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志剛 胡 婕
銀監會近期相繼發布的“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初步構建和完善了國內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法規框架,已經并將進一步給商業銀行的運營與風險管理帶來深遠影響。貸款新規的出臺,或將成為我國信貸市場走向規范、走向成熟的嶄新起點。
我國信貸市場尚不成熟的主要表現
盡管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壯大(見圖1),我國的信貸市場仍處于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市場主體、交易規則、信用基礎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成熟、不規范。在某種程度上講,我國信貸市場的深化程度是顯著滯后于其規模擴張的。推動規模龐大的信貸市場盡快實現質的提升,是一系列貸款新規密集出臺的根本出發點。
市場主體尚未成熟。成熟的信貸市場主體是市場高效運轉的關鍵因素。經歷了市場化轉型的商業銀行,在近年來的金融實踐中更新了風險管理理念,開始應用風險工具,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取得了一些經驗與成績。但受現有管理考核體制、信貸文化等影響,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突擊放貸、重放輕管、管理粗放甚至惡性競爭等問題;客戶信用記錄與評級體系仍處于建設階段;考核指標的科學性有待提升;貸款風險額度管理尚不夠細化;支付管理尤顯薄弱,較難對資金用途進行有效監測;貸后對借款人的監控能力與手段有限,難以在借款人與貸款項目經營出現不利因素時及時采取適當措施,維護貸款資產安全。與國際先進金融機構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整體信貸管理模式相對粗放,尚缺乏環環相扣的、有機的精細化管理鏈條。從貸款需求方看,地方政府、公司、個人等各類金融消費者受法律知識、金融知識、信用意識缺乏等因素制約,有時會出現漠視契約效力、欠貸不還甚至故意逃廢銀行債務、制造虛假合同騙取銀行貸款、違規挪用貸款資金等情況。騙貸者往往在借款之初便無按時償還甚至根本無償還銀行借款之意,即便法院經過審理支持了銀行的訴訟,銀行也很可能追款無著。借款人的非理性或違法行為,一方面會直接造成商業銀行的經營損失,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良好信用環境的形成,大大制約了信貸這一以信用為基礎的金融業務的健康發展。
市場規則有待完善。完善的規則是市場規范運作的保障。如前所述,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新品種不斷涌現,營運模式也處于變革之中,部分創新已經超越了《貸款通則》的規范范圍,需要有新的法規加以約束。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個人貸款業務。以前商業銀行均以對公貸款為主,近年來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日益重視個貸業務,個貸規模不斷擴張,新產品頻出。而相對于個貸業務的快速發展趨勢,我國尚缺乏規范這類貸款的統一管理辦法。雖然商業銀行在個貸經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彼此之間缺乏統一標準,還是面臨較大的風險。同時,個貸業務的違規操作現象也時有發生。有不少司法領域人士指出,近年來隨著個人信貸業務的迅速擴張,個貸已經逐漸構成金融案件的主要訴因,而房貸案件作為個貸糾紛的主要類型,已成為保障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節點?!凹侔唇摇?、“冒名頂替”以及貸款挪用等問題,不僅嚴重危害了借款人、商業銀行的合法權益,而且也妨礙到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影響了信貸對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支持效果,亟待規范。
信用基礎長期缺失??煽康男庞皿w系是信貸市場順暢運行的基礎?,F代市場經濟是建立在法制基礎上的信用經濟,高度發達的信用體系在防范金融風險、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我國雖致力于信用建設,但目前的信用環境仍不容樂觀:國民尚未具備良好的信用意識,國家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立法和失信約束懲罰機制,商業化、社會化運作的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尚未得到有效發展,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有限。
貸款交易欠規范。在信用基礎缺失、誠信狀況不佳、規范約束不力的情況下,不成熟的交易主體很難開展規范的交易活動。從我國目前的貸款交易看,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信用環境差,合同的約束力較弱,有相當數量的人甚至認為簽訂合同只是“走走過場”,契約地位亟待提升;二是個別信貸市場秩序混亂,存在惡性競爭;三是虛假交易橫行,無交易劃轉套取銀行貸款案件頻發,影響貸款資金安全,并導致信貸資源在地區間、行業間配置信息不準確;四是部分金融消費者法律意識淡薄,判罰執行難度較大等。
信貸市場潛在風險較高。在高增長與欠規范并存的擴張模式下,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運營面臨較高的風險。由于銀行難以對約定貸款用途進行風險監控,資金挪用現象普遍,致使信用風險在信貸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之間的跨市場傳遞更為隱蔽,給銀行體系帶來很大的系統性風險。在信用風險與操作風險以外,商業銀行面對的法律風險與聲譽風險同樣也非常高。此外,雖然從目前的經營數據看,各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降至了較低水平,但貸款資產還未真正經歷經濟周期波動的考驗,潛在風險高企。
貸款新規的核心內容與亮點
鑒于上述問題,貸款新規應運而生。盡管四項業務規范各自規范的對象與業務品種有所差別,但從核心內容看,基本包括以下五方面特質(見圖2):
強化貸款流程管理,實現管理模式根本轉變
信貸流程的合理設置是商業銀行有效進行風險管理的基礎。近年來商業銀行非常重視貸款業務的流程變革,在加強產品創新、服務升級的同時,陸續進行了“審貸分離、分級審批”等一系列流程改革實踐,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貸款新規通過立法的形式,將這些好的實踐做法予以提升,進一步明確商業銀行必須強化貸款的全流程管理,要求貸款人將貸款管理各環節的責任落實到具體部門和崗位,并建立各崗位的考核和問責機制。通過強化科學的流程管理,商業銀行的貸款經營管理模式將從根本上實現由相對粗放向精細化的轉變。
倡導樹立“實貸實付”理念,強化貸款用途管理
貸款資金難以得到有效監控,容易發生挪用、違規使用等問題,一直是商業銀行在開展貸款中面對的一大風險因素,也是貸款推升資產泡沫、誘發系統性風險、影響經濟金融穩定的一個重要隱患。
為了解決這個頑疾,貸款新規特別強調了貸款支付管理的理念,要求貸款人通過嚴格貸款發放和支付審核,增加貸款人受托支付等手段,健全貸款發放與支付管理,從而減少貸款挪用風險,確保信貸資金流入經濟實體,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支付管理的強調,可以說是貸款新規最引人關注的內容,同時也是給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帶來最大影響的一項變革。
強調合同的有效管理,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合同是經濟生活的紐帶,合同信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市場經濟、信用經濟和法治經濟的基礎,市場經濟與單個交易需要通過合同有機聯系起來。商業銀行與客戶之間需要通過合同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因此銀行須制定良性的合同文本控制風險。
貸款新規要求貸款人在合同或協議中應對控制貸款風險有重要作用的內容與借款人進行約定,使貸款人能夠通過合同來控制貸款風險。目前直接強調和明確合同內容的法律規定并不多見,貸款新規對合同內容的描述,顯示出國家對營造良好信用環境的高度重視與不懈努力,也體現出貸款新規理念先進,著眼長遠。
強調加強貸后管理,提升信貸管理質量
近年來商業銀行的績效考核也處于不斷嘗試、不斷修正的變革中,是業務發展的強大動力。但從實踐情況看,考核指標的設定仍存在不科學、不合理之處,有時會導致商業銀行經營行為的扭曲,在信貸領域表現為“重貸前、輕貸后”。貸款新規要求商業銀行加強貸后風險控制和預警機制,強調動態監測以及對貸款賬戶的管理,將有力推動貸款全流程管理機制的形成。
注重長遠利益與可持續發展,構建健康信貸文化
面對我國金融資產顯著增長、信貸資產迅速擴張的狀況,貸款新規特別注重商業銀行健康信貸文化的形成,通過“不得制訂不合理的貸款規模指標,不得惡性競爭和突擊放貸”等規定,引導商業銀行避免因過分追求短期利益而造成風險累積,從而影響發展的后勁與可持續性。其中,部分規定可能會在短期內增加銀行的營運成本,或從單筆業務看可能會增加某些環節的操作成本,但從長期看:一方面待商業銀行流程運轉成熟、風險控制水平提升后,成本自然會逐步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貸款挪用風險的減少,整體貸款質量會相應提升,銀行業的整體效益也將得到提高。
貸款新規對信貸市場
走向成熟的推動效用
從商業銀行這一關鍵市場主體看,貸款新規的“硬約束”對商業銀行規范經營起到了較強的推動作用。商業銀行普遍對新規進行了深入研究,并積極采取切實有效、操作性強的措施加以落實,已經并將實現以下幾方面提升:
進一步完善內部規章制度,優化信貸流程。商業銀行依據貸款新規,進一步完善了內部相應的規章制度,對盡職調查人員、審查審批人員、提款審核人員等關鍵操作崗位進行重點工作提示;制定、完善相關合同文本;按規范要求與自身進度,繼續落實信貸業務流程優化方案,并同步進行制度調整與體制完善。
結合法規與運營實際,加強支付管理。部分行動較快的商業銀行在貸款新規下發之際,迅速按照“實貸實付、受托支付”的監管要求,調整貸款的支付方式,強化貸款資金的用途管理。一些風險意識較強的商業銀行,對于那些在規則實施前已經簽訂、但尚未按照合同全部支付的貸款,也嚴格按照貸款新規加以執行。為更有效地落實這一監管要求,商業銀行在支付方式確認標準上,采取了依據規則、結合實際的方法,形成了既符合規定,又便于本行操作執行的特色標準。
順應監管變化與客戶需求,加快相關產品創新。在應對經濟形勢與監管政策調整的過程中,商業銀行為滿足客戶需求,進一步開拓思路,加快產品與服務創新,密集推出項目搭橋貸款等與項目貸款相關的一系列新產品,創新開拓貿易融資、消費信貸等新興業務,并及時調整了部分產品制度,在嚴格遵守貸款新規、積極防控業務風險的同時,力爭更快、更好地響應市場需求。
加強信息科技系統支持。商業銀行努力通過加大信息科技系統建設,提升信貸業務的電子化審批能力,力爭實現從紙質審批到全流程電子化審批模式的重要跨越。部分技術領先的銀行已經實現了信貸業務自貸款申請起,到審查審批、放款核準、貸后管理直至貸款回收的全流程電子化操作管理,系統平臺對業務管理、決策信息提供方面的支持能力大幅提升,為信貸業務流程的優化再造與業務運營資源的二次集成整合奠定了技術基礎。商業銀行還加大了客戶信息的整合力度,構建更大視野下的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平臺,力圖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對客戶的風險管理,實現軟硬實力的同步提升。
做好內外培訓宣傳,透徹理解新規內涵。為使貸款新規落到實處,在最短時間內得到銀行內外的了解與接納,商業銀行一方面加強內部員工輔導,組織針對性較強的崗位培訓,防止員工因新規采取了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大了責任追究和處罰力度而產生“懼貸”心理;另一方面加強對客戶的溝通與宣傳解釋,使廣大客戶了解貸款新規并沒有提高獲得貸款的門檻或使程序變得繁瑣,而是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且有利于更好保障客戶利益。
從整個信貸市場的角度看,貸款新規在提升市場主體成熟度的同時,對市場交易進行了更為明確的規范,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強調了合同的地位,有利于信用環境的改善。作為我國銀行業貸款風險監管的長期制度安排,貸款新規將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銀行風險監管體系,使監管有法可依。這些均有利于推動信貸市場走向規范、走向成熟。
但是,需要強調的是,貸款新規僅是信貸市場走向成熟的起點。貸款新規帶來的嚴格約束提供了一個走向成熟市場的契機:主體在嚴格規范下逐步成熟,由“被規范”走向“自覺自愿”。一個成熟的市場應當是規范的,但僅僅具備規范這一特質,還遠不能稱之為成熟。規范只是走向成熟的一個必須階段,為成熟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規范運作的前提下,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產品進一步豐富,市場才能日益走向真正的成熟。從這個意義上講,盡管貸款新規已經并將繼續帶來信貸市場面貌的改變,但遠非終點,只是信貸市場走向成熟的一個嶄新起點。
此外,在貸款新規落實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從監管部門角度看,一是要保證商業銀行執行新規的“齊步走”問題,有必要加強督促、檢查與懲戒力度,否則容易造成銀行同業間的不公平競爭;二是要準確評估流動資金貸款需求量估計等規定在商業銀行執行中的真實效果;三是要及時掌握商業銀行執行新規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及時調整政策,并加強支持。
從商業銀行角度看,一方面是要注重及時總結、推廣實施經驗,尤其是在加強支付管理等相對短板過程中的有效做法,另一方面是要進一步推進目前尚未完善的風險限額管理等,盡快實現貸款新規要求的多維度、全方位管理。此外,在滿足規定要求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經營實際與市場需求,靈活處理、積極創新也是商業銀行拓展業務、執行貸款新規時需堅持的一個關鍵原則?!?/p>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