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過后,“低碳”一詞愈發風行,這很快影響了義烏資本的投資方向。借助風投(又稱創業投資)基金,以資金入股方式,投資成長型“低碳”企業,成為又一個被他們看好的理財模式。
認購省內首只“低碳”基金
“大約有3家義烏企業已和我們達成合作意向,打算認購我們的基金。”近日,身在杭州的浙商創投行政總裁華曄宇,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明確表示。
他所說的基金指的是目前浙商創投擬成立的“浙商諾海低碳基金”。
該基金為企業合伙制基金,首期募集的資金將達到2億元,個人和機構投資的資金門檻為400萬元。募集完成后,資金將以購買股權方式,投資“低碳”企業,并借助企業的成長贏利。
華曄宇表示,低碳產業共有388個細分領域,包括新能源、環保、節能等。而這些細分領域中的優質企業,均有可能成為“浙商諾海低碳基金”的投資對象。目前,已經有近20個優質“低碳”項目被該基金相中。
至于此次意向認購該基金的義烏企業具體是哪些,華曄宇并未過多透露。
“該基金以私募形式募集資金,因此在信息透露上并不是很方便。”他只說,這幾家企業原本從事的都是小商品產銷,但后來開始橫向發展產業,資本涉足過房地產等諸多領域。
他還說,義烏企業資金充裕,盡管該基金認購的起點資金為400萬元,但這幾家義烏企業均以超過1000萬元的資金認購該基金。由此可見,義烏企業對“低碳”產業的看好。
盡管目前僅是達成合作意向,但華曄宇表示,這些企業均是成熟的投資人,且是浙商創投的老客戶,他們與浙商創投達成意向后,資金一般不會缺位。
“低碳”建筑 亦受關注
“除了這只‘低碳’基金,此前義烏資本已在通過私募風投方式關注‘低碳’建筑。”諾亞(義烏)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夏勇強說。
記者深入調查發現,數月前,一只由易居中國發起的投資基金曾到義烏募資。這只基金的資金投向主要是房地產,其中包括爛尾樓、“低碳”建筑等。
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資本投資專家介紹,有3位義烏商人認購了該基金,且資金募集金額有數千萬元之多。
由此算來,近期借助風投,已經或正在進入“低碳”產業的義烏資本少則數千萬元,多則過億元。
風投“低碳” 是否正當時
風投領域有一句名言:“比別人先走一步的是勇士,比別人先走了兩步的,就有可能成為烈士。”
尋求高回報率的義烏資本,當然不想成為“烈士”。但是,盡管目前政府乃至民間都在大力熱捧“低碳”概念,包括義烏市也已出臺多項旨在推動“低碳”產業發展的扶持、監管政策,但在目前國內制造業、房地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下,風投于“低碳”產業真能獲得穩定而高額回報?
義烏一家第三方理財機構負責人提出質疑:“目前,國內優質的‘低碳’項目并不多,而‘低碳’基金也沒有完全成熟的贏利模式。”
華曄宇卻認為,如今,投資“低碳”產業是前瞻之舉,且目前國內已存在一些較為優質的“低碳”項目,如“橋聯風電”、“合加資源”等。“低碳”風投的贏利模式也十分清晰:募集資金,投資成長型且具有上市可能性的“低碳”企業,再培育企業上市,最后讓基金認購者在資本市場賣出股票后退出。
從全球經濟引擎周期性變更的宏觀角度考量,華曄宇認為:“每一次經濟危機過后,資本都要尋找一個新的增長點,而這一次極有可能是“低碳”。”這正如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后,華爾街精英們推熱金融產業一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