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為聯想釋放了想象空間,泛海盧志強的接手,讓這部分空間更充滿想象力。
2009年8月7日,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以27.55億元的價格轉讓聯想控股29%的股份。
一個月后,即9月8日,聯想控股正式宣布,中國泛海集團以27.55億元的價格接手聯想控股29%的股權,成為除國科控股、聯想員工持股會之后第三大股東。
由此,聯想控股的股權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其實早在2001年聯想控股公司改制后,公司的股權結構也曾發生過一次變化,其中中科院持股65%,而聯想控股員工持股占到35%,這樣的股權結構雖然在當時幫助聯想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隨著聯想控股已經發展為擁有5家子公司,業務遍及IT服務、PC、投資、房地產等行業的全球性企業集團,這樣的股權結構已經成為進一步釋放企業活力的束縛。
這種束縛表現在激發員工活力方面尤為明顯。
2001年,在柳傳志操刀下,聯想完成了改制經典,但距今已有8年多時間,雖然聯想員工已經以員工持股會的方式持有公司35%的股權,但是當年得到股權的高管和員工在人事方面也已經發生巨變:有的已臨近退休,有的已經加入聯想控股旗下的子公司,不少已經離職,留給新員工的股權空間越來越小。
中科院的松綁,讓困擾聯想多年的難題迎刃而解,而有了盧志強的加盟,重返帥位的柳傳志會如虎添翼。
中科院國科控股總裁鄧麥村聯想控股股權轉讓是中科院企業股權社會化改造的一部分,是為了讓聯想控股的治理結構更加完善。
《第一財經日報》泛海集團掌門人盧志強在實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方面的操作策略,一直被認為在模仿李嘉誠,光環之下,盧志強入局聯想控股,與“中國IT教父”及資本運作高手柳傳志之間,或許存在潛在的話語權爭奪。
《證券日報》“聯想”即使吞掉和消化了IBM PC,也仍然無法解決打造“百年老店”的戰略問題,從產業鏈的低端(制造PC)向高端(IT服務)轉移,是注定無法逃脫的生存模式嬗變。
《中華工商時報》就在很多產業出現“國進民退”的時候,泛海入股聯想,剛好成為另一個風向的亮點。
《競爭力》一番交易之后,聯想最大的變化絕不是民營色彩加重,柳傳志與盧志強的聯手應該只是一個更大變局的開端,而不是結束。尤其是資本運作,非常值得期待。
一個好漢三個幫
柳傳志VS段永基VS盧志強
柳傳志與段永基是早年的中關村同行,兩人都是在1984年前后加入創業大軍,并迅速嶄露頭角,成為中關村的佼佼者。
上世紀80年代的段永基要比柳傳志風光許多,當時的柳傳志還在四處折騰貿易,拼命實現聯想的溫飽,而段永基的四通已經憑借打字機等核心業務一躍而起,成為中關村的一哥。聯想與四通也曾臨街為友,段永基與柳傳志也是中關村有名的科技之友,段永基還曾為一度現金流困難的聯想提供支持。
但進入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之后,四通開始走下坡路,段永基也將更多精力用于四通的改制,如何讓一個當初的民營企業典范真正的回到民營的本質上,段永基費盡心思,終于1998年取得階段性成果。而聯想憑借奔騰之戰,1995年之后迅速崛起,成為中關村的老大,柳傳志與段永基的位置也悄然調換。
在段永基的示范效應下,柳傳志也開始了聯想的改制努力,于2001年取得階段性突破,員工持股會達到35%的持股權,成就中國另一段股權經典。而先行一步的段永基則在2002年更進一步,不久,徹底完成四通的民營轉身。
段永基在四通徹底民營化的道路上,有兩個人至關重要,一個是史玉柱,另一個就是盧志強。盧志強與段永基關系不俗,與聯想自然也早就相識。
盧志強是中國有名的民營資本高手,先協助段永基,后幫助柳傳志,讓四通、聯想中國兩大科技代表完成民營化轉身,盧志強完成了另一個傳奇。
原文刊于三聯《競爭力》09年10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