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新能源車過熱苗頭初顯
逆勢走高的中國車市不僅成為帶動國民經濟回暖的排頭兵,更讓備受鼓舞的汽車企業們躍躍欲試,準備借政策利好加大投資大干一把,但是企業們心頭涌出的擴產沖動以及頻頻出現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卻令汽車產業政府主管部門深感擔憂。
政府部門認為該給汽車產業降降溫了。
產能過剩
“受市場需求的拉動,一些企業紛紛采取增加投資、擴大產能的措施,汽車產業出現了產能急劇擴大的苗頭。”上周六,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在“2009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此言一出,立即引來業界普遍關注。
與三年前,國家發改委頻頻發出中國汽車產能過剩信號的大環境不同,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汽車產業在政府出臺產業提振政策的背景下,才得以保持不錯的增長勢頭,企業產品供不應求的狀態與整個行業“產能過剩”的判斷似乎相互矛盾。
“在當前市場向好的情況下,我想提醒各位企業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陳斌指出,今年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效應的結果,政策惠及的部分車型甚至出現了產品供不應求,汽車產能利用率將接近80%,處于正常值期間。
但是他認為,受市場需求的拉動,一些企業紛紛采取增加投資、擴大產能的措施,汽車產業出現了產能急劇擴大的苗頭,“應該看到,我國汽車市場長期 穩定增長仍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隨著政策效應的遞減和社會環境壓力的加大,今后幾年可能面臨市場增長趨緩的局面,新增產能或將放空。”
根據國家發改委對于汽車產能的調查,今年的產能利用率比較好,2010年、2011年汽車產業規劃產能將大大高于市場需求,如不加大調控和引導,未來幾年汽車產能利用率將出現下滑態勢,屆時產能利用率有可能低于70%,導致出現產能過剩。
三年前,屢屢傳出關于汽車產業產能過剩之時,便引發業界不小的爭論。當質疑之聲再次響起,正在為產能吃緊尋求出路的汽車企業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 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一位負責人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認為,事實上沒有哪家企業會簡單重復建生產線,如果汽車市場規模每年增長20%,產能留出 30%~35%的“富余”并不算過剩。
新能源車熱
在提醒汽車行業企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企業創新能力、防止出現產能過剩的同時,陳斌對日漸升溫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首次提出謹慎發展的觀點。
事實上,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汽車行業并未作為產能過剩行業被提及。但是陳斌認為,過剩的潛在苗頭還是有的,“會議上有幾位部長提出來要高度重視汽車產業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
為此,陳斌建議所有汽車行業的企業經營者,謹慎把握資金投向,更多投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培育自主創新能力上,投在促進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上,把握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權,實現企業長期的可持續的發展。
今年初出臺的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種種鼓勵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廣大企業研發生產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的熱情,一時間,全國各地關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新項目如雨后春筍一涌而出。
對此,陳斌認為涉足新能源汽車生產的企業有兩點需要注意,首先是必須充分認識研發生產電動汽車的高技術門檻,“國內企業的專用發動機核動力模 塊,包括電機、電池和管理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以及基礎原材料的生產,與國外尚存較大差距,各個企業應客觀認識自身的技術能力,對是否發展新能源汽車以及選擇 什么樣的技術路線作出慎重的決策。”
其次,陳斌發現一種并不好的苗頭,即出于多種考慮,當前不少地區企業紛紛上新能源汽車項目,新能源汽車熱已經出現,不少企業實際上根本就不具備研發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術,而是外購關鍵零部件進行組裝。
陳斌說:“這樣的企業一方面是迎合政策和市場需求,另外想借以上汽車項目,謀求取得汽車生產資質,這顯然不符合國家的政策導向,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這種現象應當遏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