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亞洲所為遠超本土

2010-06-01 11:35:37      挖貝網

  黃明

  鑒于國際投行衍生產品市場上的利益沖突如此嚴重,對于中國來說,最有效的應對方法還是加強對這些問題嚴重性的認識。

  4月16日,美國證監會對高盛提起訴訟,指控其在向客戶兜售一種名稱為“合成債務抵押債券”(Synthetic CDO)的復雜衍生產品時,向客戶隱瞞了重要的信息,引起業內軒然大波。

  高盛衍生品事件涉訴不令人意外。根據我近年來對亞洲衍生產品市場的研究與了解,國際投行在美國復雜衍生產品市場上的所作所為,與其在亞洲市場上的某些行為相比,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2004年年底,中航油(新加坡)在與高盛的復雜衍生產品交易中巨虧40多億元。作為中航油(新加坡)事后聘請的衍生產品專家顧問,我對中航油與高盛之間的合同與交流內容進行了詳細分析,得出的專業結論是,高盛在與中航油(新加坡)的交易過程中涉及的問題要遠比在本土的問題嚴重得多。

  在亞洲復雜衍生產品市場上,為自己牟利而不顧客戶利益的投行,遠遠不止高盛一家。但高盛超群的品牌影響與衍生品創新能力,在自身與客戶利益沖突時,具有更強的摧毀力。

  投行的利益沖突問題是在近30年才嚴重惡化的。上世紀80年代之前,國際投行在近200年歷史中的主營業務基本沒變:做投資方與融資方的橋梁。投融雙方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嚴重時會導致資本市場癱瘓。投行利用其信息優勢及長期參與而形成的信譽優勢,成為投融雙方的理想中介。通過這個傳統的角色,投行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不可抹殺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的頂尖投行品牌都是由長期持股的家族或合伙人控制的,他們更愿意放棄短期利益而維護長期品牌與信譽。

  在投融中介這個傳統業務中,投行與企業的利益大半一致:企業上市成功投行才賺錢。利益沖突不嚴重,只在承銷團隊選擇與股票定價等方面有所顯現。所以,雖然高盛目前在衍生產品市場上的名聲不佳,但我仍認為不應影響對其承銷等傳統投行業務能力的判斷。

  但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兩個重要因素導致投行利益沖突惡化。首先,頂尖投行逐漸由合伙人企業轉變為上市公司,長期股東逐漸被短期股東與關注短期獎金的職業經理人取代。投行內部維護長期信譽的力量減弱,更容易因短期利益而傷害客戶。

  與此同時,衍生產品創新與投行自營業務的發展給投行提供了大量的短期誘惑。衍生產品業務從一開始就存在嚴重利益沖突,投行與客戶站在合同的對立面。從客戶角度著想,投行應該推薦最簡單的產品,這樣客戶可以損失少量手續費就能滿足套期保值或甚至投機需求。但投行往往傾向于推薦高風險的復雜產品。投行在復雜衍生產品方面的過度創新與銷售,導致市場風險急劇放大,這也是這次金融危機的重要起因之一。

  在全球不同地區的衍生產品市場,投資銀行面臨類似的短期誘惑和利益驅動。但在歐美市場受到更多來自監管與法庭訴訟等方面的制約與威懾,所以近年來實體企業與個人很少受害于復雜衍生產品,這次高盛事件的受害者也主要是投資機構。但在亞洲很多國家與地區,場外復雜衍生產品的監管比美國更寬松,監管滯后的直接結果便是客戶更易受損。

  國際投行衍生產品市場上的利益沖突如此嚴重,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和企業應如何應對?盡管美國的監管改革正在醞釀中,但改革本身的徹底性值得質疑。因此,中國企業與投資者應該認識投行的利益沖突,提高對復雜衍生產品誘惑的抵御力,也應當要求其衍生產品銷售行為方面有所改善。當然,最有效的應對方法還是需要中國政府加強對這些問題嚴重性的認識,監管環境的改善最終將惠人惠己,也是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大勢所趨。

  (原文發表于2010年第四期《新世紀周刊》)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