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心的渠道獎勵政策

2009-09-24 15:11:21      肖陽

  用過程指標考核,容易出現弄虛作假,代理商抱怨“會叫的鳥兒有食吃”;用結果指標考核,容易形成千篇一律。兩次調整之后,代理商為何依然無法心服口服呢?

  文/肖陽

  Q企業在全國有300多家地市級代理商。每年都要制定十幾項渠道管理制度,其核心是渠道獎勵政策,對銷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營銷中心Z總監走馬上任之后,提出了“特殊支持型獎勵政策”——對全國各代理商區別對待,依據市場潛力、競爭態勢、代理商廣告及促銷計劃投入量,給予各地區數額不等的費用支持,少則幾千元,多則數十萬元。

  由于各地情況迥異,代理商年初紛紛向公司表決心、提計劃。在無法準確預測各地區全年銷量的情況下,Z總監只能憑主觀感覺決定公司在各地區投入多少資金。

  “會叫的鳥兒有食吃”,這激起了渠道代理商的強烈不滿。沒拿到支持的地區不停地抱怨,拿到支持的地區還嫌支持太少。公司前所未有地投入了近千萬元費用,卻換來了代理商大面積的消極怠工、怨聲載道。

  這一年成為Q企業銷售史上的“滑鐵盧”,任務落空、費用超標,銷售形勢急轉直下。

  第二年,為了扭轉被動局面,營銷中心吸取了失敗教訓,推出了“返利型獎勵政策”——公司不再預先支持各地區費用,一律以全年的實際業績說話,按不同銷量級別給予不同返點獎勵。

  但如此千篇一律的政策有失僵化,沒有考慮部分特殊市場的具體情況,引發了銷量排名前20位的大代理商集體抗議。

  他們認為,“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競爭激烈的地區僅靠代理商的力量是不夠的!而市場廣告促銷費用全由代理商墊付,公司等著年底坐收漁翁之利,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大代理商的消極直接影響到了中小代理的信心。Q企業銷售再度全面下滑。

  渠道獎勵政策是一切問題的焦點,兩種政策都讓代理商十分鬧心。

  企業錢沒少花卻激化了矛盾,究竟該怎樣辦呢?

  慎用過程導向政策

  Q企業第一次推出的“特殊支持政策”,實際上是一種“過程導向”政策,這種政策在營銷管理中要慎用。

  過程導向與結果導向最大的區別在于評判標準的不同。

  對Q企業來說,有限的營銷費用應該投到哪里?

  評判的標準不能依靠拍胸脯、喊口號的形式主義,因為如此一來,那些描繪了“宏偉藍圖”的地區就得到了公司的支持,那些默默無聞、踏實肯干的地區則會受到冷落。

  這種費用支持導向會鼓勵越來越多的渠道網絡“坐而論道”,而且由于考慮因素過多、隨意性太大,下級無法協助管理,很容易將矛盾集于總監一身,使得管理者心力交瘁,按下葫蘆浮起瓢。

  “沒有好的過程就沒有好的結果”,這是許多管理者采用過程導向考核的一個根本原因。他們固執地認為,只要把過程中的所有關鍵點都考慮到了,理想的結果就會出現。

  但過程導向也存在以下問題:

  1.指標制定以偏概全。

  不是所有的關鍵過程指標都能找到,做營銷不是搞生產,后者必須標準化,而前者創新性極強??偛恳幎ǖ倪^程指標,大多只是常規打法的,而創新性打法有時效果更好,卻與獎勵無緣。

  2.指標考核方向錯誤。

  由于管理者自身信息與能力的不足,對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無法全面掌握,他們提出的過程指標并非都是增長良方,有時會誤導代理商。比如,在廣告的投入產出比不斷下降時,仍要求各地區大量投放廣告。

  3.指標量化約束過大。

  過程指標越多,越會導致平均用力,抓不住主要矛盾。許多硬性化的過程指標,比如全年必須辦多少次促銷活動,進多少家賣場,會束縛一線代理商手腳,逼迫其放棄更適合本地區的增長方式,導致主攻力量分散。

  這種用統一管理“消滅”自我管理的方式,使企業整體效率無法實現最優。許多人都只是在過程中,在管理者關心的問題上做一做樣子,實際效果很難保證。

  要實現市場的更大效率,就必須充分發揮被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

  要促使渠道自我管理,結果導向是必不可少的,這會調整每一個被考核地區作出最優化選擇。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與變過程導向為結果導向的管理思維是密不可分的,提出“黑貓白貓”理論就是其中典型代表,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如果改革初期,繼續沿用計劃經濟事無巨細的管理方式,沒有對各地方政府以GDP增長速度論功過的考評方式,相信我們的經濟不會得到今天這樣的大發展。

  管理從來就不是最高決策者個人的事,它需要所有人的智慧和最廣泛的參與。

  先立規矩,再破規矩

  Q企業前一年度營銷失敗,主要是由于渠道獎勵政策中的導向問題,那么后來采用了以結果為導向的政策,為什么效果也不理想呢?

  這是因為企業又將結果導向絕對化了。這種“一刀切”似的做法,沒能適應激烈變化著的市場形勢。

  有企業家認為,管理者主要的工作有兩項,一個是立規矩,二是破規矩。

  所謂立規矩,就是要把大量個性化、復雜化的管理問題綜合提煉出可以復制的解決辦法,這會極大地提高管理效率。

  不必一事一議,雖然每件事可能都還未盡善盡美,但管理者實際上也永遠無法得到最佳結果,只能得到在現在資源條件下最滿意的結果。所以,放棄個別問題上對100%效率的追求,換取全局問題上的整體效率提高,這個賬還是相當劃算的。

  懂得“立規矩”后,由于管理者號令清晰,這種管理可以復制,經理層可以按照這種模式分擔總監的大部分管理職責,也就提高了市場管理團隊的整體效率。

  但不會“破規矩”的人還稱不上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希望用一種方式解決所有的問題,顯然過于理想化了。

  Q企業營銷當時面臨的最緊要問題是,在全國20多個傳統優勢市場如青島、石家莊、蘇州等地受到競爭對手的強力進攻,如果失去了這些樣板市場,Q企業不但會喪失可觀的銷量,而且會使整個渠道失掉士氣。

  這是一定要“破規矩”的,因為規矩是針對“大概率事件”來設定的,往往無法滿足那些“離群值”的需要。

  對重點市場只給予普惠的支持力度,等于放棄兵家必爭之地,讓代理商自生自滅,自己作壁上觀,是一種瀆職行為,所以也難怪代理商們要聯合起來造企業的反了。

  總體而言,以過程導向“一刀切”的渠道管理方式過于凌亂,信息不足、經驗不夠,這樣閉著眼一刀刀切下去,肥的瘦的都有,有人撐死,有人卻餓昏過去了,市場不亂才怪;一刀切之后,即使對多數人合適,但個子高的還是被切掉了半個腦殼,忽視了市場的主要矛盾,管理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了。

  把握兩種導向的關系

  二八法則是解決此類市場管理問題的最佳途徑。

  80%的問題要通過“立規矩”,形成統一的管理規定來集中處理,這可以通過普惠支持政策來體現。

  20%的問題則要通過“破規矩”,特事特辦,這是特殊支持政策的范疇。

  普惠支持政策和特殊支持政策都不可或缺,前者多為結果導向的,后者則偏重于過程。這樣才有精力處理主要矛盾,才有靈活而不失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渠道管理政策中過程導向與結果導向指標各占多大比例為好,是一個重要問題,這要依內外環境及企業對市場的把握能力而定。

  簡單講,就是總部想清楚了、有把握的事,可以運用過程指標來考核,規范整個渠道都采用統一打法,避免個別地區再重新摸索走彎路。這時候應該發揮企業總部的智慧。

  而總部沒有想清楚、也不太有把握的事,可以運用結果導向的指標來考核,鼓勵渠道采用符合地區特點的創新打法,避免草率決策使大家一起走彎路。這時候應當尊重個體智慧。

  信息了解全面、一線經驗豐富、競爭環境多變的企業,可適當加大過程導向的指標比例,比如對多辦促銷活動的代理商增加獎勵,可以不與短期銷量掛鉤。但這種考核一定不能過多,以免破壞了以結果導向為主體的獎勵構成。

  可以選擇“幾刀切”的模式,將市場劃分為若干大類,每一類采取一種策略,這是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例如:

  金牛型市場,能帶來大量現金流的地區;

  明星型市場,有較大成長空間的地區;

  幼童型市場,需要解決瓶頸問題的地區;

  瘦狗型市場,沒有投入價值的地區。

  在政策制定時,結果指標與過程指標的比例可以有所不同。

  營銷管理中的“雙變量函數規律”

  在現實事物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問題都是雙變量函數,比如“學習如何取得好成績?”一是要努力,二是要有正確的方法。

  努力太多而方法不對,結果不會好;

  只會方法而不肯下功夫,成績也上不去。

  主要矛盾就是這兩項,如果刻意找出一大堆決定因素,就會犯了“不可知論”的毛病,什么都有關,什么又都無關,反而找不到具體的原因。

  而如果只找出一個原因呢?那么就會犯“偏執狂”的毛病,光知道在一個因素上做文章,最終離最佳結果越去越遠。

  雙變量函數在營銷管理中最為普遍,一個問題抓住最主要的兩個矛盾一般就足夠了,這兩個因素相互制約、促進,同時成長、決定成敗。

  結果導向為主,過程導向為輔,這樣在制定政策時就能抓住兩大主要矛盾,這就是許多營銷問題都存在的“雙變量函數規律”。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