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精神的60年,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就是成長。這既是公司不斷長大的過程,也是不斷與變化中的經濟體制糾結的過程。
采訪|CBN 記者 楊曉宇
整理|實習記者 王佩莉
C: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企業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W: 1949年中國工業的規?;旧虾涂箲鹎昂蟛畈欢?,1949年的時候可能還更差,比如說很多鐵路、電話線、航運線都不通了。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第二個判斷就是,其實1949年國有資本在當時是很強大的。第三,1949年的時候我們國家主要的工業是集中在東北。有一個數據說1945年國家抗戰結束的時候,中國工業的產值85%是集中在東北的,臺灣有5%,臺灣和東北以外的大量內陸地區是10%。
C: 什么時候算是中國工業的起步?
W: 從工業角度來講,最大規模的建設就是1953到1957年,即“一五”規劃?!耙晃濉币巹澥窃谔K聯的幫助下建起來的。建設了156個大型工業項目。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也基本是蘇聯模式?!耙晃濉庇媱澃l展的速度是非??斓?。整個中國工業的工業技術直接從1930年代跨越到1950年代。比如中國的汽車業,長春一汽,我們當時汽車幾乎所有的圖紙,都是蘇聯那個三零七汽車廠的圖紙拷貝過來的。中國的汽車一下子就發展起來了,其它行業,包括鋼鐵業等,也都一樣。
C: “一五”期間上海還存在著大量私營企業?
W: 私營企業的改造完成是1956年。1953年前中國主要的事情是抗美援朝,這個期間因為戰備需要,國家鼓勵大規模生產,那段時間私營企業發展很快。然后搞了“三反五反”?!叭次宸础辈榱舜罅康馁Y本家的黑賬。
C: 在那段時期,你印象中有沒有標志性的一個企業?
W: 1956之前 上海的話就是申新。申新當時是中國最大的紡織工廠,代表著當時中國企業的現狀:在一個新的體制下,然后還希望按照以前的模式運營。但很快,1952年就不一樣了。接下來把證券交易等金融市場基本停掉了。到1951年底1952年初,國家對紡織業實行“統購統銷”。就是說,所有的像申新這樣的私營企業,它的棉花全部要向國家采購,不能直接到農村里面去買棉花;它紡出來的布要賣給國家,這個建議是榮毅仁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出來的。我們國家的計劃經濟,首先就是對民營企業的改造。你的原材料價格國家定了,你中間的利潤國家給你確定。后來就搞定息制度,這時榮毅仁他們就提出來說,那么這樣我們這些私人企業就是資產租賃性質了。每年你給我定息。然后呢,本來是過三望四,陳云最后定的是5%,給他們10年定息。
C: 應該如何來理解榮毅仁這一代的企業家?
W: 他們那一代的資本家,或者資產階級,也分兩種:一種是在那個時候被看作是很自私的人;另外就是榮毅仁這種,包括第一個搞公私合營的盧作孚。他們本來就有社會主義思想,大公思想嘛,叫兼善。這些人賺錢是為了社會賺,然后用商業的方式去造福社會。還有當時已經去世了的南通的張謇,集美的陳嘉庚 北邊還有同仁堂的樂松生。新中國建立以后,這些人把工廠捐掉也好,給國家也好,他們是由衷的。他們認為是應該這樣的。他們基本上都是這個邏輯。
C: 這個階段是到哪年算結束呢?
W: 到1958年底。1956年的私營企業上繳意味著城市私人資本的徹底消亡,人民公社的誕生則表明農村私人資本,特別是土地私有化的終結。
C: 我們都知道之后就發生了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
W: 大躍進是中國工業史上的一個悲劇。當時中國想要在一年之間把鋼鐵產量翻番,趕英超美。大躍進之后就是困難時期。再然后,從工業講,就出現了第一次西遷。
C: 也就是第一次西部大開發了吧?
W: 比較早開始的是1957年、1958年。大規模的遷是1960年、1961年開始。那個西遷工程一個結果使得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完成了一次大規模變革,比如說十堰、汶川這一帶有很多軍工廠;然后建了很多鐵路和公路,成昆鐵路、青藏高原公路。當然也造成了一些浪費。第二個結果就是,為西部的重化工業發展奠定了一個基礎。到現在中國很多的重化工業都是在四川、重慶。還比如湖北的二汽,武漢鋼鐵—武漢鋼鐵早就有了,但是加大是在那個時候。還有攀枝花鋼鐵,這是毛澤東最看重的鋼鐵廠。大量都是在那個時候建的。
C: 可惜文革很快開始了。
W: 文化大革命十年,前面基本上沒有什么建設,直到1971年。在1960年,發現了大慶油田,中國石油基本上可以自給。這個就是我們在重化工、重工業這塊有基礎了,這是一個前提。第二個前提就是化纖、化工項目的引進。1972年中美關系和解,然后中日關系正?;?,鄧小平從國外引進了一大批工業項目和設備。這些工業設備很多都是化工、化纖設備,它不再是鋼鐵、汽車等。這些項目引進使得中國在生產制造的原材料方面大大減少了從國外進口,使得改革開放以后,比如服裝產業、食品產業的崛起,有了工業基礎。如果沒有那個引進,后面的改革開放是挺困難的。改革開放以后,為什么中國的鄉鎮企業迅速的崛起,很大的原因就是在前面三十年有兩個工業基礎在那里。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鋼鐵,雖然大躍進造成了損失,但是還是有很大的鋼鐵制造能力。
C: 這一批化工、化纖項目中有沒有什么標志性的企業?
W: 有啊,那時候很多。當時26個項目,天津石化廠,遼陽石化廠、上海石化也是那個時候,北京石化、廣州化肥廠、天津大港電廠、唐山電廠,還有武漢和南崗的擴建工廠。1972年、1973年,中國當時的經濟有一段較快發展的時間。
C: 再下一個階段就是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了。
W: 對,1978年以后整個邏輯就變了。1978年以后,中國的工業就出現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的情況。改革開放,最初主要是指工業上的改革,最早國家是希望在體制內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份以后,推出的第一個企業改革方案就叫做大型國有企業的實驗改革,給它放權讓利。首鋼、上海自行車總廠 最早六家嘛。但是這個改革并不十分順利。國有企業它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它體制不解決:如果給它錢,它就多生產,多生產就是會出現積壓;你不給它錢它就遇到困難,它缺乏市場的能力,這個問題一直搞不好。
C: 這個時候鄉鎮企業開始發展了?
W: 像大邱莊、華西村這些鄉鎮企業又很有趣。他們從哪來的呢?他們是大躍進生出來的兒子。大躍進的時候呢,城市里煉鋼,不夠煉嘛,就到農村里煉,就把農民家里的鍋拿出來一起煉。農村里面建了很多設備企業,有什么小鋼廠、小爐廠。1962年砍了一大批,但還剩下來一些。這個設備企業留下來怎么辦?它們成了反而是企業改革最開始的地方。然后就是開放。在1949年建國以后,中國不允許外資進來的,當時有個口號就是既無內債也無外債嘛。1978年以后,就開始允許外資進來,接著在深圳就建了第一個經濟特區。
C: 1949年之前的外資是如何離開的呢?
W: 當時是上海的顧準想了一個辦法,怎么把外資全部趕出去呢?你又不能沒收它又不能槍斃它,會引起國際糾紛嘛。顧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稅收提得很高很高,老外就沒法過日子,他就寧可把工廠捐給你,當時外資全部走光。例如英美煙草。他當時就把工廠全部捐掉,那個工廠的價值大概是5000萬英鎊吧,政府讓它交的稅就差不多是這么多。
C: 開放外資之后最開始是可口可樂,對吧?
W: 進來的其實是兩批。一批是美資,就像可口可樂。還有就是日本。松下是以設備進來的。當時中國叫進口替代。中國的工業有過兩個導向:在1990年之前是進口替代;1990年以后就是出口導向。所謂進口替代就是,我們引進大量的二手生產線和設備,滿足國內的需求。所以我說中國從1978年以后的這一輪工業的崛起,是一個全球化背景下的產物,是對全球工業產業鏈調整積極反應的結果。中國趕上了1980年代初這一輪全球化的進程。
C: 中國又重新回到全球市場當中了。
W: 對。這個時候上海在1949年以前的老的工業底子重 新顯現出價值了。為什么大量的鄉鎮企業在上海周邊發展起來?上海在1990年之前發展并不快,原因就是國營企業的積極性還沒有被調動起來。但到了周末,周邊的鄉鎮企業就過來拿,來拿圖紙,拿原材料、拿人才。和廣東、周邊比,上海相對衰落了,周邊就起來了。蘇南的起來和浙北的起來,基本上就是靠上海的老底子。1990年以后上海又重新大發展起來。但是不是主要靠工業。上海后來的大發展是靠浦東、上海交易所重新恢復它作為商業、金融、港口中心的地位。
C: 汽車行業最開始是合資的?我記得大眾是最先進來的。
W: 對。就是大眾,大眾很早就進來了,但是談了好長時間,談它的那個車型、國產化比例等等。
C: 華西村跟大邱莊就是當時鄉鎮企業主要的發展模式嗎?
W: 當時鄉鎮企業的發展主要有兩個模式。一個是像美的的何享健,他們是創業人模式。就是一個人,農民,他突然間辦企業了,然后發展。另外一個模式就是社隊的模式,像華西村、大邱莊。他們這個企業其實是一個村,他們的領導人既是企業的老板,又是村委會主任、書記。這個好處在哪里呢?這個好處在于:它天生是一個集體經濟;工廠的土地征用成本是很低的;貸款呢是以政府的方式去貸款。后來這個模式被總結為蘇南模式,它發展得非???。
C: 另外就是溫州模式了。
W: 溫州模式就是私人辦企業。溫州比較晚,溫州它其實是先做走私的,這個還不一樣的。像蘇南,社隊企業先做制造再去做流通;像溫州,還有比如晉江、潮汕,他們先做流通,流通賺了錢之后再做制造,他們做制造的時間比蘇南要短。
C: 魯冠球的萬向和何亨健的美的是同一個類型嗎?
W: 萬向是集體企業。魯冠球屬于大煉鋼鐵進了城當工人,進城以后又回來的人。1962年,大躍進進城的人基本又回到農村,大約有2000多萬人?;厝ズ篝敼谇虿辉敢庠俜N田了。一開始搞修汽車,也做過爆米花的機器 到后來就是修農機的那些東西。政府允許每一個鄉鎮都有一個農機維修廠。在全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有4萬個這樣的維修廠。1969年的一天,一位在縣城當干部的鄰居告訴他,中央發了一份文件,說每個大隊可以搞一個人民公社農機修配廠。魯冠球馬上打了報告,加入人民公社,工廠改名成寧圍公社農機修理廠。這時他已經有了4000多塊錢。
C: 魯冠球、李東生、柳傳志等應該叫做中國第一批現代企業家吧?我記得你說過他們既不守法又不快樂。
W: 在中國做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從來都不是一個十分安全的事情。中國這些民營企業發展的時候是法律還不健全。過去的法律有一些是違背市場規律的。我當時去溫州就感覺到,他們認為的“改革”其實就是違法的,這很恐怖的。早年,這幫企業家都有這個看法,所以才有“原罪”這個說法。他們的原罪一直都不承認的。
C: 現在有些人承認了。
W: 也不太承認,他們承認有的是很驕傲地承認“我帶有原罪”。像柳傳志就說“1986年我也走私過,”他說“我不走私我怎么活下來”,它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明明是法律不對。當然這個觀念肯定是不對的,再怎么你也要走法律的渠道。中國的法律也慢慢開始健全。早年他們以穿越法律為辦法,到了1990年代以后,他們對法律的穿越就少了。
C: 經歷了十二年的原始積累后,中國企業的變化是什么?
W: 1990年代,開始加入WTO的進程,特別是亞洲金融風暴以后,1998年到2001年吧,給這個中國企業家很大的教育:第一個是中國企業家感受到全球化是什么事情。之前我們說的產業轉移對中國企業來說不是自覺的。但是金融風暴以后,全球化的概念就逐漸清晰了—中國的發展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第二個就是1998年以后,在中國市場上,第一次出現真正因為市場打敗仗的企業。之前中國企業沒有風險意識,原來打敗仗是因為體制打敗仗,是國營企業的失敗。1998年以后,中國慢慢加快融入世界,那個階段對中國企業家是一個很決定性的時候。
C: 國營企業的股份制改革應該也是在這段時間里?
W: 股改的話,就是1993年的中前期。鄉鎮企業也搞股份合作制什么的,國有企業股改是因為當時國有企業發展缺錢。1991年以后吧,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由放權讓利進入到產權改革。產權改革分成很多種形式。比如說有一些大的國有企業就上市了,它也算是股權改革,因為國家原來之前是撥款,然后撥款改貸款,貸款變股份,股份變成上市,就是這樣的。那些小企業上不了市怎么辦呢?銀行又不給它們貸款,它們就開始搞股改,讓員工用錢來買。1993年之后把這個改革定名為“抓大放小”。就是大的企業股權不能賣給員工,但是中小企業可以賣。1998年之后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就是“國退民進”—國有資本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但國退民進的時候有些企業不是員工買,而是一些老板或者管理層拿錢出來,把錢分給那些員工。但是給員工的價格也有些問題,比如說,有很多好的工廠,工人買斷工齡,一年只作價2000塊錢、1000甚至更少。
C: 這一輪改革完成了嗎?
W: 這撥企業基本上是在1980年代誕生的,海爾、聯想都是1984年誕生的。它們發展到1990年代初的時候,基本上 所有的企業家都意識到產權問題,要改產權。那么就有走得快的人,他就成功了,比如說李東生他們。他們很早就想到了,廣東地方政府比較開放,就讓他們的改革完成了。但有些企業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遇到很大困難,比如說春蘭的陶建幸。有的就走了,像科龍的潘寧。還有的就是像長虹的倪潤峰,他差點被拿下。在國退民進的過程中,國有資本從一些完全競爭領域退出,一個是飲料行業,一個是家電行業。這兩個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沒有充分完成企業改制、改革。由于缺乏統一的產權制度改革政策,這兩個行業里比較爛的、比較破的企業反而容易就改掉了;那些規模大的、效益好的、知名度高的,改革還在進行。應該說像海爾、聯想、長虹,基本上你想得到的那些企業都沒有完全完成改革。一個例外大概就是娃哈哈。但娃哈哈它也是通過很曲折的方式。
C: 海爾在研究中國企業的人眼中有特別大的影響。
W: 在中國制造業里面,我覺得有兩個公司是有標桿性的,一個是海爾,一個是華為。它們代表著中國的兩種模式。海爾就是繼承了日本的那種機器化管理,要做大規模,要做品牌的模式。所以它陷入的困境和現在日本公司陷入是一樣的。華為又是另外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基本就是堅持技術創新,然后全球化。
C: 這個階段到什么時候結束呢?
W: 1998年之前,中國的著名企業基本上是在三個領域,飲料保健品行業,服裝行業,然后是家電行業。1998年以后,中國又出現一個新的產業,就是互聯網。1998年以后,一批互聯網公司就進來了,包括新浪、網易這些。他們這一輪的黃金時間,基本上延續到2003年之后,甚至到現在。
C: 在這6年里,宏觀調控是提得最多的詞了吧?
W: 企業發展遇到困難最多的是2008年。金融海嘯,像廣東倒了不少企業。2008年和2004年的特征是一致性的,現在主要是用信貸方式和貨幣政策來進行選擇性調控。像出現過熱了,要調整,從調控角度看,宏觀政策也在不斷走向成熟,是在不斷進步的啊。
C: 在這幾年里,另外還有一個企業很特別—就是中信。
W: 對。中信是有點特殊的,榮毅仁拿自己家里的錢借給國家,然后做了一個國營企業。榮毅仁本來把他的兒子榮智健放到香港去,讓他做私人企業。但后來不知道為什么又把兒子帶回中信了。中信在去年這個事情發生之后,榮家在中信基本上就是退出了。從管理意義上來講退出了。
C: 中信是國企,但是一提到中信,就自然會想到榮家。
W: 它就跟那個華西村是一樣的,華西村是個集體企業,但是吳仁寶又把領導權給了兒子。這是個歷史遺留問題。很多鄉鎮企業、集體企業,它如果沒有完成產權改造的話就會是這樣。華西村就是這樣。還有橫店,它是集體企業啊,橫店村嘛。橫店一直沒有完成產權改革,它叫社團所有制。中國現在還是有這樣的一批企業。還有山東叫南山集團,很大,去年達到了600多億的規模。
C: 他們內部結構也是公司化嗎?
W: 是公司化。我去看過,華西、橫店、大邱莊。你最后會發覺,它們在中國的企業類型上很特別。我去之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認為這種企業是有問題的,它不符合西方經濟學所說的東西??墒呛芷婀值?,這些村原來都是一些討飯村什么的,很落后的。因為這些領頭人,村莊和企業就有了巨大發展和改變。從今天來看,他們這些人的收入是周邊地區的大概幾倍,所有的人都住上了別墅。這些模式值得研究。
C: 從1998年到現在,你認為比較有標志性的企業是什么?
W: 互聯網企業,我覺得阿里巴巴、新浪、百度、騰訊,這些都是很好的企業。在整個1980和1990年代的20年里,中國通過進口替代消化了大量的制造品,現在中國成為全世界各類商品制造的基地。所以這個工業革命最后的勝利是中國。1990年代互聯網在全球范圍來看先在美國崛起,中國要晚一點。但1990年代末,它就已經成為中國商業的一個重要走向—信息化。2003年以后,集中的大型國有企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另外就是中國制造業,2000年以后,它對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F在學術界對中國的工業化道路選擇的問題有爭論,但你從實際的結果來看它是對的:中國重新掌控了重化工業,重化工業的消費出口是房地產行業—城市化帶動重化工業,重化工業推動城市化,形成了一個循環。而在此之前形成的制造業規模,消費品領域的全球化市場,制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如果你這樣去看的話,中國經濟這三十年其實是一個很漂亮的格局。非常漂亮。
C: 其他行業的呢?
W: 像萬科等代表了中國新的企業精神。房地產本來是暴利行業,也出現了一些很優秀的企業家。制造業來講,像海爾、聯想、華為都是很值得尊敬的企業。應該是中國最好的企業。金融還不是一個充分開放競爭的行業,談金融你還要把它放到國有企業里去談。國有企業里面其實也出現了兩類企業,一類是靠資源壟斷來發展的;另外出現了一些搞得好的大型國有企業,因為一些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化的能力,像中糧、招商局、保利等。如果這些企業家到市場化的企業,他也會是一個很好的經理人。
C: 中國企業其實最大的特征就是比較復雜,一兩句話也說不清楚。那你覺得現在建國60年了,那接下來會是怎么樣的發展呢?
W: 我認為中國從現在開始算,到未來的10年15年之內,中國都不存在一個發展的困難。就是說,你無論是用現在政府加大投資的方式,或者讓民間企業高速發展,都不會碰到大的發展上的困難。從大的方面看,到現在中國還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中國還有大量的發展空間,我覺得這是中國最好的一個時期。去過日本就會知道,它就沒有發展空間了—它們那里沒有腳手架,中國還有,而且還有很多。當然這個期間我們也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國有資本應該在國民經濟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是公平市場環境的建設,需要建設一個公平的、競爭的市場化的土壤;因為如果不公平的話,商業的價值觀就不能充分體現。所以我一直說中國企業發展的問題,它不是說你這朵花長得怎么樣,然后評論說它長對了長錯了,它這個還不完全不是適者生存,像華西村長成現在這樣的問題。關鍵還是你土壤的問題,你應該把這些花撥開了去看那些土壤,土壤問題不解決好,一些行業,比如房地產業的問題就解決不好,像中國鋼鐵業這些領域就會出現怪象。
C: 未來,敢冒險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嗎?還是選擇做穩健的企業多?
W: 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整體的成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現在多少還受到一些困擾,這種困擾在不同的行業中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做運動衫的行業領域里面就沒有體制困擾,李寧就不用想這些問題。但如果你是做金融的、做航空的、做電信的或者做鋼鐵的企業家,就可能還有體制上的困擾。困擾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造成企業家的成熟度就參差不齊了。一直到今天,我們說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它現在是在初級階段,改革與轉型還在進行之中,特別是金融市場。所以有的時候評價企業家這個階層的話,很難用一種普遍適用的標準來評價它。問題在于,我們現在評價中國企業的發展,公司的發展,企業家的成長,我們往往是在一個花園去看各種各樣的花,說這個花它長的好不好,它開得鮮不鮮艷。其實你最終會發現,所有的問題是與土壤有關的問題。
C: 但是土壤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W: 對。中國很多證券公司也一樣的。你可能沒有辦法用普通的邏輯去判斷它,它賺了錢你會覺得很奇怪,它不賺錢你也覺得很奇怪—它賺錢也應該,它不賺錢也應該。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行業都這樣。其他行業如果說已經是比較充分市場經濟的了,像做飲料的,就沒有那么緊張。日用消費品,像家電、電子制造啊基本上是這樣的。要是你問柳傳志,你說賣電腦有什么體制困擾?他肯定說你有神經病,你愿意做就做,虧了賺了都算是你的。不過有些行業還不行。越是盈利性高,高增長的行業,它的那種潛在的問題可能就越大。比如說今年你看得到的像房地產業,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不確定性。未來呢?很簡單,比如說,現在一些央企在各個城市大量的拿價格很貴的土地,“地王”,如果我們假設一個情況,假如明年房地產行業出現比較大的問題會怎么樣?到時候經濟政策上會出現什么樣的應對呢?這是一個房地產的問題。然后接著你可能也會看到,比如互聯網行業。大家知道互聯網是個陽光行業,好像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現在規模和影響大了,業務多了,也可能馬上要面臨這個問題,比如說像阿里巴巴這樣的支付寶體系—支付寶你把它定義成金融公司還是非金融公司?如果你把它定義為金融公司的話,它就沖進了新的行業了?,F在60年了,接下來中國企業還要成長,成長中總會碰到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改革、創新。
瞬間
新中國60年的商業歷史也許可以大致分為兩段:從“讓貓吃辣椒”到“不管黑貓白貓” 如果下一次貓的哲學得到發展,那應該與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意識有關。
文|CBN 特約記者 李翔
他們四人穿著清一色的黑色呢子大衣,并排走在歡迎的人群之間,進入位于延安中路之上的中蘇友好大廈。最左端是榮毅仁。40歲的榮毅仁是這四人中間最年輕的一位,但他已經是上海灘最知名的商人之一。然后依次是61歲的胡厥文、74歲的盛丕華。他們三人胸前都掛著紅花,榮毅仁把頭上戴著的禮帽摘下拿在手里,沖著歡迎的人群淺笑。走在最右邊的上海工商聯副主席杜大公滿面笑容,一邊向前走一邊鼓掌。圍觀的人群也都報以掌聲。
前三個人都是上海知名的企業界大亨,他們從事的行業分別為面粉、紡織和機械制造。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們并沒有像自己的一些同業那樣,選擇把公司遷往海外,自己也移民香港、臺灣或者更遠的異國,正好相反,他們三個從抗日戰爭時期就已經以愛國者的形象出現,并且同中國共產黨互有往來。如今,新的政權又一次希望他們體現出表率作用。這一次,他們要作為上海市工商界的代表,步入中蘇友好大廈,向在這里舉行的申請公私合營大會遞交上海工商界集體簽署的申請書,表達商人階層積極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愿望。
他們是1956年的中國商人階層中的精英。1955年,這棟名叫中蘇友好大廈的大樓剛剛建成。它是中蘇友好的象征,也是中國和前蘇聯工程師共同在上海建造的第一幢展覽館。當新生的政權決定在上海辦一次關于蘇聯經濟和文化建設成就的大型展覽時,中共中央和上海市委決定在上海修建一幢與之相稱的展覽館。中蘇展覽館原址正是號稱遠東最繁華園林的哈同花園,由上海最著名的冒險家和商人之一猶太人哈同仿照《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修建。孫中山辛亥革命后從海外返回中國,在他抵達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前,曾住在哈同花園;章太炎和湯國黎的婚禮在哈同園中的天演界舉行;護國運動名將蔡鍔在東渡日本就醫之前曾在園中養??;王國維和徐悲鴻曾經在這里小住 不過哈同花園經過動蕩社會的洗禮,最后變成“像一張老舊的照片”(張愛玲語)。在新政權成立之后,它被推翻修建成一棟為新社會獻禮的建筑。這棟建筑物從1954年5月4日動工,到1955年3月建成,其中經歷了兩個月的雨季,八至九級的臺風,幾十年難遇的潮汛和上海零下十度的嚴寒。它的修建仿佛就是對舊世界的一次清算和新世界勝利的宣言,中蘇友好大廈頂端的金色五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代表著上海建筑物的最高天際線。
當時中國的商人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私有的財富與新社會的目標相悖。毛澤東曾經在1953年時稱混合經濟將一直存活到1960年代中期,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公私合營—國有化的速度開始加快。
榮毅仁、胡厥文和盛丕華的一個上海商人朋友,將國有化策略總結為“如何讓貓吃辣椒”的方法。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菲力浦?肖特所著《毛澤東傳》中記載了這一段歷史:當領導人在商量國有化的方法時,劉少奇提倡堅定性,“讓人捉住那只貓,把辣椒塞進貓嘴里,用一根筷子將辣椒送下去?!泵飨穸诉@個辦法,他說,暴力是不民主的,必須勸貓自愿吃下去。
這些表現杰出的工商業者確實是由衷的,并且得到表彰。走入中蘇友好大廈的三人后來出任過上海市副市長或工商聯副主席等重要職務,年輕一些的榮毅仁更是被贊揚為“紅色資本家”。并且,榮毅仁作為商人的聲望并沒有就此消逝,反而在后期得到加強。1980年代,他曾經被《財富》雜志評選為世界50名知名企業家之一,這是中國內地第一次有一名商人被國際雜志評選為世界型的企業家。
1957年年底是所有私有企業公有化的最后日期。在美國,所謂新經濟已經開始萌動。在中國開始對那些制造紡織品、面粉和簡單機械的公司進行公有化的那一年,斯坦福大學的傳奇人物弗雷德?特曼—他也是惠普公司創始人比爾?休利特和戴維?帕卡德的導師—說服大學當局,成立斯坦福大學工業園。1957年11月6日,硅谷第一家標志性 的公司惠普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股票,每股16美元,惠普由此成為當時紐交所900家上市公司中的一員。如今惠普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個人電腦制造商。同樣也是在1957年,仙童半導體公司誕生。創立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八名員工,是硅谷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八叛將”,他們中包括后來創立了英特爾半導體公司的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后來個人電腦和互聯網革命中的風云人物,大都出生于這一時期: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保羅?艾倫出生于1953年1月21日, 史蒂夫?鮑爾默出生于1956年3月24日;蘋果公司的史蒂夫?喬布斯出生于1955年2月24日;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出生于1955年4月27日;太陽微系統的斯柯特?麥克尼利出生于1954年11月13日。
中國的領導人開始遐想未來,既然已經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任務?!肮伯a主義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第一,吃要吃得很好,不是光吃飽。每頓都有葷,或者吃雞子,或者吃豬肉,或者吃魚,或者吃雞蛋 就是花樣很多,適合于每一個人。當然山珍海味那是辦不到。特別是燕窩,這量是少得很,國慶節、五一節可以吃,或者舉行結婚時可以吃一頓。第二是穿,也是應有盡有,各種花色、各種樣式都有,不是烏鴉一片黑,也不是一片藍 工作之外,其余全都是綾羅綢緞,都是毛料呢絨 第三是住,要跟現代城市比,誰最現代化?就是人民公社 北方有暖氣,南方有冷氣 人民公社統統是高樓大廈,統統是現代化設備,而且每一個居住的地方就是一個花園,居住的條件、居住的環境要現代化,要比現代化的城市還好。第四是行,除了賽跑外,要到什么地方去就有汽車、火車、飛機、輪船 每個人做到有一架飛機的時候也不是太遠 第五,每個人都要受高等教育,要普及教育 這些總結起來叫共產主義?!?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農業的高級官員譚震林興致勃勃地對人談起經濟發展到何種程度才是共產主義。他的同事,后來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則相對低調務實地說,每個中國人到時候都應該擁有一輛自行車,女人都穿高跟鞋、抹口紅。
這是新中國的經濟領導人當時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最大膽的想象。毛澤東為中國制定的目標是,1959年鋼產量超過英國達到3000萬噸,1960年超過蘇聯達到6000萬噸,1962年為1億噸超過美國;到1970年代達到7億噸,超過世界其余地區產量總和。他把在經濟上超過美國的時間定為15年—赫魯曉夫為蘇聯制定的目標也是如此,但是毛澤東仍然雄心勃勃地說,事實上,中國可能率先超過美國,“提前實現共產主義”。
顯然,這些事后被證明是不符合實際的。
此后毛重新發動一場革命的想法幾乎代替了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計劃。這一雄心一直等到鄧小平在幾次反復之后終于成為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才開始重提。鄧小平逐漸地喚醒了中國人民對富裕生活的渴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一次貓的哲學在發揮作用:“不管是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p>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之后中國經濟開始發生深刻的變革。其實恰恰在這一時段對于美國來說,又一次技術革新的時間接近了。后來的硅谷史學家們公認,1975年的1月可能是個人計算機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時刻?!洞蟊婋娮印冯s志做了一期封面故事,主角是一個名叫Altair 8800的特殊機器。Altair 的價格是397美元。雜志封面故事的大標題是:“突破,全球第一臺可以同商用型電腦媲美的微型電腦”。當年,對于剛剛萌芽的軟件和計算機世界,《大眾電子》雜志相當于圣經。這個大標題對它的讀者說,無異于啟示錄。在此之前,計算機指的是那些體型龐大、價格昂貴的大型商用主機,它們擺在一塵不染且空闊的密歇根計算機中心。多年以來,每個駭客和商業天才夢寐以求的就是這樣一個時刻:計算機能夠又小又便宜,能夠讓普通人使用和擁有。
1976年的4月,供職于惠普公司的大胡子發明家史蒂夫?沃茲尼克放棄了說服公司接受他的發明的努力,而是提交申請,要求惠普法務部同意讓渡自己發明的個人電腦技術給蘋果計算機公司。為了成立這家公司,沃茲尼克賣掉了他心愛的HP—65可編程計算器,價錢是500美元;另一位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賣掉了他的大眾汽車,本來說好的價錢是1000美元,可是幾個星期后汽車發動機壞掉了,因此喬布斯只得到了500美元。這1000美元就是蘋果公司的全部啟動資金。喬布斯還很快給自己的產品找到了買主。全美第一家計算機零售連鎖店“字節商店”(Byte Shops)決定以每塊500美元的價格購買50臺蘋果電路板。這樣蘋果如果能夠交出產品,就能得到2.5萬美元。到了1976年年底的時候,這家新成立的公司已經進帳了10萬美元。他們還推出了Apple II 機型。投資了蘋果公司的邁克?馬庫拉說,這家公司會在5年時間內成為世界500強。
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則在1976年注冊成立了一家名叫“微-軟”的公司。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了學—在差不多相同的時期,中國則恢復了高考,開始把自己國家最優秀的年輕人送入大學接受教育。蓋茨有一次說自己退學的原因是,大學讓他認識到自己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因此成不了最好的數學教授。1977年,這家公司正式更名為我們更為熟悉的“微軟”。
這個時期的中國,鄧小平的貓的哲學在兩個方面發揮了作用。首先是開放,“開放”讓大街上轎車多了起來,最先出現的是桑塔納。
1984年,大眾汽車剛剛來到中國的時候,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在蘇聯的幫助下發展了很多年,但中國人依舊習慣管小汽車叫“轎子”—那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大家當時想得到的是鄧小平暢想共產主義時所說的一輛飛鴿或者鳳凰牌自行車。剛剛成為經濟特區的深圳即將誕生一個世界最大的自行車生產企業,生產一種叫“中華”的自行車,但當年它的產品更多的是用來出口,換取寶貴的外匯,中國消費者很少見到。
在經過了一番研究之后,大眾汽車決定把一款在巴西生產的車型“桑塔納”引入中國,在它們的海外版圖中,上海汽車與大眾的合資企業被定義成海外生產車間。
那一年大眾的第二代Golf剛剛開始生產(第一代高爾夫賣了100萬輛),汽車業的巨頭們還都在美國,大家談論最多的是日本車會在多大程度上搶走三巨頭的市場,而豐田在當時中國的知名度也是最高的—有路必有豐田車,中國用低息貸款買到的皇冠幾乎就是高檔車的化身。20年后,豐田在北美已經搶占了很大的份額,但它們最早在中國的聲名卻沒換來與之匹配的市場。相反,中國成了通用汽車最大的海外市場,而這家公司剛剛在美國申請了破產保護。
“黑貓白貓”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讓企業家群體重新崛起,這種貓的哲學事實上鼓勵的是實事求是和追求經濟發展效率,而高效率的民營企業自然就成為受益者。1980年代的中國誕生了一大批日后中國最有活力的公司。1984年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的傳達室里開始他的不安分的“下?!鄙獾臅r候,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年輕人邁克爾?戴爾也用他僅有的1000美元開始了創業生涯。21年后,并購了IBM PC的聯想集團與戴爾在全球范圍內開始了激烈的市場競爭。
之后的歷史對我們中的多數人來說并不陌生:中國民營經濟繼續發展并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力,雖然它們的發展經常遇到阻礙和問題;美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和全體500強企業都進入了中國,在這里投資建廠或者至少在這里銷售產品;那些成長中的大型國企則開始走向資源密集的地方開展標的越來越高、越來越頻密的并購;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先是從制造業掘到第一桶金,繼而在更多充滿活力的領域發揮作用;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和知識英雄們開始成為民眾的崇拜對象,而那些堅持在制造業和出口領域有所作為的小公司們成就了阿里巴巴這樣的“工具型”網站—后者可以被看做舊時代與新時代在商業上結合的一個縮影。
30年來對“同一個世界”的努力已經展現出可以令人欣慰的收獲。中國商業與全球商業的步調越來越接近,中國的商業史越來越自然地成為全球商業史的一部分。
不過,MIT斯隆管理學院的教授黃亞生針對鄧小平貓的哲學爭辯說:“在中國,貓的顏色仍然很重要?!睆?990年代開始進行的國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他的觀點。
與通行的社會主義國家激進變革措施不同,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沒有進行大規模的企業私有化。到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中國同樣出售了很多國有企業,但是保留下來的那些公司卻變得更加強大,其中有全球第九大公司中國石化集團,也有全世界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全世界最大的移動網絡運營商中國移動。國資委的主任李榮融自豪地說,要將這些國有企業變成像邁克爾?喬丹那樣的超級巨星。
中蘇友好大廈—現在它的名字叫上海展覽中心—的五角星早就不再是上海建筑的最高點了,幾公里之外的黃浦江東岸的陸家嘴,重新定義了上海的高度和目標。與它相鄰的是南京西路上的“梅泰恒”—來自香港的地產大亨們造起的三座寫字樓(梅龍鎮廣場,中信泰富廣場、恒隆廣場)成了企業家們熱衷于進入的場所,這象征著他們的成功。
建造中信泰富廣場的那個人叫榮智健,他的父親就是當年率先走入中蘇友好大廈的企業家榮毅仁。與他的父親和祖父一樣,榮智健也一度成為中國首富。但2009年4月8日,因為一起外匯對沖交易丑聞,榮智健離開了這家公司。
很難判斷這是不是一個巧合,中信泰富的母公司中信集團的前身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誕生于1979年10月4日,恰好是我們回顧新中國60年企業歷史的中間點,它的創辦者正是當年意氣風發的榮毅仁。受鄧小平所托,帶著“勇于創新,多做貢獻”這樣的任務,榮毅仁籌資成立了這家公司,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第一個窗口。1956年,他在把企業交給國家后出任上海市副市長;1993年,他因為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而辭去了中信集團董事長的職務。
30年后,這家公司的總資產達到了16316億元人民幣,在金融與實業領域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有一點與1956年的申新紡織廠相似,榮家與它已經沒有太多關系了。
或許現在最需要的是去激發更多地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想法的出現。如果貓的哲學就此被重新闡釋,那將成為60年來中國商業的第三個主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