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經濟回升態勢不穩固

2009-09-27 16:14:53      胡南

  文/本刊記者 胡南

  需要密切關注并及時解決經濟回升中出現的各種苗頭性和潛在的問題

  8月28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做專題講座時指出:當前,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基本確立,但回升是不穩固、不平衡的,有一些不確定、不可持續因素,需要密切關注并正確應對經濟回升中出現的苗頭性和潛在問題,興利除弊,把保增長與擴內需、調結構、促轉型更好結合,提高經濟回升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二次探底”可能性大大降低

  今年以來,特別是二季度以后,隨著中央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增多,回升態勢基本明朗。

  劉世錦分析,具體地看,有如下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政府投入力度大、動作快,政策的執行力較強。中央財政投資資金到位率高,地方投資到位率雖然偏低,也高于平常年份。政府投資是近期經濟回升的主導力量,集中體現了我們體制上的優勢。據測算,如果沒有中央一攬子刺激計劃的拉動,這一輪調整中經濟增長的低點可能會降低至1%左右。

  二是社會投資開始跟進,增速提高。具有標志性的是房地產和汽車兩大主導產業銷售增長加快,投資回升。1-7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37.1%。房地產庫存消化加速,投資增長逐月加快,1-7月,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從1-2月份的1%上升到11.6%。同期汽車產、銷量分別為710.09萬輛和718.44萬輛,同比增長20.23%和23.38%。其中,7月份汽車產、銷分別同比增長52.15%和63.57%。其他領域的社會投資也開始回升。

  三是消費穩定增長。原來估計經濟增長下滑后,居民收入相應下降,可能會拉低消費需求?,F在看來這種情況并沒有出現??紤]到價格下降因素后,1-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超過16%。

  四是出口雖然下滑幅度較大,但剔除價格因素后,實物出口的下滑幅度在逐步收窄。值得關注的是,在全球貿易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我國出口占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市場份額還在上升。據測算,1-4月,我國占美國、日本進口總額的比重比去年全年分別提高了2.3和5.6個百分點。一季度我國占歐盟的市場份額也比去年提高1.9個百分點。份額上升證明我國出口產品是有競爭力的。

  “如果說在一季度時人們還擔心經濟是否會出現二次探底,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已經大為降低了。如果當前的增長態勢得以保持和加強,今年實現8%或再高一點的增長速度是有可能的?!眲⑹厘\說。

  回升基礎還相當脆弱

  在做出以上樂觀判斷的同時,劉世錦指出,目前的回升基礎尚不牢固,或者說還相當脆弱。

  從國際上看,經過危機沖擊后的金融體系開始趨穩,但也不能排除出現反復。實體經濟仍在下滑之中,有的國家近來出現企穩見底跡象,但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即使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如多數預測的那樣在今年年底或明年的某個時候出現正增長,其復蘇之路也將是一個相當長的曲折過程。復蘇不可能復制原有的經濟結構,將會伴隨相當大幅度的結構調整和改革,如美國儲蓄率上升的同時消費率相應下降。這些變化除了引起短期沖擊外,還將在中長期對我國的外需空間形成結構性制約。

  從國內看,回升的基礎不穩固、不平衡,有一些不可持續的因素。所謂不穩固,是指社會實體經濟投資剛開始回升,信心還不穩定;消費增長有政策支持的因素,隨著時間推移,就業和收入下降對消費的負面影響可能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所謂不平衡,表現在出口導向的東南沿海地區和企業復蘇較慢,與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的行業回升強勁;政府直接投資或支持的大企業、大項目資金充裕,廣大中小企業依然融資困難等。所謂不可持續的因素,包括大規模的政府財政投資不可能長期實施,隨著時間推移,空間逐步縮??;去年年底以來信貸資金的大量投放,是特殊情況下的應對之策,不可能長期如此。

  “總的來看,對當前經濟形勢要有全面、準確的判斷,對下一步經濟回升和持續增長的困難和復雜性要有足夠估計,繼續下大氣力保持初步形成、尚不穩固的回升勢頭,使支持回升的積極因素持續增多,回升的基礎得以穩固和加強?!眲⑹厘\說。

  正確應對苗頭性和潛在問題

  劉世錦認為,在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基本確立以后,應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提高回升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改進增長的結構和質量,在保證必要的“快”的同時,更要注重“好”。為此,需要密切關注并及時解決經濟回升中出現的各種苗頭性和潛在的問題,珍惜并維護好來之不易的經濟增長企穩回升局面,并使之盡快進入更長一個時期平穩較快發展的軌道。

  他指出,從當前情況看,需要著力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問題。

  一是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的關系。

  近幾個月,消費增長勢頭不錯,但投資增長仍然在企穩回升中發揮了主導性作用。1-7月份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2.9 %,是近幾年來最高的。這種狀況與一些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消費增長相對穩定,經濟增長速度與投資增速高度相關的歷史經驗相吻合。在短期內經濟結構基本穩定、而經濟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下,實現反危機、保增長的目標,顯著提高投資增速是難以回避的選擇。但當大幅下滑趨勢得到抑制,轉入企穩回升通道后,投資過快增長的負面作用將會更多顯露出來。特別是一些投資不是進入最終需求環節,而是中間需求環節,將會加劇本已存在的周期性、結構性產能過剩。

  因此,如何調整投資結構,使資金更多地進入最終需求而非中間需求環節,如何使消費增長的“慢變量”適當快一點,增加其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都是需要下一步重點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二是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的關系。

  擴大內需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這次危機突出顯露了我們對外需依賴偏高、實體經濟受沖擊嚴重的問題。美國儲蓄率提高、消費率相應下降等結構性因素,在中長期也將相應收縮我國的外需市場。因此,突出擴大內需,調整內外需比例關系勢在必行。

  同時也要看到,危機不大可能使全球化進程停頓或倒退,反而有可能在全球性結構改革的基礎上得到深化。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同樣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不能也不應因危機沖擊而動搖。短期看,外需的趨穩和逐步回升,即使是增幅不大的正增長,對降低經濟回升中的不確定性,都會起到不小的作用,也會減輕回升中對投資增長的過多依賴。

  三是保增長與保就業的關系。

  這次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們把保增長放在首位,是有其重要經濟社會原因的。我國經濟正處在快速增長加體制轉型的階段,如果增長速度在短期內出現深度下滑,很可能導致企業大量倒閉、工人大量失業,進而影響到社會穩定。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問題將會更為嚴重。所以,我們講保增長,GDP的增長速度達到某個數值固然必要,更重要的是保增長背后的保就業、保社會穩定、保發展環境。

  同時也要看到,保增長并不完全等同于保就業。如果增長較多地體現在資金密集、用人不多的行業,而不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較多地體現在就業帶動效應低的大企業、大項目,而不是就業帶動效應高的中小企業,尤其是資金和資源較多進入開始形成泡沫的資產領域而非實體經濟領域,增長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就會相應減弱。因此,應當把同樣的增長速度更多、更穩定地帶動就業,作為下一步提高增長質量的重要標志。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