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鏈接者 (圖片來源:商業價值雜志)
如何像他們那樣,在互聯網上成為 ‘拿話筒的人’ ?
《商業價值》雜志 夏勇峰 | 文
“我現在很開心!”
你1個小時內能把這句話傳遞給多少人?
100個?應該沒問題!
1000個?似乎會有點難度!
那么,10萬個怎么樣?
別忘了你是處在網絡時代,從純理論的角度看,任何一個人所產生的信息,都有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后,經由互聯網被全球16億網民所接收到。這其中的難點只是在于,你的信息如何成功地經由一個節點鏈接到下一個節點上去。套用一句廣告詞,你只將信息告訴他,如何能一傳十、十傳百,成為眾所皆知的信息?
像“我現在很開心”這么一句普通的毫無刺激性的話要想在1小時內傳遞給10萬人,如果你不是粉絲眾多的影視明星,那你就必須是“超級鏈接者”。
這些人并不神秘,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甚至往往非常普通。但只要給他們一根網線和一臺電腦,他們就會化身成互聯網上的“the one”,一摁“發送”,信息便以光速到達無數人的眼前。
比如,一位叫做徐小明的股評師,他的博客目前總點擊量已經接近6.5億次,每篇文章的瀏覽量都超過20萬次;一個網名為“我吃西紅柿”的20多歲男孩,寫了名為《盤龍》的網絡小說,從2008年5月至今,光官方計算的點擊量已經超過8000萬次,而這只是他5本書中1本的成績;一個ID為Zete的大連人,在Twitter上被5萬余人跟隨,如果加上被反復引用的數字,他每說一句話,就相當于面對起碼10萬以上的“即時發行量”……
他們接收信息、消化信息,又梳理并生成新的信息源,并因此獲得了從互聯網到現實社會中巨大的影響力。在互聯網上,這些“超級鏈接者”顛覆了傳統傳播的金字塔模型,成為了新媒介環境中“拿話筒的人”。
如果單純以媒體發行的視角來看待他們傳播信息的能力,每個超級鏈接者僅“發行量”一項就令媒體難以匹敵。但慢著!我們不是要接下來開始大肆吹噓應該給他們投廣告。實際上,對企業來說,馬上將“超級鏈接者”視為一種媒體,然后開始分析其影響人群、傳播效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告或公關的投入,計算ROI……這些做法或許沒錯,但的確有些過時!
Facebook、Twitter等新興的互聯網溝通工具可以讓企業用更有效的信息互動來鏈接用戶。誰說不能讓企業如同鮮活個體,成為互聯網上的“超級鏈接者”?與個體相比,企業擁有更強大的傳播基礎,更豐富的資源,更堅實的技術實力,更有體系的理論支撐。
看看亞馬遜MP3的案例:作為一個B2C網站的官方ID之一,它不僅為用戶提供豐富的新歌上架信息、歌曲打折信息、免費下載信息,而且還負責回答用戶提問,并與對它感興趣的人進行有效的互動。比如,它會這樣回答一個建議:“你說的完全正確,這件事我們明天就改!”作為一個普通權限的Twitter ID(amazonmp3),亞馬遜MP3擁有近112萬名信息跟隨者。雖然這只能在Twitter上排名第102位,毫無疑問,這個ID已經成為亞馬遜非常重要的一項公司資產。
成為“超級鏈接者”并不是一個傳說。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那對企業為什么不行?
[page]
keso:超鏈長跑
因為“做事不做勢”的信條,12年來keso從未在互聯網的喧囂中迷失,也使得這個名字成為了他最有辨識度的個人品牌。
早在2005年,keso就已經被冠以“中國頭號Blogger”的稱號。在那個博客和Web2.0概念興起不久的時代,他的博客點擊量已達到了100萬的“天文數字”,訂閱他博客的人也達到了5萬以上。
那幾年的keso特別火。不僅在網上,傳統媒體也經常采訪他,甚至有媒體夸張地寫道:“讓keso去讀互聯網,我們來讀keso。”
幾年過去,喧囂散去,看網上暴紅的人一撥又一撥,keso仍然以同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博客和微博客:有話就說、保證質量、做事不做勢。當被問到他目前博客的情況如何時,keso露出了與網上流傳照片截然相反的笑容:“點擊是沒法算了,我剛剛看了一下,訂閱的大概有18萬人。”
流量的第一桶金
在中國,keso絕對屬于第一批“觸網者”,他的互聯網人生,從1996年中國互聯網真正民用時就已開始?,F在回顧起來,他說:“大概是因為了解和使用得比較早,所以更知道如何去使用它,擁有一定的先發優勢。”而keso的知名度,也是在教導人們如何更好地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開始逐漸建立。
1997年1月,那時候keso在《軟件》雜志工作,意識到互聯網將會變得很重要,他們在美國一家公司注冊了域名,開始在網上做雜志的在線版。
因為對網站建設和媒體的了解,此后不久,keso進入民營ISP中網公司擔任副總裁,并全面負責“中國下載”網。“當時,上網的很多都是搞技術的人,下載軟件是個很重要的需求。”keso說。在CNNIC的報告中,這個網站一度進入前十位,keso也因為工作關系,加上寫一些關于軟件和IT安全的文章,在最初的網絡技術圈開始小有名氣。
2000年4月,Donews網站在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前夕創辦。當時,還沒有“博客”的概念,keso在互聯網公司從事互聯網的工作,自然開始對這個“人人都可開專欄”的網站有了興趣。
這時候,互聯網逐漸開始顯現出對媒體“去中心化”的力量,keso感覺到新時代的來臨,因為媒體的金字塔結構正在坍塌,隨之而來的是他不需要投稿,在網上寫文章,自產自銷就能輕松發表。“發言權分配到了我們每個人手上,沒有編輯,誰更新量大就有可能排名靠前。”keso笑著說。
于是,2001年keso也開始開設自己的專欄,在寫了幾篇文章之后,迅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積累了不錯的聲譽。“雖然開專欄門檻很低,但很多人在觀望,所以使用比較早的人,就能較早獲得影響力。”從那時開始直到今天,他的文章內容一直是以評論為主,只談互聯網行業而不涉及其他,8年多來從未改變。
之后,博客中國上線的時候,創始人方興東主動聯系keso,給他開了個博客。“但一直是他看著我的博客,自己在博客中國手動更新。”keso說。2003年“非典”時,因為人們不方便聚集,互聯網信息溝通的需求大增。keso開始明顯感覺到,每天來看他文章的人多了起來。
keso真正個人影響力的建立,是在他2003年末正式在Donews開自己博客的時候。最初,他的博客每天有一兩百人訪問,他自己覺得這個效果還不錯,但劉韌(Donews創始人)對他展望道:“你這個博客,估計很快每天訪問量就能超過1000次了!”當時,keso還覺得這個數字是遙不可及的,但沒想到很快就突破了。
[page]
12年樹立的個人品牌
2005年,受劉韌的邀請,keso正式加盟Donews。這讓他更有了天天更新博客的理由與必要,時逢Web2.0風起云涌之時,keso在互聯網新的春天里如魚得水。
keso的博客成為了最早的Web2.0陣地之一,他介紹了大量國外網站和新的互聯網應用,精神總是處于發現新大陸的興奮狀態。“那段時間比較瘋狂。”keso說。漸漸有傳統媒體也來約他進行采訪,甚至稱他為“Web2.0教父”。因此,又吸引更多的人訪問他的博客,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他的博客里獲得靈感,并創業付出實踐。他博客的訪問量超過了100萬次,訂閱數也直線上升。雖然一開始Donews的興盛,為keso帶來了許多流量,可“到了后來,平臺與我的關系已經沒有那么明顯”。
為什么“對牛亂彈琴”(keso的博客名)訂閱數一直很高?keso對此有兩種開玩笑的解釋,其中之一是,“因為我是最早介紹RSS訂閱的人,看過我的文章,人們就會先訂閱我的博客試試看”。
另外一個是,因為2007年離開Donews后,他的更新變少,有時候十天半個月才更新一篇,所以大家只能用訂閱的方式來閱讀他的博客。
“特別在2007年之后,寫IT和互聯網評論的人越來越多,很多東西,我沒必要再去插一嘴。”keso說。盡管如此,他博客的訂閱量仍然在以令人吃驚的速度上升,從2007年的六七萬,到現在的18萬。
keso對自己博客的瀏覽量和訂閱量并不敏感,12年來影響力的逐漸提升,并沒有哪個時刻給他留下太深的印象。他將自己成為超級鏈接者的原因,歸結為“互聯網行業擴大、從業人員增多、中國網民數量爆炸”。倒是同為資深互聯網人士的老白如此分析道:“keso在持續不斷地更新著,一直在公眾視野范圍內。他介紹RSS,后來就出現了Feedsky;他介紹訂閱瀏覽器,于是國內有了‘抓蝦’。很早就開始關注互聯網的人大都知道他,也會在不自覺的時候向別人說起他,有了一個正向的循環。”
keso一直以來有個信條是“做事不做勢”,從他12年的經歷也可以看到這一點。他從來沒有因為哪一篇單獨的文章而成為人群的焦點,并因此獲得影響力的提升,反而是一直以來有質量的內容積累,幫助他樹立起了個人品牌。“我一直還是比較注重質量的,不能有濫竽充數的東西,寫點兒東西至少能看。”keso說。
這種累積效應引起的質變已經產生。就在最近,不管是李開復離職,還是魔獸世界重新開始運營,國內知名的幾家門戶網站都會打電話采訪keso,并將他的意見放在自己科技頻道的頭條下面。
“也有人善意地勸我要珍惜現在的影響力,如果我還更新這么少,讀者會慢慢流失掉。我對這些也不是特別在意。”keso說,“我不太考慮太長遠的事情,眼前想透的事做好就不錯了。如果寫的東西沒有一定的基礎,沒什么價值,還不如不寫。”當然,了解keso的人都知道,以他的性格不會“不寫”,因為他總會有話想說——這大概是他一直向前的最大內動力。
[page]
格子:網上的故事家
格子認為,網絡小說的規則使得它更接近“講故事”的本質,而他也以網上故事家的身份,獲取了日漸主流的網絡讀者的認同。
《商業價值》雜志 夏勇峰 | 文
一開始,格子并沒有真的打算以寫網絡小說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早在1999年,他就與韓寒同獲“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廈”一等獎,并由此開啟了自己的文學之門。在2005年開始在起點中文網連載小說之前,他已經以“格子里的夜晚”這個筆名,在傳統文學圈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自己做了多年的編輯,平常以寫策劃和評論為主。
但現在,他成為了中國互聯網中廣受關注的網絡作家之一。據最保守估計,他每寫一個字,就有將近10個人會看見。
雙重身份
決定寫網絡小說的時候,格子給自己取了一個新名字:Absolut。他并沒有考慮是否要打造一個全新的個人品牌,或許只用一個馬甲的身份進行嘗試對他來說,壓力會小一些。
“我一直覺得網絡小說這樣的平臺還蠻好玩的。2005年上半年,我正好休息了兩三個月,就抱著玩一玩的心態,寫了個小說的開頭,放到起點上。”格子說。
當時的格子,對寫作長篇網絡小說還不是很有概念,只是對故事有個朦朧的想法,也不很清楚這個故事要導向哪里。那部小說叫《數字生命》,寫了10多天后也沒管,他就跑到外地去參加朋友聚會,結果回來一看,發現小說竟然上了新書榜。
“新書榜是根據小說的點擊量和推薦數綜合評價的,我很意外有那么多人喜歡它,這給了我很大動力。”格子說。正好他有一個朋友也在寫網絡小說,成績不錯,抱著和朋友拼一拼的想法,他也發力了。“我起初每天更新一次,每次4000字,后來加快了速度。小說越來越受關注,我最快的時候寫到每天三更,1.2萬字左右。”
2005年6月,小說開始連載,到7月就很順利地上架(開始付費閱讀)了。那部小說不僅被2萬多名讀者收藏,而且上架后也一度達到1.1萬人付費訂閱。在2005年的起點,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格子說:“我上傳一個章節,不到4個小時就會有三四千人訂閱。”這表明有很多人守在電腦前面,不停刷新頁面,等待著格子的更新。
格子清晰地感覺到,和他在傳統雜志上寫稿相比,這種方式很不一樣。前者可能到了最后肯定你的只是雜志編輯一個人,“你可能不期待受到關注,會留意稿費多一些,因為它們發散到的都是固定讀者,很難有反饋”;而后者大量的反饋迅速、直接而清晰,寫得是好是壞一目了然。
格子由此在“Absolut”上投入的精力越來越多,很快把整部小說的提綱細致規劃了出來,開始認真地設計劇情、鋪設高潮。因為《數字生命》是一部科幻小說,格子還會仔細研究一些技術。有意思的是,小說寫到后面,不斷有各種各樣的讀者在書評區猜測格子學什么專業,因為這本書寫的很多技術細節是很有實現可能的。
Absolut的知名度,漸漸超過了格子的筆名,這是他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
[page]
平臺生存
如果說在天空中,老鷹飛得最高,那到了水里,鯊魚就游得最快。在互聯網不同的平臺上,有著完全不同的“贏家法則”,起點當然也不例外。
“在網絡小說平臺,先聲奪人很重要,很多作者的人氣都是在開始的時候上升最快。”格子說,“另外一個默認的數據是,一個好的網絡作者,起碼要能保證每天8000字以上的更新率。”
即便如此,適應了這套生存規律之后,格子認為網上寫東西比傳統媒體的壓力更小。因為起點的小說都是由網站編輯直接審核,溝通直接、自由度大,不會有給出版社寫東西的種種制約,“編輯經驗都很豐富,會對你小說的預期有準確判斷”;另外,許多好玩的故事格子以前在傳統渠道沒有辦法寫,但在網上就能盡情地施展,“比如要把一個故事表達透徹,寫個開頭就需要四五十萬字,這不管雜志還是寫書都是不可能的”。
在這樣的平臺下,除了更新速度,寫作品質也必須保證。因為讀者付費閱讀,所以他們會持續注重小說的故事性和人物塑造,這使得網絡小說更接近“講故事”的本意。“很多傳統小說家,會寫一些過于理念化的東西,陷入追求意義而非故事性的圈子;而大量80后、85后的作者,寫的小說沒有情節,只有感覺,故事用1000字就能說完。”格子說,“而網絡小說不同,故事必須要靠情節來不斷推進,人物和情節要組成比較嚴密的體系。”
隨著網絡小說平臺的成長,起點等網站的讀者群越來越呈金字塔分布,對書的品質也會越來越有判斷力。“起點的作者都非常了解從剛開始寫小說到推薦、上架、完結,平臺上這一套完整的體系,成功的作者對自己書的把控能力比較強,而且他們都很清楚,自己的優缺點在哪里。”格子說。也許一部小說受到關注會有偶然性,但因為連載時間會長達一兩年,到了后來,內容的優勢就會明顯起來。
所以,要在這樣的平臺上成為超級鏈接者,就必須是會講故事、快講故事的“故事家”。“也許不利的是,你的很多想法不容易負載在書里傳達給讀者,而是要用情節和人物來講,網絡拒絕說教。”
制造者+推廣者+客服
格子現在正在連載的小說,每章節24小時內的直接訂閱人數是3000人左右。據專家分析,因為網絡文學的盜版網站極多,保守估計總閱覽人數一般會達到直接訂閱數的10倍以上。以此計算,格子小說每章節的讀者都達到了3萬人的量級。
“我這本書的成績,在起點屬于中上而已。”格子說。這意味著許多更火爆網絡小說的作者,將會有更多讀者。對這些頭部作者來說,與讀者進行互動是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很多時候因為精力有限,他們只來得及推送小說出去,而沒有辦法接收太多反饋。
一般這些熱門的小說,作者都會在頁面中公布幾個QQ群的號碼,作者掛在里面,偶爾閑暇時與讀者聊幾句。作者以這種更加直接的形式告訴讀者一些信息,比如會在幾點進行更新,而讀者則會在自行討論的同時,對作者有所建議。
這種方式,對維持一部作品的關注度幫助很大,但格子說,管理群對作者實在是一種挑戰。“因為盜版網站也會連群里的信息一起轉,所以你不會知道誰是你真正的付費用戶。甚至有時候,有些人會在群里把盜版的免費鏈接給貼出來。”格子說,“你在每天更新1萬字的同時,還要管理和引導讀者,但同時你又不能說重話,很勞神!”
如此看來,這類超級鏈接者不僅是小說的制造者、推廣者,同時還要兼任自己“產品”的“客服”。這大概就是他們所需要承受的代價。
并不是所有人都適應這樣的節奏,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很重要”。“比如你要是有很多觀點可以打動人,你一樣可以嘗試在博客或視頻上發揮自己的長處。”格子說。
[page]
白鴉:互聯網落地
一位垂直超級鏈接者的“鼠標+水泥”模式。
《商業價值》雜志 夏勇峰 | 文
白鴉是個有追求的人,他2003年到北京的時候,將自己定位在互聯網設計領域6年,到了2009年,又堅持繼續只做設計和用戶體驗3年;白鴉是個低調的人,雖然頂著支付寶首席用戶體驗規劃師的稱號,卻只在名片上簡單印個“Designer”,在圈內名氣很大,博文動輒近萬瀏覽量,卻不會故意去引來關注;白鴉是個挑剔的人,堅持保留刪除別人評論的權力,甚至一度故意將自己的Gmail郵箱少印個“l”,因為他認為連這個單詞都不知道的人,不聯系也罷……
因為這些原因,白鴉是一位真正的垂直鏈接者,但他又是一位真正的超級鏈接者,因為他有著難以置信的“鏈接變現率”。
砸實虛擬關系
“我現在90%現實中的好朋友,都是在網上認識的。”白鴉說。
當他2003年只身一人到北京的時候,身邊朋友的數量很少,如果不是因為互聯網,恐怕白鴉的人生就會被改寫。當時,國內做互聯網設計的人并不多,他只是在最早的網站設計和開發社區之一藍色理想里有一些網頁設計的朋友。
這之后,性格幫了他的忙。“我是人來熟,基本上有業內的聚會或見面,很快就和大家成了朋友。”白鴉說。隨著朋友的迅速增加,他手里也有了一些資源,總有公司需要幫忙,也總有朋友讓他給介紹公司,一來二去,他就成了一個資源平臺,“在上下游之間鏈來鏈去”。
到2006年的3年中,白鴉在互聯網和現實生活的“設計圈”中,積累著資源和朋友。他和幾個朋友一起創建了UCDChina組織和網站(UCD,User-Center Design,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更重要的是,通過與投資人、創業者、開發人員和同行的不斷碰撞,形成了一套基于互聯網用戶體驗的方法論。
在2004年底,白鴉就做了自己的獨立域名博客,但一來因為沒有與任何平臺互動,二來當時還很少有人注意到用戶體驗和設計的重要性,在一兩年時間內竟然沒有人看。“直到2005年底,才開始有人過來跟我說在看我的博客了”,再到后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回頭翻看白鴉以前的博文。白鴉這才明顯意識到,人們發現了他所堅持東西的價值。
互聯網和聚會交織堆積著白鴉的資源。“但我當時覺得我很虛,大家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我卻變得不合群起來。我需要到一個公司扎實地做些事。”2006年,一個讀白鴉博客的人發現了白鴉想做實事的念頭,他叫郭宇,是百度的首席設計師。
白鴉在百度工作的1年中,收獲最大的是一系列具體的項目:百度Hi的整個用戶交互系統、百度搜藏,還有百度聯盟的統計系統。這讓他已經成型的方法論有了更實際的基礎,在博客上的視野更寬,在一個個具體設計問題的討論中,又進一步提升了影響力。
“到了2008年初,當時一位經??次也┛偷陌⒗飲寢尩呢撠熑搜埼襾砗贾萁o他們做一次培訓。”白鴉說,“后來這次培訓是給阿里媽媽和支付寶同時做的。”做完培訓之后,有人對他說:“要不你來杭州吧!”這句話觸動了白鴉的神經。
雖然是做互聯網,但白鴉一直以來是一個偏重于定性分析的人,強調給予用戶的感覺和體驗,而不會總是拿數字說話。除了資源越用越活之外,白鴉一直相信自己做的事、傳播的信息是有價值的,這種價值因為他定位于設計、著眼于具體實踐而得以凸顯出來。
如果說博客是白鴉的信息發布平臺,則所有讀者都是他的用戶。“首先最基本的是做人,而最終決定你價值的是,你做的一切是用戶所需要的。”白鴉說。
[page]
超鏈咖啡館
對白鴉的采訪,全部是在一家名為“Beta”的咖啡館完成。這是一家從策劃、募資、尋址、裝修完成到對外開放,總共用了不到3個月時間的“快咖啡館”,也是白鴉互聯網資源落地的最好證明。
白鴉剛到杭州的時候,以前只在網上交流的朋友就全都見面了。每周他們都在白鴉家的客廳聚會,時間久了,白鴉想能不能把客廳搬出來擴大化,做一個聚會用的咖啡館?當然,白鴉對外說這家咖啡館是他夫人負責的。
“我們3月開始計劃,到5月中旬,已經坐在自己的咖啡館里開始喝第一杯咖啡了。”白鴉說。而其中的原因,在于這家咖啡館有著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基因,當各種資源從互聯網上鏈接過來,一切都變得如此簡單。
首先是募資,咖啡館采用股份制,1萬元/股,總共100股。超級鏈接者白鴉及其幾位創始人將信息發送出去,很快收到了各方的回應,幾天就募齊了資金,甚至還有很多人想要參與,但已經沒有股份余額了。“我算了一下,總共20位股東,從事著15個不同的職業,來自北京、上海、杭州等9個不同的城市。”
其后,找好地方,白鴉在博客上開始了征集贊助的活動。大到咖啡館的電視、游戲機、筆記本,小到插線板、咖啡杯和每年所需使用的餐巾紙,都可印Logo、貼網址。包括新浪、搜狐在內的許多網站贊助了玩偶,甚至連樓上兩間會議室的冠名權都賣了出去。
“咖啡館的書,都是大家從家里拿過來的,沒有花一分錢。”白鴉說完,拍拍桌子,“這張桌子也是人贊助的。”
在正式開業那天,Beta咖啡館差點兒被300多人擠爆了,這些人多半在網上通過各種渠道完整跟蹤了咖啡館誕生的全過程。9月一次正式聚會,又迎來了150多人,“樓上樓下都站滿了”,而這其中不僅有十多位阿里巴巴的知名網商,還有許多公司的負責人,包括支付寶總裁邵曉峰和優酷的CEO兼總裁古永鏘。
事實上當咖啡館完成之后,它本身也已經成為了一個新的匯聚信息與互動的實體。在網上,它有自己的網站、Flickr相冊、Twitter ID;在線下,“到9月,已經組織了無數次正式、非正式的會議”,甚至連衛生間的墻上都寫滿了各種信息。它是誕生于一群超級鏈接者中的新一代超級鏈接者。
“你們先不要跟人說,明天我就先去把‘超鏈咖啡館’這個名字給注冊了。”最后,白鴉開玩笑地說。
[page]
成為超級鏈接者
從“站在用戶之上”變成“站到用戶之中”,這是網絡時代讓傳播發揮最大效能的終極路徑。
《商業價值》雜志 夏勇峰 | 文
雖然keso、格子和白鴉是來自3個不同領域的超級鏈接者,但從他們身上,能看到很多共同的特質:他們都始終專注于自己的核心領域;相信自己帶給鏈接下端的信息是有價值的;沒有一夕暴紅,數年如一日積累著自身的影響力,但對此并不過分在意;信仰互聯網,重視交流與互動,在產生信息的同時也源源不斷地接收著大量信息。
他們都是持續成長型的超級鏈接者,這點對于企業尤其有著借鑒意義:在企業發展中,如果擯棄掉浮躁與炒作,更多的是產品的持續創新,營銷的持續發力,與對用戶細水長流式的關系維護。
道理相同,但企業與個體的運作方式是全然不同的。那么,擺在面前的首要問題是:成為超級鏈接者,對企業意味著什么?
“超鏈”的價值
事實上,已經有許多人敏銳地察覺到了互聯網對企業帶來的變化。搜索引擎谷歌有一句名言:“照顧好你的用戶,其他的一切都會隨之而來。”將這句話更加具象化的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馬云,他認為,不管B2B或是B2C的公司,所有企業未來的模式只有一種,那就是C2B——從用戶到企業,一切以用戶需求為導向。
讓“用戶為中心”成為可能的,是互聯網帶來的豐富溝通方式與極低的溝通成本。企業通過對用戶行為的分析和自身數據的積累,可以更明確和便捷地發現這種需求。
被譽為“商業先知”的普拉哈拉德有一個著名的公式:“N=G;R=1”,意思是說,互聯網賦予了任何一家企業能從全球調配資源的能力,并以此解決每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當企業提供個性化產品與挖掘用戶需求都不再是問題之后,剩下的問題是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應該如何與用戶進行溝通,即信息的交互?
從個體的超級鏈接者案例可以看到,似乎在這個去中心化的扁平媒體時代,大到一個企業,小到一項具體的業務、一個微型的品牌,甚至企業中的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超級鏈接者。只不過,不同的業務和不同的專長,相對適合的是不同的平臺與溝通方式。
成為超級鏈接者,首先意味著企業擁有了一個直接通往用戶的信息發布平臺??紤]到描述的形象性,依然以Twitter平臺上的企業為例。谷歌在Twitter上擁有162萬名追隨者,Twitter公司本身的這一數字是235萬,加上追隨者們對信息再次引用的乘法效應,毫不夸張地說,它們每更新一條信息,在1個小時以內就會被數千萬人所看到;如果發布的是“大新聞”,導致各種媒體平臺的聯動效應,說有近億人能看到或許也并不為過。
成為超級鏈接者,在“碾平”多種平臺、直接鏈接到用戶之后,能挖掘到更加全面的用戶需求數據,并優化企業服務的質量。從起點白金作家格子的案例可以看到,與傳統方式相比,這能讓“貼著用戶飛行”成為可能,更加符合“C2B”的企業運作方式。
更為關鍵的是,成為超級鏈接者,企業與用戶的每一條鏈接都是非強制式的。用戶是因為對價值信息的需求和對企業的興趣,自發地鏈接到企業周圍。企業不僅能由此找到更具忠誠度的用戶,并且擁有了更容易培養出“粉絲”級用戶的沃土。
不是一個ID那么簡單
專注核心業務、提供價值信息、重視持續積累、積極信息互動,這是3個案例的共同點,大概也是企業要想成為超級鏈接者,所應該遵循的最基本法則。
在采訪中,白鴉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寫什么樣的東西,就會吸引什么樣的人。”在他的博客中,很明顯可以發現,寫產品體驗具體問題的博文瀏覽量、評論數較多,而有感而發的泛互聯網內容的博文沒有多少人關注。
只有關注核心業務,才能吸引對這些業務感興趣的用戶,久而久之,用戶對想要獲得的信息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就使得信息源必須更有質量、更專注。曾經有位電子商務的創業者這樣感嘆:“走錯一步,萬劫不復!”因為互聯網所造成的用戶遷移門檻極度降低,對想要成為超級鏈接者的企業或品牌來說,轉型往往意味著前功盡棄、甚至一敗涂地。
強調價值信息和持續積累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格子說:“在網上確實有忽然很莫名其妙紅起來的小說,有些因為炒作,有些因為踩對了點。但這種運氣不可能發生兩次,你可能一下子紅了一段時間,但你不能保證自己的下一部小說還能莫名其妙紅起來。”所以,即便某家企業因為某件事,獲得了瞬間的廣泛關注,但當用戶發現新的興奮點,就會離它而去。
互動,是維持已有用戶的基礎,相當于企業中的客戶關系維護和客服功能?;ヂ摼W所賦予的快速溝通能力,不僅使得互動成為獲得反饋的最佳方式,而且企業也能在信息的再回饋中給予用戶新的價值信息。同時,互動也是與其他信息節點發生相互關系進而拓展影響力的重要渠道。如果換個視角來看待“超鏈咖啡館”,將它也視為一個信息節點,那它成為超級鏈接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與已有的白鴉等鏈接者互動而產生的。
除此之外,因為擅長、業務、目的和目標人群的不同,不同的品牌或產品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平臺。“打個比方,你拿著大喇叭喊話,在天安門、王府井、上海外灘,吸引的人是不一樣的,你要說的話也是不一樣的。”keso說。keso影響力的“第一桶金”,源自Donews平臺的崛起;而格子之所以能通過寫網絡小說來建立個人品牌,是因為他選擇了起點,并依照其規則鍛煉了自己的寫作方式。平臺為他們導入了流量,他們則必須依照平臺和平臺上用戶的規則來行事。
企業要想成為超級鏈接者,以全新方式鏈接用戶,除了有個體所能借鑒的經驗,還必須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經由內部的進化,適應未來的生存環境。相信即便在博客或IM軟件中接收到用戶的意見,也沒有幾個企業能馬上說出像亞馬遜“你說的完全正確,這件事我們明天就改!”這樣的話來,因為接收反饋的人沒有代表企業這么說話的權限,除非是CEO在親自做客戶服務。
與管理權限上面臨的挑戰相比,企業內部部門之間的聯動效率,或許是一個更難以應對的問題。與個體最大的不同在于,一個企業級超級鏈接者,注定了身份的復雜性,它的職能包括了產品營銷、品牌推廣、客戶關系維護、信息采集等種種方面,要想讓它有效運作起來,必須要有高效的跨部門協作。值得一提的是,亞馬遜MP3之所以讓人感興趣,因為它每天都有免費和折扣的音樂信息,也就是要想提高信息的價值含量,企業對產品價格設計能力等也需要有全新的互聯網式的改造。
企業級超級鏈接者,雖然前端非常集中,但在它后面,需要有為此而良性運作的大后臺。也許成為一個鏈接者、申請一個ID,對企業來說并不需要付出太大代價,但要想成為真正的超級鏈接者以適應未來,恐怕就需要一場由內而外的變革了。
[page]
從“它”變成“他”
當溝通和做生意越來越依賴互聯網,網民的意愿壓倒一切,企業要想貼近用戶,就必須在互聯網環境中具備品牌塑造和傳播的核心能力。一家在互聯網上能獲得成功的企業,必然是“你所尋找的正在找你”這一問題的優秀解決者,是能以某種方式強力鏈接用戶的超級鏈接者。
真正的超級鏈接者,必須有一張具備強傳播能力的“嘴”,一雙能聽到用戶反饋的“耳”,一對能捕捉到用戶需求的“眼”。要想做到這一切,還需要有能高速協作、迅速決策的大腦。
但這些仍嫌不夠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家公司在Twitter上進行了注冊,因為本來就處于信息行業,它為官網上的新聞設置了自動轉發——所有的發言都是“內容簡介+官網鏈接”的模式。因為新聞本身的價值,該公司在Twitter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關注,但很快地越來越多用戶開始放棄關注這家公司,轉而關注另一個ID。原來,那個ID的所有者是該公司的負責人,他會對重要的新聞進行轉發,對反饋進行回復,同時還會有更富有感情的發言。
企業確實比個體擁有更強大的傳播基礎、資源、技術實力和理論支撐,但這并不表示企業能輕易獲得用戶的鏈接。其中,最難以跨越的恐怕是擺脫企業一直以來冷冰冰的外表,以具有人格的活生生的面貌,出現在用戶面前。
“一般來說,企業需要學會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對待信息推送和用戶互動。”keso說,“企業應當以具有人格的形式來與用戶交流,因為在網上,你只是一個信息節點,用戶也是一個信息節點,企業和個體之間并無太大不同。”
就當前而言,企業很大程度上是以機械的方式“發放”信息,即便是許多著名的IT和互聯網公司,其博客仍然擺脫不了自上而下的濃郁的官方味道。但是,回歸傳播本質,它是一種彼此關懷、共享世界的方式,它最終是一種關系的構建,意義和情感的構成。
所以,賦予企業超級鏈接者以人格,并讓它“從用戶之上”變成“站到用戶之中”,這或許是讓傳播發揮最大效能的終極路徑。
再把這句話說明確些──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在管理團隊中找一位最有“超級鏈接者”氣質的,馬上開始讓他(她)開始在互聯網上建立陣地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