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聯想賣給了華為,任正非會怎么打理?
答案是:華為會毫不猶豫地砍掉聯想!
文/張建華,COSCO R&D高級研究員
當年,聯想分拆,老帥柳傳志帶少帥楊元慶共同拜訪的第一位企業家,是華為掌門人任正非。他們對華為以創新為龍頭的市場探索表示艷羨。少帥楊元慶表示聯想要做高科技的聯想,請教任正非:“如何能做成華為一樣的公司?”任正非以一位長者的口吻對他說:“開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幾十個億、幾年不冒泡的準備?!辈⑼嫘Φ卣f:“你們就賣華為的產品吧!”
華為與聯想,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兩個標桿,但走了不同的路。華為走的是“技術—產品—貿易”,這使它成為技術領先型企業。聯想則相反,走了條“貿易—產品—技術”的路。八年后,兩家原本市值、銷售以及盈利相差無幾的公司,在今天,可以說有了幾何級的差別:華為在兩年前打敗北電做到了行業的世界第一,2009年上半年,海外市場銷售額達到157億美元;而聯想則預計今年巨虧。無論用市值、銷售額,還是用盈利水平衡量,兩家公司已不再在一個檔次上。
實際上,今天看來,聯想與華為、IBM有本質上的不同,聯想走到今天越來越不像高科技公司,而更像是家貿易公司了。
最近,讓聯想再次成為媒體焦點的是兩件事:第一,早已言退的柳傳志再次出山,重新執掌聯想;第二,民營企業泛海集團27.55億元注資聯想,國有資本絕對控股的時代結束了。
注資當天,聯想控股還公布了未來新戰略,即計劃在未來5年投資約100億元人民幣發展核心資產,并重點關注清潔能源及環保、新材料、高科技、金融服務,以及與內需相關的行業等5個領域的投資機會,而聯想控股的董事長也是柳傳志。
為什么不把聯想賣給華為呢?
首先,無論是柳傳志,還是整個業內,沒有人不承認華為的優秀。
其次,華為不差錢。2007年華為出售3COM公司股份,進賬60億元人民幣,即使經濟環境不利,華為的盈利水平仍然不錯。
但如果聯想真的賣給華為,華為將怎么打理聯想?
華為這些年“技、產、貿”的路越走越專。在高科技領域內,企業的實力,當然要靠技術說話。為了核心技術,華為近年來在企業業務架構上,不斷做減法,換來的是華為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升。但也正因為這樣,成就了它電信設備領域里的全球第一:2008年,華為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基站供應商;2009年上半年,華為全球市場份額更是同比大漲40%;2009年的巨額盈利幾成定局。
聯想和華為雖同一時間起步,同為高新科技企業,十年前的江湖地位也旗鼓相當,但發展道路卻大相徑庭:聯想幾乎變成一家房地產公司——從財報上看,盈利主要靠地產。
雖然收購IBM PC業務,著實讓我們為民族產業的壯舉歡心鼓舞一番。但時間證明,這不僅沒有讓聯想成為PC界的IBM,還讓IBM PC徹底成了聯想。IBM PC的國外市場份額大幅萎縮,PC業務拖累整個集團收益——2008年,聯想業績公告稱全年全球虧損2.26億美元,銷售額下滑了8.9%。其實IBM之所以售出相對不太賺錢的PC部分,恰恰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核心價值,IBM的主要業務是做IT的中間件,此舉正是讓它集中優勢專攻主業的重要舉措。
這次,很多人對泛海入股聯想有頗多期冀,但泛海究竟能帶給聯想什么,還是個未知數。
無論企業如何整合,終歸是要創造產品、創造客戶;終歸需要回歸企業的根本——核心競爭力。
什么是核心競爭力?通常的解釋是:“企業競爭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個企業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獲得穩定利潤的競爭力,是將技能資產和運作機制有機融合的企業自主能力,是企業推行內部管理性戰略和外部交易性戰略的結果”。說白了,就是“一技之長”,讓企業成為“Somebody”,而不是“Anybody”。
所以,如果聯想賣給了華為,華為會怎么辦?任正非會怎么辦?
結論似乎有些殘酷:華為會毫不猶豫地把聯想砍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