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議/文
沒錯,假如央行是虧損的,商業銀行也是虧損的,那么,整個銀行體系豈不成了一部虧損機器?遺憾的是,雖然從報表上看,商業銀行的盈利在持續增長,但假如剔除最終來自中央財政的利潤,整個商業銀行體系恰恰是一部虧損機器!然而該如何改良其商業模式?基本思路不是削弱、反而應該增加其來自中央財政的收益!這是因為,進一步向商業銀行擴大國債發行,不僅可以增加其無需撥備的利息收入,而且發行國債所得資金,通過投資于基礎設施可以消化企業過剩的產能,提高企業貸款質量,最終也就提高了商業銀行來自于企業貸款的盈利能力。
銀行的商業模式是什么?對此,教科書上說:“吸收風險,控制風險,獲取報酬?!比欢?,現實當中,國內商業銀行最終獲取的報酬幾乎完全不來自于風險業務(以貸款為主),而是來自于“主權債券投資”及“存放央行”這兩項無風險業務,也就是來自于政府。
糟糕的是,國內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長期虧損,是以企業和私人承擔極高的融資成本、貸款難、利率政策失靈為代價的。任其發展下去,銀行在不斷吞噬國民財富的同時,將越來越明顯地成為財富增長的羈絆。
于是,改革商業銀行的現行商業模式,成為一篇中國經濟亟待破題的大文章。
人們總是被告知,在經歷了一系列股份制改造以后,國內商業銀行的盈利狀況得到持續改善。不過,這恐怕只是一個表象。
與央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模式相比,商業銀行當然要突出盈利的地位,說白了,就是憑什么賺錢。
沒錯,假如中央銀行是虧損的,商業銀行也是虧損的,那么,整個銀行體系豈不成了一部虧損機器?
遺憾的是,雖然從報表上看,近幾年國內商業銀行的盈利確實在持續增長,但是,假如剔除最終來自中央財政的利潤,整個商業銀行體系恰恰是一部虧損機器!
作為分業模式下的國內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大致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各種孳息資產的利息凈收入;其二是不涉及資產占用的中間業務凈收入,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主。在此基礎上,扣除業務及管理費,以及各種資產減值損失(以不良貸款減值損失為主),之后得到營業利潤;再扣除營業外收支凈額,得到稅前利潤。
以工商銀行為例,2008年營業收入3098億元。其中,利息凈收入2630億元,占營業收入的85%;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440億元,占營業收入的14%。當年業務及管理費915億元、資產減值損失555億元,扣除這兩項費用后的營業利潤為1435億元,而稅前利潤為1453億元。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不涉及風險資產占用,該等業務基本上屬于無風險業務。至于傳統的信貸業務,由于貸款所占用的資產有著100%的風險權數,因此屬于風險業務。
國內商業銀行的商業模式看上去頗為簡單,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在控制資產減值損失的前提下,增加利息凈收入,同時增加中間業務凈收入。這基本符合“吸收風險,控制風險,獲取報酬”的要求。
也有人說,鑒于國外商業銀行的盈利主要來自中間業務,而2008年工商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稅前利潤的比重已經占到30%,比2006年的23%有了明顯提升,于是,設法進一步增強中間業務的盈利能力,是國內商業銀行未來商業模式的努力方向。
看上去的確是這樣,但真實情況絕非如此。
真實的商業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商業銀行不僅中間業務是無風險的,而且在孳息資產業務當中,除貸款業務之外,也存在兩項無風險的業務:
其一是債券投資,其二是存放央行。
債券投資業務之所以是無風險的,原因在于國內商業銀行所持有的債券投資,以政府債券、政策性銀行債券、央行債券為主。
其中,政府債券利息顯然來自財政;而政策性銀行債券利息雖然表面上來自各銀行,但由于有政府信用擔保,其本質還是來自財政;至于央行債券利息,由于國內央行損益一向由中央政府財政兜底,因此,確切的說法是,其利息收入直接來自央行、間接來自財政。
根據《巴塞爾協議》,此類孳息資產的風險權數均為零,無需撥備,不產生資產減值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鑒于國內商業銀行的債券投資與存放央行這兩項業務無需撥備,因此,雖然表面上看二者合計的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并不高,但是占稅前利潤(撥備后)的比重卻高得驚人。
2006-2008年,工商銀行“債券投資”利息收入占稅前利潤的比重,依次為93%、80%和71%(需要說明的是,盡管2009年上半年該比重降至54%,但作為年中數據,其可靠性較差。依據以往的經驗,年中資產減值損失往往是被低估的)。與此同時,工商銀行“存放央行”利息收入占稅前利潤的比重依次是14%、13%和16%(如此高的比重可能絕大多數人沒有料到)。
以上兩者合計之后,2006-2008年共占同期稅前利潤的比重依次為107%、93%和87%。
此外,工商銀行2006-2008年來自手續費及傭金的收入分別占當年稅前利潤的23%、33%和30%。
問題出現了。如剔除債券投資、存放央行、手續費及傭金這三項無風險業務的收入,國內商業銀行的報表盈利記錄必須改寫。
結果是,2006-2008年,工商銀行風險業務稅前利潤合計分別為-217億元、-298億元和-240億元。這意味著國內最大商業銀行的自營風險業務(以貸款業務為主),自上市以來一直保持著虧損記錄!
其實,依據過往財務報告,工商銀行自營風險業務的虧損歷史又豈止三年!
那么,國內另外兩大商業銀行的境況如何呢?
答案是,扣除無風險業務收入后,2006至2008年三個年度,建設銀行的風險業務稅前利潤合計分別為-51億元、-114億元、-165億元;中國銀行的風險業務稅前利潤合計分別為-192億元、-267億元、-266億元。
嚴重的自營風險業務虧損與過度依賴中央財政的盈利結構,是現階段國內商業銀行商業模式的真實寫照。
必須承認,國內商業銀行來自債券投資與存放央行的利息收入,其本質與普通工商企業盈利當中的政府補貼無異。
然而,當一家企業的盈利主要來自政府財政,無論如何不能說是有市場效率的。就此得出國內商業銀行是一部無效率的金融機器的結論。推而論之,鑒于央行也是虧損的,得出國內整個銀行體系是一部無效率的金融機器這一結論,都不過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