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導向定價法
一家雜貨店經理最近上架了3萬多件商品,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怎樣給每件商品定價?由基本市場原則可以看出,零售商忽略了一點——根據顧客需求的波動迅速調整定價會贏得潛在的邊際利潤。盡管這意味著利潤的增加,但很多零售商都沒有正視需求導向定價法(Demand-based pricing)的價值所在。
“即使你只總結出一條市場原則,也應該是價格要適應需求狀況的變化?!?Vincent Nijs教授與同事研究發現,影響零售商定價習慣的市場因素主要有兩個:需求導向定價法和歷史價格的依賴性(Past-price dependence)。前者反映的是顧客對商品需求的變化,后者則指零售商單純重復歷史定價模式,不考慮成本、市場需求和競爭環境等的波動。
研究者選中芝加哥一家名為“多米尼克”的雜貨店并對其進行統計,發現價格變量有48.7%取決于對歷史價格的依賴,僅有10.7%受需求導向定價法的影響。需求導向定價法會帶來更高的毛利潤率;相比之下,對歷史價格依賴性越高,毛利率越低。但是目前,參考歷史價格仍是零售商廣泛采用的定價方式。
零售商通常會根據一些因素作出價格調整決策,如購買商品的家庭份額、產品是否屬于高價商品、顧客因突然性價格變動而作出消極反應的可能性等等。零售商對奢侈品的定價通常依賴歷史價格,因為價格突然變動,這部分顧客會認為是產品質量變化,進而出現消極反應。此外,商品類型過于復雜也不便于采用需求導向定價法。
這項研究為零售商提供了一種合理的定價方式,即根據產品分類的不同,結合對成本和利潤的雙向考慮,靈活調整需求導向定價法和歷史價格參照法的使用比例。同時,Nijs教授還表示,這項研究對生產商也不無裨益,可以使生產商與零售商達到雙贏的目的。
作者為 Vincent Nijs
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
警惕“害群之馬”
通過十年來對人類粗暴言行的研究,我們發現,工作場所常見(而且通常被容忍)的反社會行為,對公司的殺傷力比經理人想象得要更為嚴重。主管惡言相向,個別員工爭功推過,居心不良者散播流言,私下搞小圈子排擠同事等等,類似的行為都會給組織發展帶來難以磨滅的消極影響,但通常只有直接受害者本身才知曉這種傷害。
受到粗暴言行攻擊的受害者會感到憤怒、絕望甚至實行報復,于是工作滿意度降低,員工績效也會一落千丈。一旦對這種“隱性折磨”無法承受,有些員工會選擇離職,但留下來的人則可能成為公司內部更大的隱憂。某“財富50強”公司的資深副總裁向我們訴苦道:“他們就像是坐在床上不劃槳干瞪眼的船員這可比離職更糟糕?!?/p>
為了深入了解粗暴言行對工作績效的影響,我們專門進行了取樣調查,針對幾千家不同行業的公司主管和員工,傾聽他們的心聲,得出如下結論:48%的人工作努力程度下降;47%的人會縮短工作時間;38%的人工作質量不保;66%的人承認自己的工作績效降低了;80%的人在工作時間整日煩惱是否會受到傷害;63%的人花時間思量如何免遭迫害;78%的人坦承個人對公司的忠誠度降低。
如今各大公司都在裁員,留下的員工成為為公司創造業績的主力軍,不能讓“害群之馬”拖垮整個團隊,工作中出現粗暴言行必須嚴懲,對于屢犯不改者,主管要及時將其清除出列。
作者為Christine Porath
哈佛商學院
創業就趁現在
很多主管都表示,他們想要離開現在的企業戰場,出去開家小公司獨立創業,卻因各種看似合理的“完美理由”,認為時機未到而放棄初衷:我必須建立更多更好的口碑,我必須了解財務系統的實際操作,我必須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維持家庭穩定可若等到萬事俱備,恐怕東風已不在,長久拘囿于大公司會養成一些不利后期創業的習慣。
一方面,斯坦福大學愛德華·拉澤爾(Edward P. Lazear)教授提醒大家,在大型企業長期擔任主管,會喪失“大小事一手包”(jack-of-all-trades)的能力,而這正是創業初期最需要的素質。他們習慣讓人力資源專家負責人力資源問題,讓財務人才準備報告,讓IT人士維護公司資訊基礎建設,他們習慣把工作交付下去,而不靠自己動手,這在創業伊始是不可想象的奢侈行為。
Masergy公司創辦人貝瑞·諾爾斯(Barry Nalls)認為,大公司經理人的殺手锏在于“能夠管理好一個團隊”,但在起步期,根本劃分不出“經理人”這個職位,連同CEO在內所有人員都是“貢獻者”。企業家只要具備成熟的思維和準確的自我認知即可,而這些素質并不需要他們在大公司“多年的媳婦熬成婆”。
另一方面,若想在大公司熬到高層才“撒手”,你會失去享受創業過程的機會。早點創業會獲得連續性的成功體驗,“你可以花五年時間開創一個事業,發展壯大,然后離開,再著手下一個更大的計劃”。諾爾斯解釋說,“這樣的經歷20歲的創業者可以體驗四五次,而50歲的人恐怕就只剩兩三次機會了”。所謂英雄垂暮的遺憾大抵如此。
等待“完美”的時機去開創新事業是徒勞無功的,它根本不存在。所以,一旦有了創業的想法,并因此激發出你成為企業家的雄心,別猶豫了,就是現在!
作者為Noam Wasserman
哈佛商學院
“違規潛規則”
軟件工程師、航班機組成員、工人、郵遞員、卡車司機、醫院護士這些人有什么共同點?Michel Anteby教授會告訴你,他們的行業都存在一個“道德灰色地帶”(moral gray zone),即工作中有一些明令禁止的行為,但即使員工觸犯,管理者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見怪不怪,形成了一種類似的“違規潛規則”。
“道德灰色地帶”雖然普遍存在,但前提是不能觸犯道德底線。例如,一個員工屢次從收款機內盜取現金,經理發現卻縱容他,這也是一種“灰色地帶”,但絕不能稱之為“道德灰色地帶”。相比而言,一個員工在庫存里為自己預留一件服裝,以便在日后打折時購買,經理發現并縱容他,這樣的行為就屬于“道德灰色地帶”。
“當公司的某些條例一次又一次被打破,而管理者公開地或暗地里默許這些行為的時候,灰色地帶就產生了?!?Anteby解釋道,像護士、機組人員等職業,接受相同的培訓,遵守同一個行為準則,社會認可度相似,比較容易形成“灰色地帶”。
這種“違規潛規則”通常會被認為是管理者賣給員工的人情,相當于對其辛勤工作的一種變相犒賞。以護理人員為例,他們的職責就是帶病患去見醫生,不允許其實施任何醫療行為。但有時為了搶救危急病人,這一條例就被打破了,而醫生即使注意到這種違例,也不會追究責任。
他認為,“灰色地帶”在各個層次的組織內部都存在,并且在未來幾年會繼續強勢發展。首先,“道德灰色地帶”得到了管理者的默許,所以并不是加強監管它就會消失;相反,員工對管理者的態度越來越敏感,以致這種“互相遷就”會越來越不避諱。其次,現代社會過重的壓力促成了人在工作中證明自身價值的欲望,“灰色地帶”暗含了一種組織的認可和縱容。
作者為Michel J. Anteby和Martha Lagace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