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八千多元做一次基因檢測,就能預知終身疾病,檢測準確率超過99.69%”
“基因生物工程是本世紀最后一個黃金產業,誰都可以加盟,只要抓住機遇,下一個比爾·蓋茨也許就是您”……
3月初,申先生向本報熱線反映,省城有一家健康管理中心,稱自己得到“上海復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授權,專門從事基因檢測服務,不知其提供的檢測結果是否可信?建議記者前去調查。
接到報料后,記者以給公司中、高層人員做體檢為名前往調查,發現“基因檢測”存在種種疑點。
為弄清事實真相,本報記者隨即與上?!稏|方早報》取得聯系,經上?!稏|方早報》記者調查發現:“復旦大學”并不是“復旦生物科技”背后的研發單位;目前在國內“基因檢測”壓根還沒有技術標準;這些人實際是在利用百姓對健康的重視和對基因概念的無知,打著“基因檢測”的幌子,拉下線、搞傳銷,并從中牟利……
“8040元能給你提3060元”
3月8日,以給公司中、高層人員做體檢為名,記者來到太原府西街某商廈A座。穿過貼滿“解碼生命、造福人類”宣傳廣告的走廊,在14層C戶“上海復旦生物科技基因檢測太原華宇健康管理中心”門前停住了腳步。
得知是打聽基因檢測的,一名年輕女子熱情地迎了上來:“能測,能測,只要從口腔里刮脫落細胞,寄回上海復旦生物檢測,半個月就能出結果。”該女子自稱姓代,是給這里的老板———自己的姑姑打工。說著,從柜子里取出一份授權書,放在桌子上。
授權書上,“聯合基因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復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授權字樣格外醒目。為顯示其“科研實力”,墻壁上掛著許多“基因檢測”方面的宣傳板:“公司發源于復旦大學”、“復旦大學校辦企業”、“檢測準確率超過99.69%,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等。
見不吱聲,小代開始向記者“普及”基因檢測知識:“只要劃拉點你的口腔黏膜就行,不疼不癢的!”小代拽著自己的頭發說:“就是一根頭發也行!這么說吧,從未出生的胎兒到百歲老人都可以做,這相當于一份人生說明書,告訴你一輩子可能會得什么病,還能提醒你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太值了!”
小代表示,他們營業一年時間,已經為全省“好幾百人”做了基因檢測。說到檢測質量,小代手一揮:“在我們家做的,沒一個說不準的!”
“我們公司中、高層一共有26人,最近想進行一次體檢,要是都做基因檢測的話,得花多少錢?”記者詢問說。
“檢測共分5大類,每類檢測是2680元,咱們現在優惠,花8040元,可以5類全檢。檢測項目包括慢性乙肝、I型糖尿病、腎癌、HIV感染和艾滋病發病、食管癌、大腸癌、高血脂、老年癡呆、乳腺癌、白血病等60多種疾病。你們先喝點水,我去給姑姑打個電話,興許能優惠。”說完,小代便跑到里屋,打起電話。
已是中午時分,由于遲遲等不到老板的出現,記者以又累又餓為借口,準備離開。為了留住“大客戶”,小代拋出“提成”誘餌:“你們除了給公司聯系檢測,自己還可以申請加盟,加盟費最低35000元,只要隨便辦一個執照,就可以得到授權,提成很可觀。”
12時15分,一位40多歲的女老板趕了回來。一見面就熱情地說:“我叫馬玉鳳,你們叫我馬老板好了。上海復旦是全世界有名的,也是最早在中國開展這項業務的,特別準確!”
聽說有其他單位也在做基因檢測的生意,馬老板嘴一撇,邊搖頭邊說:“據我所知,他們的技術不成熟!”為了證明自己說法的可靠性,馬老板自稱是尖草坪區的人大主任,現在還上著班。還說健康管理中心與山西煤炭醫院里的“中天裕人健康管理公司”有合作,“檢測報告出來后,可進行健康管理,告訴你吃面吃什么面,喝水喝什么水,對延長壽命很有幫助。”
得知有26個人要做基因檢測,擔心檢測費太龐大,馬老板的手指馬上開始在計算器上忙碌。“我們做這個事,不光是為了掙錢,還要絕對對得起朋友。”隨后,馬老板壓低聲音說:“每類檢測費2680元,一個單子我能掙1020元。一個人全套檢測,共有3張單子,這次好處全給了弟兄們也行,8040元我給你提3060元。”
“只是拉人頭,不用搞服務”
薛先生從事商業活動多年,去年春天,曾經計劃加盟該項目,但在聽了加盟講解、走訪了部分公司后,憑直覺覺得健康管理中心提出的“基因檢測加盟”,實際是通過搞加盟、拉下線,從中牟利,最終還是放棄了加盟的計劃。3月9日,在太原某賓館附近,薛先生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所謂的加盟商并沒有店鋪,屬于‘皮包公司’。而‘加盟商’也不教人怎么賣東西,而是教人怎么發展新的‘加盟商’。”薛先生介紹說,想獲得“基因檢測代理資格”,最低需交35000元加盟費。交費后,除能拿到一定數量的基因檢測業務指標外,價格上還可享受優惠。如果拉到檢測對象,可以按2680價格收費。給別人多少折扣,完全由自己靈活掌握。如果發展的人數過了百人,“加盟商”就可以升級,拿到的價格會更低。
“我感覺這種模式很像傳銷,但他們解釋這是‘合作直銷,協同分銷’。”薛先生回憶,這些公司利用新《公司法》中“一人公司”的規定要求“加盟商”注冊公司。如果有人問,則說所有“加盟商”都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加盟商之間的關系是公司之間的業務關系,支付提成也屬于業務往來。
根據2005年國務院第444號令禁止傳銷條例》規定,“組織者或者經營者發展人員,通過對被發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屬于非法傳銷。
正當薛先生舉棋不定之時,、忻州市、河津市的一些人“熱情高漲”,他們通過自己的介紹線人,積極申請加盟。在辦手續時,他們之間互不打聽,只是關心自己如何才能發展新的“加盟商”。出于保險起見,薛先生最終選擇放棄。
除薛先生外,曾從事過健康評估工作的呂先生也對基因檢測產生了疑問:“做基因檢測前,工作人員會要求你認真填寫“詢問”答題,檢測結果和答題有何因果關系?基因檢測報告到底是如何出籠的?”
種種疑團無法解釋!
基因檢測壓根還沒有標準
“上海復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復旦大學”究竟有無關系?提取的口腔黏膜寄到上海后,真的是在聯合基因公司檢測嗎?為弄清事實真相,本報記者隨即與上?!稏|方早報》記者取得聯系,按照馬老板提供的地址,《東方早報》記者立即前往核實。
3月10日,記者來到了上海市中山北二路1111號,發現“上海復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搬走,門衛說經常有人來找“復旦生物”。記者多方打聽,在大連路1288弄7號樓3603室的一個公寓里,找到了“復旦生物”,公司只有一名員工和一名保安,房間內放著兩張辦公桌,并沒有基因檢測設備。
隨后,記者到“上海復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聲稱的“背后研發單位”復旦大學進行核實。
“不知道他們依托的復旦大學哪里?反正不是我們這里,我們也從來不搞商業化。”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研究所的吳超群教授首先表示。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復旦生命科學院很多教授此前確實接到過來自全國各地的求證電話,問能不能入股?不少教授對此莫名其妙。
而對于“上海復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加盟商宣稱的種種神奇功能,吳超群教授則有自己的看法。“目前國內基因檢測缺少技術標準和判斷標準,沒有標準怎么去解釋檢測報告?宣傳資料稱可以檢測60多種疾病,越過了保健的范圍,屬于臨床診斷,需要有衛生部門的批準。”吳教授強調說,基因樣本采集最好由專業人士操作,一般通過采血。但不主張口腔黏膜采集法。采遺傳樣本一個重要的原則是避免污染,有嚴格的操作規定。
“通過口腔黏膜可以測出多種疾病,開展所謂的“全民基因健康系統工程”,對于這些提法,吳教授分析說,影響疾病的因素很多,基因影響疾病的概率是20%到30%,絕不能犯“基因決定論”的錯誤。
檢測報告缺乏充分科學依據
“上海復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聯合基因科技集團的下屬企業,在成立之初的注冊資金8000萬元中,有復旦大學955萬元的資金。但復旦大學校方不參與該公司的經營與管理。2006年3月,“上海復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屬“復大公司”因“基因檢測”被媒體曝光后,“復旦大學”便停止了與“上海復旦生物”的合作。
基因檢測報告到底是如何出籠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基因檢測報告主要內容是“易感基因檢測”(注:大多數疾病是多種環境因素和遺傳體質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健康不利的遺傳體質所對應的就是一些與疾病發生相關的基因型,就叫做疾病易感基因。),實際上“上海復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早已將該檢測業務外包給上海博星基因芯片有限責任公司。
“博星公司用來檢測親子鑒定的儀器,閑著也是閑著,于是做起易感基因的檢測。”這位知情人說。
“檢測的做法是先找到基因位點,然后根據國內相關文獻作出判斷,但這些文獻都是以某區域的人群為研究對象,卻直接拿來作為全國人群易感基因檢測的標準。”知情人士認為,這樣的方法并不科學。因為在檢測過程中,樣本少的話,檢測會不規范,容易導致檢測結果被誤讀。
記者發現,在“上海復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參考文獻樣本中,涉及區域除武漢地區、華南地區和北方漢族人外,有部分山西漢族人資料等。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分子醫學中心主任宋懷東研究員也贊同這位知情者的觀點,他認為,因為國內和國際均沒有公認的易感基因標準,目前易感基因檢測還不適合向普通公眾作商業性推廣。
不要對基因檢測盲目跟風
山西醫科大學法醫學院梁景青教授從事DNA檢測工作多年,她介紹說,即使檢測到某人對某些疾病有易感基因,也只表示其患病幾率高,并不代表著疾病肯定會發生;檢測后就算沒有一個易感基因,也不能對疾病放松警惕,因為輻射、化學、藥物、污染、生活習慣等特定的內外環境的作用,可造成基因的損傷或突變,從而誘發某些疾病。另外,自己在進行基因芯片檢測時也親身體會到,有時本該出現陰性結果的檢測,卻出現陽性結果。這說明基因技術尚處于研究階段,還不是現在就適合推廣的技術,此時用于公眾的臨床檢測為時尚早。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盧大儒教授也表示,目前不少科研機構對于一些疾病的研究眾說紛紜,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樣本范圍不夠大,其科學性難以保證。“檢測結果好,大家都高興;如不好還會增加心理負擔。況且,這些檢測結果并不能解決人的健康問題。”盧教授奉勸人們不要對基因檢測盲目跟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