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知識產權作為推動創新的重要力量和制度手段, 早已成為國家和企業間競爭的焦點,并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知識產權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瓶頸現象日益突出。我國雖然是專利申請大國,但遠遠不是專利強國、創新強國。據統計,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占萬分之三,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同時,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屢遭知識產權壁壘的限制。更為嚴重的是,我國的企業不得不將每部國產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40%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大多數的中國企業只能充當一個打工者、加工者。
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挑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實施知識產權戰略”。2008年6月5日,國務院隨即頒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決定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從此,知識產權戰略已成為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并重的國家三大重要戰略之一。標志著我國知識產權工作實現了從“保護”到“戰略”的重要轉變,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綱要》頒布、實施一年多來,全國各地區、行業、企業等各個層面的知識產權戰略工作全面、有序推進。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10多個省市區陸續發布了符合地區特點的知識產權戰略或規劃,國務院各部門相繼出臺了知識產權戰略相關配套政策,一些重要的知識產權政策文件、專項措施也將陸續出臺,各部門、各地區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社會知識產權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知識產權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拓展。這表明,我國知識產權事業步入歷史發展新時期,將對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帶來前所未有的好環境和發展機遇。
企業作為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的主體,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重要主體和具體落腳點,其實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能否實現和企業自身的生死存亡。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關注企業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胡錦濤總書記每次深入企業考察、調研時,都要著重強調要大力推進企業自主創新,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力。去年以來,溫家寶總理幾十次深入全國各地,走訪上百家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是總理關注和考察的重點工作,他多次強調:“誰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多,誰就能在競爭中長期占有優勢?!?/p>
知識產權戰略不僅是企業取勝的重要因素,也是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有效途徑。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一場經濟危機讓經濟發展陷入低谷,為扭轉局面,日本提出由過去的技術立國變為知識產權立國,這些政策措施激發了日本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猶如一塊試金石: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外向型企業,被迫減產甚至停產;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則受沖擊較小,有的還很紅火,逆勢而上。以上顯示,只有充分運用知識產權戰略、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 我國提出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快調整產業結構,逐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相繼出臺鋼鐵、汽車、船舶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廣大企事業單位應主動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以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盡快制定和實施適合自己的知識產權規劃。大力提高企業知識產權工作水平,不斷加大對知識產權工作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從而有效提升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保護和運用能力。
知識產權戰略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企業不僅要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知識產權戰略規劃,更要將重點放在戰略的實施上,否則只能像花瓶一樣當擺設。知識產權不僅是企業領導、專職部門和專職人員的事,更需要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當前,企業要盡快開展知識產權宣傳和普及,努力提高全員的知識產權意識,積極營造“崇尚創新精神,尊重知識產權”的文化氛圍;理順創新體制和機制,調動廣大員工的創造熱情與創造活力,使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早日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