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歷史的產物,其設計乃出自人們的心智模式,而非出自物理定律。時機一到,它能夠也必然發生轉變,而轉變的速度也許比所有人想象得都要快
□ 智囊管理研究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后幾年,德魯克結束了始于1943年1月的對通用汽車公司18個月的調研工作,并在調研基礎上完成了《公司的概念》一書。
當時已經有很多關于“工商業”方面的書了,但《公司的概念》并不是一本關于“工商業”的書,這是一本將組織、管理和工業社會融為一體的書。
事實上,這是第一本將一個“企業”視為一種“組織”,一種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和需要而將人們集合起來的組織的書。而且基本上,它也正是第一本將“管理”視為一種承擔特殊功能和具備特殊職責的特殊職能的書。
而今,企業組織遭遇了無法回避的諸多拷問:這些問題如何通過組織變革得以解決?人與組織與社會的新型關系是什么,如何讓組織能夠健康并可持續發展?
應該說,適用于當今公司的新組織模式不會自發地從過時的工業時代舊式結構中脫穎而出。
相反,企業必須通盤設計新的模式,解決工業時代的主要問題,要通過看清現有系統,并建設多樣性領導力網絡來共同創造新系統。
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提出了“社會企業”這一概念,這個將利潤最大化變為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嶄新的企業模式讓人耳目一新。
尤努斯教授不僅用一個經濟學家的眼光開發了一塊被傳統銀行忽視的金融市場,而且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找到了支撐被忽略了的社會群體獲得發展的市場化途徑。人類正開始從單極發展的思維中尋找均衡發展的和諧之道:這就是不僅僅追求發展中的效率,也不僅僅只追求發展中的公平,而是在同時追求效率的可持續和公平的可持續。
如果我們把當前公司稱為“利潤最大化企業”,新的企業形式則可稱為“社會企業”。這讓我們想起,彼得·圣吉在《必要的革命》中亦指出:“公司是歷史的產物,其設計乃出自人們的心智模式,而非出自物理定律。時機一到,它能夠也必然發生轉變,而轉變的速度也許比所有人想象得都要快。”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