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大醫藥雄心

2009-09-17 19:07:55      袁宏明

  文/本刊記者 袁宏明

  在金融危機中如何推進結構調整?是一項既化解當前重大矛盾、也影響長遠發展的戰略性課題。

  作為中國最大經濟城市,上海市的結構調整舉措頗為引人注目。其核心是以九大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業、先進重大裝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制造業、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增量”,帶動六大支柱產業(信息、金融、商貿、汽車、成套設備、房地產)“存量”。

  5月16日,上海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上海將聚焦九大重點領域,集聚創新資源和資金,攻克技術難關。

  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親自擔任上海市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領導小組組長。

  2008年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領域的產值約6500億元。按照規劃,2012年九大高新技術行業有望創造1.1萬億元產值,在當年工業總產值中的比例將增至33%,比2008年末提升10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十二五”時期,九大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上海工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作為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化九大重點領域之一,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正處于新一輪發展的關鍵點上。

  7月底,上海市政府印發了《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09—2012)》(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關于促進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8月3日,上海市舉行了生物醫藥產業推進大會。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上海市繪制了一幅頗為宏偉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藍圖:到2012年,上海將初步建成國內生物醫藥的創新產品制造中心、商業中心和研發中心,行業經濟總量實現翻番,達到2000億元,扶持100家年產值超過2億元的創新型企業,打造100個銷售額超過億元、科技含量高的拳頭產品。

  為實現這一目標,上海市專門為生物醫藥產業“量身定制”了39條政策,涵蓋財政、稅收、金融、公共采購、市場準入、產品價格、產品流通、產業基地、國際化扶持、知識產權和人才支持等10個方面,著重突出了系統性、導向性和專業性。

  引導創新要素向產業基地集聚

  仔細觀察上海市39條生物醫藥產業政策,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以技術自主創新為先導,在體制和機制創新方面也有大量的“先行先試”之舉。

  上海在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領域擁有近80位兩院院士,這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巨大潛力。

  上海市擁有相當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體系,形成了由10多所高校、30多家專業研究機構、30多個研發中心(含外資)、30多家新藥臨床研究基地、200多家研發型企業組成的生物醫藥創新網絡。

  近年來,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保持了年均15%的增幅,產業規模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全市納入統計的生物醫藥生產企業410家,2008年全行業實現經濟總量1034.6億元,增長15.8%。

  進行產業空間整體布局是《行動計劃》的一大目標,上海將著力打造浦東張江—周康、閔行、徐匯、奉賢、金山、青浦6個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6大基地可用面積15.84平方公里,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未來發展空間得到了保證。

  這一政策安排的邏輯是,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產業基地集聚。為實現這一目標,上海市區兩級政府將聯手建立項目審批的便利通道,在資金、人才等給予大力支持。

  把原來散亂在其他區域的生物醫藥企業集中到6個基地里,也吸引國內外生物醫藥企業進入基地集中發展。這樣做,有利于克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分散、核心競爭力不強的弊端。

  始建于1994年的張江生物醫藥基地,被譽為張江“藥谷”,是整個上海乃至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龍頭。以張江生物醫藥基地為核心區,上海市在近年來先后被授牌為國家醫藥出口創新基地(2005)、國家生物產業基地(2006)、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2007)。

  在新一輪規劃中,浦東張江—周康將打造成具有國際水準、亞太一流的研發中心和創新產品制造集聚區。張江“藥谷”是我國創新藥物研發數量最多的基地。截至2009年7月,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已形成新藥產品229個,新藥證書超過50個;目前在研藥物品種207個,其中創新藥物127個。同時,張江“藥谷”也是以美國、歐共體為目標的國際新藥研發注冊最多的園區,已報或將報國際臨床研究的藥物41個。

  目前,張江藥谷還依托全國領先的新藥創新優勢和浦東的先行先試優勢,開展了一系列的政策試點和突破。2008年,國家質檢總局在張江藥谷率先實施了“研發企業進境生物材料檢驗檢疫快速通關試點”,2009年,國家海關總署在張江藥谷率先實施了“研發外包企業便捷通關試點”。

  7月3日,由原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巴德年院士任組長的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督查調研組深入張江生物醫藥基地調研。

  巴德年院士指出,堅定支持張江生物醫藥基地的發展,張江所承擔的任務不僅僅是為上海市和長三角提供支撐和服務體系,而是中國在藥物研制開發過程中的一個樣本、一個基地和一個窗口,期待張江早日成為與美國“硅谷”具有同樣作用和意義的“藥谷”。

  張江生物醫藥基地打造了由研究開發、孵化創新、成果轉化、教育培訓、專業服務、風險投資等6個模塊組成的創新創業環境,組建了涵蓋“人才培訓—研究開發—中試孵化—規模生產”的現代生物醫藥技術創新體系。

  上海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閔浩告訴《中國投資》,從2007年開始,張江基地在項目引入方面,開始更多考慮從量到質的轉變,基于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發展需求,將重點進一步轉向培育核心企業、潛力型企業以及做大做強一批創新企業。

  “從集聚到集群的發展是張江藥谷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是當前確保張江藥谷持續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閔浩對《中國投資》說,“需要著力整合已具備的、領先的創新資源優勢,按照集群發展的視角支持產業集群發展,以集群所具備的軟實力抵減商務成本不斷高漲的不利因素,提高張江藥谷的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

  閔浩認為,張江生物醫藥企業群在總體上已快速完成起步和集聚進程,整個企業群處于蓄勢和整合階段。但是目前張江生物醫藥產業鏈各環節雖然齊備,但與持續發展需求尚不夠匹配,企業高度集聚,但尚未構成成熟的產業集群。因此,為加快即將到來的起飛和聚變進程,急需加快推進成果產業化和著力打造產業集群。

  產學研深度融合

  推進成果轉化

  張江生物醫藥企業即將迎來一批潛力型新藥成果的產業化高峰。截至2008年底,張江生物醫藥企業研發的已進入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申報階段的藥品有12個,這批成果在2009年即已迎來產業化階段;進入臨床III期的藥品有32個,這批成果即將在未來2年內迎來產業化階段。此外,目前已進入臨床I期藥品47個,臨床II期藥品30個,其中部分成果即將在未來3-5年內迎來產業化階段。

  但是,近年來周邊省市對上海尤其是張江生物醫藥企業的定點招商力度也在加大,收集各家企業新藥研發進展和新藥獲批情況,以較為優惠的土地、稅收、配套資金政策游說企業到外地產業化。

  在此影響下,上海市醫藥企業外遷、成果外嫁、“墻內開藥墻外香”現象有所增加。比如,原位于張江園區的上海欣凱醫藥公司,在上海市經過多年孵化支持,2005年治療狼瘡性腎炎的新藥完成III期臨床,由于缺乏資金,在張江買地建GMP廠投產,在蘇州許以優惠地價并給予項目落地資金配套情況下,轉移到蘇州進行產業化,2008年實現產值2億多元。

  從目前成果產業化情況看,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除羅氏等跨國公司、新先鋒等大中型醫藥工業企業外,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因不具備生產能力而將項目轉讓至張江之外的其他藥企,未形成為張江的產值和稅收貢獻。

  因此,目前新的一批新藥成果能否在張江產業化,直接關系到張江能否抓住自己創造的機遇進一步做強區域產業規模。其中的關鍵是產業化需要的大量引導資金,產業化需要的土地和物理建筑空間以及產業化開發體系、產品銷售體系需要的專業服務。

  作為創新源頭的張江,有大量生物醫藥創新研發成果,卻沒有形成上海市的GDP和稅收,對張江本地產業投資與回報體系良性循環機制的形成和發展也是較大沖擊。這種情況已經引起上海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解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化瓶頸問題。

  《關于促進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提出,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專項資金將重點支持企業實施生物醫藥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支持比例一般不超過項目新增總投資的10%。另外,生物醫藥企業經認定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從項目認定次月起5年內,由本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專項資金予以支持;之后3年,給予減半扶持”。

  到2009年7月,為支持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化,上海市政府已投入2億元支持78個轉化項目。同時,近年來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實現中外聯手、跨機制合作,都已取得重要成效,包括諾華與復旦合作成立聯合研究實驗室、阿斯利康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在新藥安全性評價實驗室的合作、美國禮來與開拓者化學合作建立實驗室開展新藥研發、輝瑞與復旦藥學院合作研究生學位人才培養、企業為主的CRO聯盟等。

  閔浩認為,可以通過“引”和“逼”相結合的措施,使一批有實力承接成果轉讓項目、推進產業化發展的上海國有醫藥集團發揮作用?!耙?,就是通過資金補貼、獎勵等措施引導國有、民營企業有動力主動承擔產業化項目?!氨啤本褪峭ㄟ^國資考核壓指標辦法使國有大企業有壓力被迫承擔產業化項目。

  強有力的金融扶持

  為實現九大高新技術領域的發展目標,上海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拿出100億元地方財力,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資金。100億是一個鮮明的信號,政府希望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風險投資積極投資先進制造業。

  2009年5月底,上海市政府與工行、交行等8家金融機構簽約《產業與金融發展合作備忘錄》,承諾3年內投入1000億元信貸資金,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化。

  上海充分發揮政策空間,給予貸款貼息、研發、風險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支持,全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

  在生物醫藥產業,集中體現了上海市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大思路。

  賽迪顧問開發區咨詢中心總經理王文博告訴《中國投資》,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思路可以總結為“投資引導,平臺完善”。

  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典型的資金密集型高技術產業,新藥的研發、產業化和推廣都需要大量的投資,良好的融資環境將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有利的資金支持。在目前生物醫藥市場化的投融資體系尚未發育成熟的情況下,還不容忽視政府投資資金的引導作用。

  上海市通過設立生物醫藥投資基金和專業投資公司,對目前政府性投資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建立面向國內外的融資平臺,爭取國家資金,鼓勵社會資金,吸引海外資金共同投入生物醫藥產業。同時充分發揮上海的金融優勢,加強現代金融產業對生物醫藥產業的促進作用,集中資源,加快培育龍頭企業的進程。

  2005年,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內建成了國內第一家“風險投資廣場”,以快速涌現的藥物創新成果和高速發展的潛力型生物醫藥企業,吸引了國內知名的風險投資機構40余家在這里設立機構,組織經常性的項目對接活動。2007年底,規模2億美元、主要投資長三角地區創新企業的盛維資本中美投資基金落戶上海楊浦知識創新區,并于2008年初完成首次募集。目前已經有60多個項目正在與該基金洽談,其中生物醫藥及環??萍嫉瘸蔀榛鹎嗖A的項目。

  王文博認為,由于生命體的復雜性、未知性以及對新藥安全的絕對要求,生物醫藥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研發周期長“三高一長”的顯著特點,使生物醫藥企業望而卻步。

  上海根據生物醫藥產業鏈的需要,在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加快公共實驗室、動物實驗中心、生物信息中心等公共技術平臺的建設,降低進入門檻。同時根據產業群落發展的需要,建設與之相對應的工程技術中心、GMP中試基地、GCP臨床試驗基地,解決產業化過程中所遇到的技術和資金瓶頸,使一批處于孵化期的企業盡快發展壯大起來,使生物醫藥專業服務成為整個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撐。張江藥谷2005年率先在國內建成了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儀器設備共享、設施齊備的孵化單元和CRO服務,2007年已獲得國家實驗室許可認證和國家孵化器認定。

  今年上半年,作為二期的“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臺”落成啟用,項目是上海市規劃的重點服務平臺,獲得了國家發改委立項,列入中央新增投資計劃,而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立項支持的新藥孵化基地。能夠提供“一門式”的藥物創新服務,包括共性技術、實驗檢測、專業信息、產業化對接、集成軟服務、運營保障等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制造、商業、外包“三業并舉”

  上海市加快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三業并舉”:重點發展生產制造業,積極做大醫藥商業,著力培育服務外包業。

  著眼于“大醫藥”進行規劃,是上海一個先行先試的創舉。

  上海市希望成為國內最大的醫藥商業集散地,主要舉措包括:重點推動醫藥批發業的整合重組,建立立足長三角、面向全國的大型醫藥分銷體系;發展大型醫藥零售連鎖業,推動城鎮社區和農村地區的醫藥供應網絡建設;發展醫藥新型流通業態,加快醫藥物流配送體系和電子商務發展。

  對于創新生物醫藥產品,上海市將采取支持性價格政策,并優先列入《上海市自主創新產品目錄》,優先納入《上海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目錄》。

  形成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相互支撐、相互帶動的產業發展格局,也正是上海建設“兩個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的重要原則之一。

  王文博對《中國投資》說,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規劃提出的“醫藥制造、醫藥商業和醫藥外包” 三業并舉的方式,符合發展趨勢,但更應注重醫藥外包的發展機遇。

  上海市期望,到2012年,實現服務外包收入達到150億元。發揮上海技術、區位和人才等綜合優勢,積極吸引和大力培育各種生物醫藥研發和服務機構,重點發展化學和生物外包及臨床研究CRO服務,推動服務外包向高端化發展,引導企業承接國際藥品代工,使上海生物醫藥服務外包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多年來,全球醫藥市場保持著快速的增長勢頭,遠遠高于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2008年全球生物醫藥市場規模達到1280億美元。

  在未來全球生物醫藥產業格局中,上海將占有一個什么位置?也許答案就藏在最新政策規劃的細節落實中。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