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地推翻,不斷地改進,才有了現在阿拉善協會的民主秩序。
——首創集團董事長 劉曉光
《商界時尚》:企業家做環保有什么優勢?
劉曉光:有資金實力、管理實力、影響力。
《商界時尚》:作為一個在中國很有影響力并且有資源的環保組織,是不是本身也可以在培養專業NGO人才方面有所貢獻?
劉曉光:是的,我們扶持了很多NGO,養育了很多草根組織,我們的章程他們也在學習。我們相當于在前面探路,為大家創造更好的平臺。我們還經常做專業的培訓,比如“青國青城”、“綠色領導力”,為大學生及NGO組織找教材、找教師。
《商界時尚》:阿拉善協會現在這個比較完整的、完善的體系,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
劉曉光:是在5年中慢慢積累的,原來的章程,不斷地推翻,不斷地改,那些人一開始就喜歡跟我搗亂,說什么都反對,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章程委員會,一點點摸索出來現在的這套體系——有搗亂才能有改進啊。
《商界時尚》:去年阿拉善協會派團隊去美國考察,有什么收獲?
劉曉光:看到美國的環保組織,再看看我們自己,差距實在太大了,我們要學的太多。人家的程序、制度、項目管理、募集和利用資金的能力,對我們都有非常大的啟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在這項事業里能得到最大化體現,我們就是探路的人,如果在我們的影響下,能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比如10%甚至20%的人關心、加入環保事業,那中國社會完全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商界時尚》:你覺得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現在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什么?
劉曉光:首先一點,目前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還沒有開始接受公共捐款,所以有些小額的捐助接受不了。第二,我們的項目群太少,力量還小。第三,我們想通過身體力行帶動千千萬萬的人來關注和參與這項事業,不過目前離這個目標還很遠。最后,我們的國際化合作太少,我還是希望通過國際合作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
《商界時尚》:過去5年中,阿拉善協會的媒體曝光率比較低,但如果能夠提高曝光率,是不是可以吸引更多人來做這件事?
劉曉光:我們現在需要的還是做好事,把每件事做扎實,建好平臺,做好之后自然會有人參與。我們今天在這里的所有人,每個人都沒有一分錢的利益,不但這樣,還投進去很多的錢、精力和時間。我們就是想把這件事當做一個事業去做,一個偉大的事業。
《商界時尚》:據說曾經有人提議讓你當榮譽理事長,有這么回事嗎?
劉曉光:是的。因為我是發起人,結果我把大家都叫來了,接著自己卻倒臺了(笑),所以他們就想安慰我這個前任會長。但是這都是按制度辦事,章程明確規定兩年一屆,不得連任。今天我“榮譽”了,明天是不是還有別人可以“榮譽”?所以后來投票的時候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大家的意思是我們一定要創建一個嶄新的體系,不留任何舊制度的痕跡,所以這個榮譽理事長還是不要給了。他們問我能不能接受,我說能接受,我完全支持。
說起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幾乎沒有人會不提到劉曉光。如果沒有他大漠中的仰天長嘆,也許就沒有后來阿拉善協會的存在。不過,在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三屆理事大會上,如果不知過往歷史,很少有人能想到這位首創集團的董事長就是阿拉善協會的召集人。因為會上大家會時不時揪出他在任期間“歷史問題”的小辮子,緊接著哄堂大笑,好像所有人都可以和他抬杠,他一發言似乎就成眾矢之的。
“那幫人就愛跟我搗蛋??”劉曉光好氣又好笑,“我說什么他們鐵定推翻,還跟5年前一樣?!?/p>
5年前,還是在2004年6月初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剛剛組建的時候,80位企業家聚集一堂,開始討論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章程。這份章程的初稿花費了劉曉光極大的心血,披星戴月研究細節,平衡章法,結果沒想到一開會討論,就三下五除二被眾人逐一否定。劉曉光也只能在一旁望著,想說話都插不上嘴。那時候跟他“搗蛋”的那幫人,現在在北京萬科中心會議室里,還是一樣得理不饒人,特別是華遠集團的任志強和云南紅酒業的武克鋼那樣著名的“大炮”。
“哈哈,受不了他們了,我抽根煙?!彼χ鴵u搖頭在采訪區點了支煙。
這個聲音粗,說話鏗鏘有力,經常哈哈大笑的劉曉光,正是地產巨頭首創集團的董事長。關于劉曉光,業內一直津津樂道的傳說版本是:大學期間,擔任班長的劉曉光常常闊綽地拿著打工賺來的錢請大伙兒吃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如此“奢侈”顯然有些另類,而劉曉光同班一個女生更是將他歸為紈绔子弟之列。直到有一天,這位女生看到劉曉光那簡單整齊的家和多年來都靠他照顧的癱瘓在床的母親,她才真正覺得這是一個寬厚并且可以依賴的男人,這個女生后來成了劉曉光的妻子。
從政界轉戰商場的劉曉光,給人的第一感覺不是官氣、商氣,而是性情,難怪他在地產圈里出了名的人緣好?!跋螺呑右屛疫x,我想當畫家,從商太累了。如果退休了希望還能學學畫畫,在一個畫板上創作,那才自由,那才奔放,那才有激情?!眲怨庹f。
2003年10月,身處阿拉善沙漠的劉曉光下決心要為治沙做一些實事的時候,也許正是這種性情推動了他,他才可以一個個打電話、一個個游說,號召起了80位企業家和他一起來做阿拉善這個“偉大的事業”。后來,也是因為這份性情,他經受住了各位理事一輪接一輪的狂轟濫炸,估計若是換了別人,能不能受得了還得另說。就在第一次集體制定章程的蒙古包里,不但張朝陽、周俊吉這樣的“海歸派”一次次對劉曉光親自制定的初稿一條一條發起異議,連馮侖這樣被他視為“本土派”的“同志”也對他步步緊逼。他們不但推翻掉所有的章程初稿,還要求民主選舉第一任會長。按照劉曉光的本意,大家對已經定好的候選人舉行等額選舉就完了,哪里想得到會如此節外生枝?看這意思,自己這老大做得成做不成還未可知,而從振臂一呼開始,他已經把自己當做是當然的老大了。
不過,5年后的今天,劉曉光提起那段往事卻在笑談中透露出明顯的自豪感:“阿拉善協會就是這么走過來的,我們的民主制度和完善的程序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不斷地推翻,不斷地建立,才有了現在的阿拉善協會?!蓖瑫r,他也覺得這么多企業家聚在一起,能夠為環保事業的后來人提供學習的標本,能夠成為這項事業的先驅?!敖裉煸谶@里的所有人,每個人都沒有一分錢的利益,不但這樣,還投進去很多的錢、精力和時間。我們就是想把這件事當做一個事業去做,一個偉大的事業?!?/p>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