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推出,如大多事先預測的一樣,公眾的注意力被爆炒的股價所吸引,以至于忽略了這個創業板本身的目標和價值所在。
這讓人有一點不安?;貞浺幌?000年前后我們剛剛開始知道“納斯達克”的時候,它幾乎在瞬間就成為了很多人的夢想所在??僧斘覀冏约旱募{斯達克登場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鼓勵創業、創新,繼而創造財富的制度當中缺少了當年的創業者,尤其感受不到的是他們和他們帶動的全社會的熱情。這個熱情哪里去了?
《第一財經周刊》第82期刊出過優興咨詢(Universum)一份關于大學生就業的報告,壟斷型大型國企取代跨國公司成為現在大學生的就業首選公司—穩定、對抗金融危機的能力強、無論如何都會保持利潤 避風港,在大家還沒出航的時候,它成了最重要的一個選擇。上周,公務員考試(現在它被稱為“國考”)再度創造了報名人數的新高。這是一個據稱是更穩定、更旱澇保收的工作。但它和壟斷國企一樣,不論是選擇的初衷還是最終的結果,犧牲掉的可能都是創造性,消磨掉的可能都是熱情。
的確有就業壓力,美國人也在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發愁(《籠中的蒼鷹》P18)。在畢業即失業和有一份可以完成自立的工作當中選擇,很顯然應該支持后者。對于這些國有機構來說,進入更多受過優質教育的學歷高的大學生對于它們的知識更新、人才結構更加合理優化,也是一件好事。但落到每個個體來說,機構對人的“改造”能力更強大,最后敗下陣來的是個體的你,同時付出的代價還有可能包括你的熱情和活力。
在中國經濟處于高速增長的這個區間,年輕一代的熱情投向哪里,最有活力的一群人如何選擇,相信對未來有著長遠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寧愿看到一個沒有方向、無所事事、迷茫甚至有點渾噩的大四學生,也不愿見到一個二十二歲就把一生規劃得整整齊齊、滿足于一份穩定且平庸工作的人—前者的不確定性和躁動所傳遞的信息中包含著未來的活力和種種可能性,而后者可能只好說This is it。
但愿這只是暫時的,畢竟金融危機還沒有過去,就業前景不樂觀、資本也不足以支撐創業者的熱情,而創業板雖然準備了好久,但我們對創業和融資的理解似乎還有更多可以提高的空間。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有兩點始終被人津津樂道,一是因為蕭條導致勞動力推遲進入就業市場,所以美國勞動力普遍延長了受教育的時間(這一點我們似乎也歪打正著),為戰后美國發展提供了足夠的人才;二是美國好萊塢得以迅速形成規模并成為重要產業??纯次覀兘衲甑碾娪笆袌?,還有華誼兄弟這樣的公司(P60),也許可以讓我們樂觀起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