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通脹也要應對通脹

2009-10-14 16:01:48      程實

  【世話實說】

  文/程實

  導語: 全球宏觀政策決策者也許也會想到“沒有通脹也要應對通脹”,所以,發生預期之外的政策變化也并非絕無可能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怎樣一種超然飄逸的生活!現實卻是,這種生活帶來的結果可能只是悲劇。一直以來,羊群效應總是被視作非理性行為的重要表征,然而,當瘋狂的羊群在本沒有路的地上留下深深的腳印并最終踏出一條新路之時,非理性行為就脫去了非理性的外衣,扛著大勢所趨的旗幟讓稀有的理性選擇付出沉痛的短期代價。所以,你可以輕視甚至鄙視非理性行為,但你不能無視它,無視它引發的市場躁動和政策變化可能本身就是所謂“理性選擇”的非理性之處。

  人是一種群體動物,用魯賓遜的方式過現代人的群居生活往往會讓人苦不堪言。盡管學生時代營養欠佳,筆者在而立之年卻迎來了體重增長的短期趨勢。實際上,胖不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認為你胖不胖,一個正常人被視作胖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之前太瘦了;作為一個被視作胖子的人,減肥的實際效果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認為你已經或即將采取減肥的舉措。其實這個有趣結論可以推而廣之,在經濟領域也能找到無奈的共鳴。

  一直以來,筆者都對流行的“再通脹”言論不以為然。原因很簡單,首先,現在“進行時”的核心關鍵詞是通縮而不是通脹,剛剛經歷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的洗禮,世界經濟還正處在一個尋底并觸底的過程之中,實體經濟的衰退伴隨的是實際意義上的通縮,在美國、歐洲甚至是受直接沖擊較小的新興市場經濟體,CPI同比負增長依舊是現時狀態的主流判詞。其次,未來“預期值”的理性解讀也是通縮,最多僅是溫和通脹,與較為明顯的通脹并無太大關聯?;陂L期時間序列數據的實證研究表明,在成本推動、需求拉動和預期引致這三大驅動要素里,前兩者的決定力是最根本性的,在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里,實體經濟與潛在自然率水平之間的產出缺口長期存在,而就業市場的惡化和勞動力供需結構變化將可能導致實際工資甚至名義工資出現下行趨勢,沒有實體經濟膨脹的支撐,沒有物價—工資螺旋下降循環的影響,筆者實在找不到“再通脹”洶涌來襲的理由。

  因此,自以為理性的筆者習慣于將“再通脹”視作市場“長期趨勢短期化”的一種非理性特征。但突然之間,當筆者MSN里的IT弄潮兒都開始高談闊論豬肉漲價并拋出“滯漲”這樣的專業財經詞匯,當中國信貸規模下降反而增強股市通脹預期,當黃金實物和黃金概念在大宗商品市場與股票市場變得炙手可熱,當坊間對奧巴馬力挺伯南克連任贊不絕口,筆者幡然醒悟,也許真正有失理性的正是筆者自己。實際上,有沒有通脹、會不會有通脹可能不是問題的關鍵,大多數人并不在意什么產出缺口、全要素生產率或是通縮螺旋,在大多數市場主體都在談論、擔憂并預期通脹來臨之時,市場行為就已經按照實際有通脹、將通脹的背景去調整了,如果無視這種主流的調整,那么在金融市場上栽跟頭的將是自認為理性的鶴立雞群者。

  而且,更進一步看,這種通脹預期會不會“自我實現”為真實通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脹預期可能將“自我膨脹”。在大多數人都認為“通脹風險很大”的時候,伯南克的連任將強化預期,因為沒有人會相信以超常規定量寬松政策“成功”馴服次貸危機的伯南克會突然停止大印美鈔,也沒有人會相信世界第一貨幣當局政策連續性的維持會改變全球寬松貨幣的主旋律。也許,有趣的是,很瘦的市場現在不僅誤解自己很胖且還會繼續發胖,還預期減肥舉措將少之又少。

  尷尬的是,不管實際物價的狀態和演化如何,通脹預期之火恐怕難以迅速熄滅,所以,對于微觀主體而言,“沒有通脹也要應對通脹”。筆者甚至認為,全球宏觀政策決策者也許也會想到“沒有通脹也要應對通脹”,所以,發生預期之外的政策變化也并非絕無可能。

  程實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財經專欄作家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