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勇毅
郭臺銘揚言投資百億元新臺幣,強勢進入零售渠道的“萬店計劃”,究竟靠不靠譜?他真的就能因此而實現企業的華麗轉身,成為大陸零售市場新的“渠道之王”
全球IT代工領域規模最大的企業——臺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是一個縱橫全球商界的老江湖,他在商場上的每次出手,幾乎都會引發商界的新一輪躁動。
郭臺銘先是上演了一出與比亞迪王傳福江湖恩怨,后與柳傳志一起加盟李開復的“創新工場”。近日,他又放出豪言,斥資百億元新臺幣,進軍大陸家電零售業,計劃未來兩三年內,在全國打造1萬家以上的3C(電腦、通訊、消費電子產品)及家電渠道連鎖店,并將這個宏大的計劃命名為“萬馬奔騰”。
郭臺銘何以要在群雄并起的大陸家電渠道上做此豪賭?
“代工之王”轉身,郭臺銘的深謀遠慮
郭臺銘的鴻海集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這幾年在大陸投資的企業,發展規模越做越大,動輒上萬人的生產園區,令同行驚嘆和側目。這次他啟動的“萬馬奔騰”計劃,就被人稱之為“代工之王”要轉身做“通路之王”。
按照郭臺銘的設計,鴻海集團一是聯合“全歐洲最大電子賣場”——麥德龍旗下的Media Markt展開在大陸的3C店投資計劃,第一家合作賣場將于2010年進駐上海,合資公司總部也將落戶上海。二是鴻海集團將依托子公司廣宇,利用其已投資的3C渠道商“賽博數碼”,進行3C連鎖店的擴張。有消息稱,指郭臺銘已投入10億元拿地,為擁有的3C賣場“賽博數碼廣場”擴充做土地儲備。目前,賽博數碼在大陸有近40家店,是國內3C連鎖賣場中的重要力量。三是通過進駐各地電腦城,新開數碼、電腦配件和通訊等產品種類相對單一、規模較小的專賣店,以達到快速推進目的。
專家稱,未來兩至三年內,鴻海集團若能在大陸開設萬家3C連鎖店,其渠道規模將遠遠超過現在的行業龍頭國美和蘇寧。但不知郭臺銘是否認真盤算過,中國目前市級城市不到300個,縣級城市(含大城市的區)不到3000個,上萬家賣場該往哪里擺?
讓業界專家更為迷惑的是,郭臺銘一直不遺余力地在代工市場上開疆拓土,企業做得博而專,為何突然要涉足大陸家電零售渠道這潭“渾水”?
有產品而無渠道銷售,是鴻海集團面對大陸市場的最大障礙,也是很多家電、IT制造商共同面對的巨大障礙。郭臺銘此舉,是希望構建電子產品賣到消費者手中的最后一環,從而實現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通吃,獲取更高的經營利潤。
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認為:“作為全球最大IT代工企業,鴻海的代工業務很多時候要“靠天吃飯”,只有擁有了渠道和品牌,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才能得以鞏固?!?/p>
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則認為,鴻海進軍渠道是一個有遠見的決策。因為,“代工企業唯一控制不了的就是品牌和渠道,一旦出現新的代工企業搶奪品牌份額,代工市場就會出現問題。有了龐大的渠道,就可以強化鴻海在品牌商面前的優勢,加固它對市場的控制?!?/p>
逼自己做“渠道之王”,
實有苦衷
其實,對鴻海集團而言,進入3C渠道圈不只是表面的光鮮,郭臺銘自有苦衷。
1974年,郭臺銘創辦鴻海,涉及主板、手機、數碼相機、臺式機、電子書等諸多電子制造加工領域,逐步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代工企業,索尼、蘋果、惠普、摩托羅拉等,均是鴻海的大客戶。2008年,鴻海集團以總營業收入超過2.3兆元新臺幣,成為臺灣最大企業,他在大陸成立的富士康集團,已連續七年拿到了大陸“出口冠軍”稱號。然而,2008年爆發至今的全球金融危機,重創了以外銷為主的全球代工業。
財報顯示,2009年上半年,鴻海集團營收同比下降了10%左右,打破了其過去數十年間創造的業績從未下滑的神話。更為嚴重的是,富士康國際(系富士康集團子公司)虧損了1870萬美元,這是富士康集團創建三十五年來,郭臺銘首嘗虧損苦果。鴻海集團目前的業務,已經觸到了行業的“天花板”,巨大的產能市場消化不了,必須另謀出路尋求轉型。
其實,早在金融風暴之前,稅制統一、環保新規、《勞動合同法》出臺和出口退稅調整等一系列政策,以及人工、土地成本的躥升,已經使處于產業鏈曲線最低端的富士康的利潤增長勢頭,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抑制。單一依賴代工致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富士康的轉型重生已是迫不及待。
面對這樣的狀況,郭臺銘開始焦躁不安。他在不久前召開的一次內部高層會議上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作用下,富士康不能再走100%外銷的路子,而應將外銷制造業向內銷科技服務業轉型。郭臺銘為此開出了兩個藥方:從外銷轉為重點開拓內銷市場,從精密制造轉向科技服務。
這是鴻海自1974年創立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轉型。為了打開內銷市場,鴻海將進入3C渠道市場;為了開展科技服務,鴻海制定了包括太陽能、環??萍?、無線應用、醫療生物技術等在內的多個項目發展計劃。而這其中,進軍3C渠道,成了郭臺銘的主打王牌。
只做“渠道王”,還是另有所圖
郭臺銘的3C賣場“萬店計劃”究竟靠不靠譜?他真的就能因此而實現華麗轉身,成為大陸零售市場新的“通路之王”?
電業界資深觀察家劉步塵表示:“投資百億元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20億元。按照郭臺銘的‘萬店計劃’,分攤到每家門店不過20萬元。國美和蘇寧平均每個門店的開店成本至少是300萬元,就算他再會省錢,這事情也辦不成?!痹趧⒉綁m看來,用百億新臺幣支持萬店,無異于杯水車薪。
目前,大陸家電賣場版圖基本被國美和蘇寧瓜分,好的商業地段幾乎難覓。即便郭臺銘將國美、蘇寧、五星全部收歸囊下,門店也才2500多家。加之郭臺銘此前并無3C賣場拓展經驗,也不可能在三年內將門店擴張到上萬家規模。以鴻海集團的資本規模,如果以收購方式獲取上述三巨頭的渠道資源,幾乎要傾盡自己的資產。
經過十多年發展,國美才開出1300家店,蘇寧847家,郭臺銘要在三年內開出萬家店面,平均每月277家、每年3333家新店要開張,這簡直就像天方夜譚!郭臺銘就是把全部家底拿出,鴻海集團的數十萬員工也陪著他不吃不喝了嗎?即便郭臺銘“放衛星”成功,萬家3C店順利建成,如此大的渠道規模,又需要多少流動資金來充填?還有,誰能保證上萬家店開張后,店店貨品充足,店店銷售火暴,店店盈利?
放眼全球市場,沒有一家企業能在產業鏈的上下游同時取得成功。早在2003年,鴻海集團就開始了大陸零售業務推進計劃,但慘淡收局。旗下的數碼捷豹已經銷聲匿跡,雖然現在賽博數碼仍有40個門店,但遠沒有實現當初500家門店的規劃,鴻利多也面臨被賽博數碼整合的命運。
有專家指出,再次大舉進入3C渠道,或許只是郭臺銘的中期目標,郭臺銘終極目標,是進入大陸房地產業。隨著代工業的利潤漸微,而樓市暴利日盛,急于轉型的郭臺銘,也想染指這片未知領域。
據悉,今年以來,郭臺銘的富士康在旗下專門成立一個名為軒盛投資的房地產公司,并已相繼在太原、深圳、武漢、上海等城市,取得多塊商住用地,建設計劃正在緊鑼密鼓進行。據相關人士分析,郭臺銘已斥資10億元拿地,一是為他擁有的3C賣場“賽博數碼”擴充做土地儲備,二是萬一3C渠道行不通,也可改做商業房產開發。
面對郭臺銘的一系列商業舉措,專家們直呼“搞不懂”。也許,這正是郭臺銘的一箭雙雕之舉——為轉型渠道與地產帝國埋下伏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