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園區的主力軍是高成長性企業,創業板對企業的定位也是高成長性。在創業板推出后,兩者將通過高成長性企業這座橋梁形成完美對接。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共有56個國家高新區,有超過5萬家高科技企業,規模較大的園區有40多家,其中,中關村、張江高科、深圳高新區、西安高新區、成都高新區等都是發展較好的園區。
一位市場專家指出,“育苗造林”的高新區成為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重要來源,創業板則將成為高新園區發展的“試金石”??梢灶A見,創業板的推出,將幫助一大批創業企業實現騰飛的夢想。
中關村 已確定首批70家備選企業名單
作為全國最大的高新園區的中關村,其資源儲備令人驚嘆。中關村管委會投融資促進處負責人何存日前向媒體透露,中關村科技園區已經研究確定了創業板上市第一批70家備選企業名單,以及后備企業名單80家。此前,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曾表示,由于企業成熟,屆時中關村企業入選的幾率相對較高。
中關村資源頗豐,上市企業質優且量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萬家的中關村, 每年新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達3000余家,年收入上億元的也有數千家。
德勤近日披露的報告顯示,中國高科技高成長五十強企業名單中,40%的企業來自中關村。據悉,中關村科技園區目前上市企業已有113家,其中境內上市的55家,境外58家,IPO總金額折合人民幣1000億元。中關村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有270多家,正在改制及擬改制企業500多家,到2010年中關村改制后的非上市股份公司將超過500家。
“這里隱藏著大量的好公司,只等投資者來‘淘金’。”一位長期關注創業板的券商人士說。
據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關村管委會建立了“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輔導一批、上市一批”的園區企業改制上市培育工作體系和協同工作機制。
一位位于中關村的公司負責人也表示,實際上,在這里創業,不僅能夠得到多種資源,還能獲得實質上的資助。據《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改制上市資助資金管理辦法》規定,對于企業改制、進入代辦試點和境內外上市,分別給予20萬元、50萬元和200萬元的資助。
張江園區 逾百家企業可上創業板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已聚集5500余家企業,其中有400家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園區內符合創業板上市條件的企業有100多家,這些企業在信息技術、軟件開發、文化科技創意、金融信息、國家信息安全、光電子、現代醫療器械等產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創業板對張江園區內的高科技企業來說,將成為重要的融資平臺。實際上,張江園區早已拿出實質性行動,促進園區公司的成長壯大。據了解,園區建立的引導資金,主要投向早期創新項目,以幫助企業渡過創業初期的難關。
張江高科主導發起設立的張江漢世紀基金,投資規模10億元,主要投向園區高速成長期的自主創新企業,支持和加快這些企業的創新和發展,為他們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走向國際化創造條件。另外,張江創業投資廣場,已累計引進國內外專業創投機構43家,吸引資金總量近178億美元。
實際上,張江園區早就在積極籌劃,備戰創業板,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位知情人士介紹,張江早在2005年-2006年就開始了針對企業登陸創業板的系統準備工作,包括對園區上市企業資源進行梳理、為企業提供改制培訓等。2007年,張江還出臺政策對改制企業進行補貼,并邀請券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幫助企業進行業務流程梳理和股份制改造等工作,政府對相關費用進行部分補貼。
“現在,我們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上述知情人士說。
深圳高新區 創業板后備資源約1100家
深圳歷來就是嗅覺最為靈敏且上市資源最為豐富的城市,空氣中漂浮著創業和資本的氣息。
資料顯示,截至2007底,深圳市僅經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就達2748家,其中,全市企業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超過億元的547家,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72家,超過20億元的有45家。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產值占全部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比重達59.1%。
深圳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楊宇清此前透露:“已經啟動改制上市程序的企業超過百家,具備條件并啟動上市程序的有200家。深圳中小企業三年內具備在現有中小板上市條件的企業約1000家,兩年內基本符合要求的有300多家,基本符合即將推出的創業板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后備資源約1100家。”
對于扶持中小企業,深圳匠心獨運,全國首創的“深圳市創新型企業成長線路圖”計劃,使企業上市最高可獲得310萬元的資助。截至去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已有58家企業先后上市,其中在境內上市的有41家, 在我國香港上市的有10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有3家,在紐交所、新加坡、倫敦、韓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各1家。這大大提升了深圳高新區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西安高新區 “零成本上市”不是夢
“零成本上市”對于眾多企業而言或許只是夢想,但在西安高新區的企業卻能夠變成現實,因為他們在這里獲得的優惠政策極具吸引力。園區去年4月出臺的暫行辦法規定,對進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輔導程序并取得證監會出具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受理復函的企業,按實際支付給中介機構費用的60%給予資助,最高限額為300萬元。
“此外,省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有關文件規定,省金融辦為后備企業墊付不超過100萬元的上市前期費用。另外,西安市政府的相關政策是給拿到首發申請受理復函的企業80萬元的補貼。”省金融辦負責人介紹。如此算來,高新區內企業上市可領取最高480萬元的“紅包”。這樣便能大大沖抵掉企業上市的成本。
西安一創投經理稱:“高新區很多企業都已達到創業板上市標準。”據該人士透露,目前西安高新區股份制企業已經接近200家,其后備上市資源有130多家,并且西安高新區已通過孵化器的培育,形成了上市企業資源梯隊。
成都、濰坊高新區 準備沖刺創業板
類似場景也出現在成都高新區,據園區金融辦副主任黃光耀向媒體介紹:“目前,成都高新區有19家擬上市企業,選擇創業板的有14家,7家企業正處于上市輔導期(6家擬上創業板,1家擬上中小板)。”
據悉,年內計劃登陸創業板的6家企業中,去年主營收入最高的達2.8億元,最低的有4500萬元,利潤最高的達2400萬元,最低的有350萬元。
而在創業板資源大省山東,也已籌建擬上市公司資源庫。在540家擬上市公司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計劃向創業板發起沖刺。
“單就濰坊高新區而言,已有7到8家企業符合上創業板的條件。濰坊以科技類的中小企業居多,高科技類的這些企業因為本身素質好,受金融危機影響有限。”濰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葛國強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