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妍
[正文]
“沒有樂凱,中國會怎么樣?”2003年,這一論題在中國全體網民中迅速躥紅。80前的一代人突然發現,自己童年的彩色記憶大部分來自這個國有品牌。但是,一場看似浩蕩的“民族品牌”之爭,卻沒能抵擋住時代發展的腳步。
[小標題]輝煌
樂凱屬于時勢造英雄。1980年代,以電影膠卷為主業的老樂凱,面對電視業興起對電影業造成的巨大沖擊,面對改革開放環境下“彩照熱”的悄然興起,果斷掉轉船頭,集體攻關,迅速地研制出新中國第一代彩色膠卷與彩色相紙,把握住了進入新興市場的時機,造就了國內彩卷的價廉物美,也造就了企業近十年的輝煌。
數據顯示,1996年,樂凱膠片公司彩色膠卷、彩色相紙的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80.2%與89.7%,市場占有率達到22%與35%。也正是由于樂凱的存在,中國彩卷市場“黃、綠、紅”之爭(黃指柯達,綠指富士,紅指樂凱)中,才有了中國企業的一席之地。
[小標題]危機
然而,1997年,彩卷行業老大柯達吞并汕頭公元、福建福達兩家膠卷廠,在全國范圍內的彩擴店迅速擴張到1000家,而這一時期富士也開辦了500多家沖洗店。樂凱的這一數字是31家。
這個數字足以證明樂凱在營銷環節上的薄弱。需要說明的是,柯達與富士的沖洗店都采取了排他的策略,在柯達和富士的專賣店中,都屏蔽了樂凱的頻段,不予沖印。很多消費者正是因為這樣的問題,而放棄了樂凱。
[小標題]消退
2003年,數碼相機在美國的銷售數量首次超過使用膠卷的傳統相機;就在這一年,柯達用價值1億美元的現金、技術與設備購買了樂凱20%的股份,每股溢價近兩倍。然而,正是這份看似十分劃算的交換,后來被業界視作樂凱股份險些喪命的肇始。
當企業危機加劇的時候,樂凱迎來了一個更大的威脅——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技術與互聯網發展的結合,更是成為了彩卷產業不可逾越的巨大危機。
樂凱膠卷,這個曾經承載了數億人記憶的品牌,最終成為記憶。
原文刊于三聯《競爭力》09年10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