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物聯網應用,數萬億元的財富機會,究竟從何而始,又流向何方?在即將喚醒的未來,我們將如何布局?“藏寶圖”將給你指明方向。
文/姜奇平,本刊特約研究員,@HOME實驗室主任
最近熱起來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是指的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相聯,整合信息流、物流和人際關系流,便于識別和管理的“物理——社會”網絡。
作為財富洗牌的一次機會,物聯網的興起,會給哪些人帶來財富,使哪些人失去財富呢?我們可以從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兩個角度來觀察。
商業機會:
三大富礦蘊藏數萬億元機會
對于私人物品生產和分配來說,物聯網呈現出如下微觀的機會(即幾萬億量級的小機會)。
一是標準層面的競爭機會。
歷史上每次新的基礎設施變革,都會產生世界首富或國家首富一級的商業機會。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這種商業機會,與復古的鐵公雞具有不同特點,呈現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技術,三流企業做產品的規律。
民營企業的經典做法,是避開法定標準,建立事實標準。例如微軟當年不是通過公共部門,建立操作系統這種基礎設施的法定標準。而是趁各國和標準組織根本沒注意操作系統會演變成基礎設施,先推出產品,壟斷市場后,使之成為事實標準。微軟至今也不推動操作系統的法定標準化,就是要以民營企業身份,壟斷所控制的基礎設施的制高點。微軟這樣做的所得,據美國人研究,最高潮時達到世界后44個國家的GDP總值。
現在與微軟同樣的機會又出現了。僅以鐵公雞范圍內與鐵公雞做法相反的機會中,舉一個小例子。東軟現在正在開發一種自動駕車技術,象以往游戲中那樣,讓汽車自動在路上跑。理論上說將來人們可以上車睡覺,設好終點后,讓汽車自動運行。物聯網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在公路上設傳感器,利用汽車與公路的交互傳感,校正方向、速度和距離等,達到自動行駛的結果。在這里,標準是什么,在哪里?換算成蓋茨幾十年前的眼光,應把汽車理解為應用級產品,把公路理解為操作系統。對公路爭奪的要點,不在瀝青這種“鐵公雞”層面,而在信號標準。如果信號標準采用了東軟“不宣而戰”在產品中默認的標準,將來只有符合東軟標準的汽車,才能被公路上的傳感器識別。而別的標準的汽車,公路對它沒反應,仍只是普通公路。同樣的鐵公雞,財富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不依賴公路“操作系統”(姑且這么稱之)的鐵公雞,只能采取“攔路搶劫”商業模式,按吳思先生計算的公路收費者與土匪之間的利益換算關系,計算價格收費;而物聯網的商業模式不是這樣,可以根據傳感器中關于駕駛者的個性化信息,來臨時設計。
二是技術層面的商業機會。
目前大家看到的,是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這些裝置上的核心技術,在標準排隊不站錯隊的前提下,有大放光芒的機會。
不過,我想單獨強調的,是另一支的技術。人們現在光注意到物與物互聯的技術了。(在物聯網之前,人們光強調人與人互聯的技術)。在我個人看來,物與人之間互聯的技術不可忽視,包括從物到人(T2P)和從人到物(P2T)的技術。這種技術還沒有成形(對商人來說,成形了再投資,早晚了),也無以名之,暫時稱為T2P和P2T。
在商業刊物討論技術也許太抽象。讓我舉例說明。以往有一種理論,認為從POS機上取顧客數據,比直接問顧客更準確。因為顧客在掏錢時,難以騙調查公司。推廣的結論是,行為調查比問人有效。物聯網一旦實現,物與物互聯的市場倒在其次,人的行為調查會有大的突破。試想,如果能把每位顧客與購買偏好相關的行為,通過連續讀取行為路徑上的傳感器,再用數據挖掘和更高的人工智能手段進行分析,就離破解這位顧客的斯芬克斯之謎不遠了。這就是我說的T2P和P2T。它比目前的搜索引擎技術更有前途。
三是產品層面的商業機會。
按說談到產品,已等而下之了,不值得具體來談。其實只要讓人們知道一點就可以了。光是為一個人服務的互聯網,已造就了中國四十多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而每個人身邊總要聯系著幾十個常接觸的物件。如果把產品和業務擴展到一個人的幾十個物件上,生意將呈幾十倍的擴大。這個機會,將首先屬于現在初中生這一代人。
公共機會:
嵌入“鐵公雞”,舞動“二人轉”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投入4萬億刺激經濟。4萬億的相當大部分,是投入傳統的基礎設施,如鐵路、公路、機場(簡稱“鐵公機”或“鐵公雞”)。
一些人據此提出“鐵公雞戰略”。希望把政府應急措施,上升為全局戰略,并固化為一種利益格局。他們在所謂“內參”中,露骨地提出:“配合‘鐵公雞’,實現政治經濟雙豐收?!?/p>
同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將“鐵公雞戰略”放在歷史大背景下看,是一種典型的“向后看”戰略。與詹天佑時代的方案比,除了飛機是新東西,別的都是清朝已有的。在其方案中,人類社會50多年的電腦、網絡的痕跡變得一絲一毫也看不見了,連類似字眼也沒有。仿佛一夜之間,社會又回到了傳統工業化時代。尤其是與美國面向“智慧地球”和互聯網寬帶的“向前看”取向對比來看,“鐵公雞戰略”是當代地球史上罕見的復古方案。
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物聯網,對公共產品戰略和利益格局,卻產生著與鐵公雞相反的影響。
正如8月9日溫家寶總理對于“物聯網”應用提出的那樣:“每一次大的危機,無論是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它都會催生一些新的技術,而新的技術的誕生也是使經濟、特別是工業走出危機的一個巨大的推動力?!?/p>
物聯網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會以同危機前不同的增長方式和發展方式,實現同樣的功能,但成本比鐵公雞大大節約。物聯網的特點是以信息作為基礎設施的發展方向,而不是以物質(鐵公雞)作為基礎設施的發展方向。物聯網的生產力特征傳導到生產方式上,決定了實現同樣社會化功能的交易費用結構將有顯著不同。物聯網一旦在戰略上實現,將形成一種“發展—公平”兩不誤的利益格局。
據諾斯統計,交易費用占美國這樣的國家GDP的45%至50%。這樣大規模的交易費用,在傳統工業化的官本位社會中,很多都是以灰色的方式實現的。物聯網將在實現同等社會化功能的條件下,極大地節省這筆交易費用。但在中國國情條件,物聯網不一定斗得過鐵公雞。妥協的結果,很可能是在鐵公雞中摻入信息化成分,形成鐵路信息化、公路信息化、機場信息化等融合方案。中國社會的基礎設施和利益格局,將在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摩擦與融合中,在國有與民營、傳統與現代的“二人轉”中,漸進演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