒漲到如今的6000元/秒。
路燕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檔廣告5萬,按照進線數量分攤,大概一條線200,而其中真正成交的大概是1/3。也就是說,每賣出一部手機,廣告費就是600元,而且成本還在不斷攀升。
“這種情況逼得一些知名大公司也開始做不靠譜的產品,整個行業的風氣都被帶壞了。”一位業內人士說。[page]
廣電總局應首先擔負監管使命
電視購物行業出了問題,到底誰來管?
“作為一個注冊公司,工商總局要管;在電視臺播出廣告,廣電總局要管;販賣的產品又需要質檢總局管。正是因為這種復雜性,造成了一直無人監管的局面。”曾靜平分析說。
2006年,電視購物行業曾經面臨過一次嚴厲的整治。當時工商總局、衛生部、質檢總局、商務部和廣電總局等聯手,規定所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自當年8月1日起停播介紹藥品、醫療器械、豐胸、減肥、增高產品的電視購物節目。
然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些曾經遭遇禁播的“黑五類”廣告目前仍然活躍在熒屏上。其中,前不久廣電總局曾發文通報的張家界電視臺于深夜播出的一檔男性藥品節目的大膽色情描述,令人觸目驚心。
“當前,全國各種形式的電視購物頻道超過100個,而經廣電總局正式審批的僅有11家。國內各類電視購物經營單位約500家,2008年營業規模約為300億元。”曾靜平說。
巨大的利益,促使各電視臺對電視購物廣告敞開大門。曾靜平告訴記者,目前中國教育電視臺的電視購物廣告,占其廣告總額約50%,而西北某些省級衛視,這個比例已超過60%。
有消息說,廣電總局正在制定一項針對電視購物節目的監管規定,“要加強制作管理,各類電視購物節目應由合法的播出機構和節目制作機構制作”。
對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家廣電總局傳媒機構管理司、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該人士并未對這則消息加以確認,但表示:“我們要求各電視臺要規范行為,按照廣播電視管理條例上有關規定,側重節目內容的把關,審查有關部門需要審批的內容。”
此外,曾靜平正在與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一起,起草一個《電視購物節目標準》,從播出時間、內容和表現形式等方面對電視購物廣告進行規范。“這是一個節目,而非廣告,所以希望廣電總局首先擔負起監管使命,對違規的產品和內容堅決過濾。”
曾靜平出示了一組研究數據: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電視購物行業依然快速增長。2008年,規模增長50%;2009年第一季度,行業增長率超過30%,其中上海東方購物增長率為78%,湖南快樂購為50%,橡果國際為37%。“總體來說,這個行業是朝陽行業,能為經濟帶來許多積極因素,應該好好扶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