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一個農民科學家的“變身記”

2009-09-07 13:31:14      挖貝網

  依然是那黝黑的皮膚,和因常年投身于田地研究而早已變得粗糙不平的雙手,這次見到李登海不是在田間地頭,而是在他的“玉米之家”。

  在離登海種業不遠的一個地方,門前用紅色寫著大大的四個字――“玉米之家”,這就是登海種業掌門人李登海的家,院子內晾曬著的玉米粒兒在太陽的照耀下金光閃閃。對面的一片玉米地,是他個人及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苦心鉆研玉米育種技術的試驗田,從他腦海里迸發出的每一個玉米新品種,都是在這里經過最初的實驗才走入其他試驗田。

  今年八月,在得到國家審定之后,創下1402.86公斤/畝高產紀錄的超級玉米,將從這里走向全國,李登海也從此翻開了中國玉米育種的新篇章。

  就在李登海帶領登海種業步入玉米種子繁育新時代的同時,既是技術掌門又身兼董事長的他,在公司上市四個年頭后再一次萌發了“改革”的想法,貫穿研發、生產、營銷,以及整個管理體制。這次他動真格了,而且十分堅決。

  創新突破是競爭力源泉

  三十八年前,李登海手攥著兩萬元人民幣和二十粒玉米種子,借用母親的幾畝糧田,自己動手搭建科研設施,就這樣,他第一次踏上了繁育玉米種子的高產研究之路。

  從一開始,李登海就知道玉米高產研究這條路并不好走。“一個玉米新品種,從培育到成功的概率只有十二萬分之一。”然而,李登海卻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獲得了成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玉米高產奇跡。

  從1972年開始至今,30多年的時間里,李登海培育出了100多個優良玉米雜交種,實現了玉米單產從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7次創造和刷新了夏玉米高產紀錄,開創了我國高產玉米育種栽培緊湊型的發展方向??梢哉f,李登海就是中國緊湊型玉米雜交玉米的“鼻祖”。

  李登海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玉米的主要競爭力在于提高每畝產量即提高單產。”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生產出更多的糧食?這正是優質玉米種子的三要素之一――高產。開拓玉米高產道路,早已成為李登海人生中重要的課題。

  時間為證。由最初的平展型玉米高產攻關向緊湊型玉米跨越,并第一次突破700公斤的高產限額,李登海用了八年的時間,1979年掖單2號玉米種子畝產達到了776.9公斤。其后,李登海又花費了八年的時間,再次突破了1000公斤的高產指標,那年是1988年。當登海種業的超試1號突破畝產1400公斤的時候,已是2005年,這最新的一段突破李登海足足用了17年的時間。

  回憶近40年的研究征程,李登海感慨道:“我從一個農業技術員到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從一個普通共產黨員到十四大、十七大黨代表,從一個農村的農科隊長到農業部專家顧問組成員,經歷了一個‘從奴隸到將軍’的奮斗歷程。”這一路走下來,李登海始終保持著對玉米的那份執著。

  他認為:“國家的糧食安全,一方面在于擁有自主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在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李登海堅持自主創新,創造了多個高產奇跡。

  “自主創新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李登海說。

  三年之惑誕生經營轉折點

  脫下往日沾滿黃泥的黃膠鞋,從田地里走出來的世界級科學家李登海,跟記者回憶起登海種業2006-2008年那艱苦的三年時光,透著苦澀,更充滿艱辛后的喜悅。

  李登海骨子里透著科學家執著的本性。過去,“固執”二字,不僅體現在李登海對玉米育種技術的執著鉆研上,更體現在他對企業管理的“一己之見”。他將大部分精力用于繁育玉米種子的研究,沒有花太多心思在種子的銷售上,更別提為了迎合市場而實行合理生產。

  然而,在科研方面不斷結出碩果的李登海,萬萬沒有想到盲目生產會帶來的嚴重后果。2006年,登海種業的銷售出現快速下滑;2007年,鄭單958的暢銷對登海種業造成劇烈沖擊;2008年,大量種子囤積、滯銷。這無疑給專注于科研、一帆風順的李登海敲響了警鐘。[page]

  種子的研發優勢為何沒有帶來公司發展的經營勝勢?在鄭單958投入市場,對登海種業的業績造成嚴重沖擊的那一刻,李登海才認識到:“原來僅有好的科研成果、好的玉米種子是不夠的。”李登海整夜難眠,滿腦子里都是問號。

  三年里,李登海不斷反思。他開始意識到完善生產機制,加大營銷網絡建設,以及加強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李登??吹?,美國先鋒公司作為世界上玉米產量最大的公司,不僅擁有資金實力,更擁有先進的育種技術和管理理念。于是他決定:“仿效先鋒公司的基本做法。”2002年10月,登海先鋒控股子公司創立,為今后動搖李登海的“固執”埋下了伏筆。

  回憶三年的坎坷路,李登海說:“有三股力量,支撐著登海種業艱難走過。一是登海先鋒,其間的大部分利潤來自于這個子公司;二是登海種業承擔了國家超級玉米品種的研究項目,國家給了一部分資金支持;三是我對公司順利度過難關的決心和信心,以及我們科研團隊自主創新的原動力。”

  學習榜樣攻破軟肋

  相對于登海種業出色的科研成果,長期以來,管理和營銷被看作是登海種業的軟肋,也成為制約公司發展的主要因素。與先鋒公司的合作,讓登海種業找到了問題所在,找到了差距,找到了學習的榜樣。

  2007年開始,登海種業提出“向先鋒學習”,多次派人員到子公司學習。通過兩年的對照比較,已逐步找到了自身在管理、營銷和技術上的問題所在。這個從田地里走出來的科學家,在與美國先鋒公司多年的接觸中,終于找到了開啟企業管理這扇門的鑰匙。

  李登??偨Y道:“企業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兩大要素,除了培育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即依靠自主創新,研發出抗病和抗倒力強的品種之外,還要擁有為農民用戶服務的技術服務體系,從而將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種推廣開來。”

  當前種子市場供過于求的整體局面,考驗著登海種業營銷網絡的鋪設及營銷水平的提高。今年,3個超級玉米新品種順利通過省級審定,其中一個通過國審,將于11月在相應的審定區域內展開銷售。對此,李登海布局整個銷售網絡:“將營銷中心逐步向北京轉移,建立先進的營銷體系,同時進一步完善營銷人員的薪酬分配方案”。經歷過盲目生產帶來的嚴重后果,如今的李登海加大了對市場信息的調查,他意識到根據市場信息的反饋,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市場變化,從而有效展開重點突破。

  科學家有了企業家精神

  2009年是登海種業迅速實施整改的第一年。

  在登海種業的發展歷程中,人才的匱乏和流失成為公司發展的瓶頸。對此,李登海感受頗深,如果體制不改變,那么今后的發展勢必會受到牽制。于是,李登海提出“改革首先從吸引和留住人才開始。”

  由李登海親自帶領的200多人的科研團隊,每年將研發100個參試品種,其中6-8個品種可以通過省審和國審。2001年-2006年,先后設立分布于全國的28個實驗站,在今年也已開始探索進行改制的方案,變身產權公司,從而實現對各地實驗站科研人員的更好激勵。

  登海種業還先后在北京和萊州市區租用或購置了兩處房產,目的也是為了吸引人才。目前,登海種業大部分管理人員已陸續搬至萊州市區辦公。

  多年投身玉米研究的李登海意識到:“目前,中國的育種科研明顯缺乏市場經濟的意識。”因為在我國,種子只有通過了國家(或省級)審定才能進行銷售,但這遠遠不夠,還應當充分考慮下端市場即農民種植對種子的個性化需求。因此,企業在育種科研方面應始終圍繞著市場需求而培育。作為農民出身的科學家,這時候他“開竅”了,更學會了用經濟頭腦去考慮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即考慮如何迎合市場,進行生產和銷售。這對于專注科研的李登海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于是,他對登海種業今后的科研方向有了新的把握:“以后科研的方向會多考慮農民消費者在生產過程中的所需,同時,在提高生產效率和高價對高產的需求之下,降低企業成本,最終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任何一個熟悉李登海的人,都不難發現在他農民科學家形象的外殼下,又多了一種企業家的精神。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