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豪:讓慈善成為一種信仰

2010-12-31 14:57:10      挖貝網

  達、精神愈空洞,人們的價值羅盤必將南轅北轍。一味崇拜物質,必將因個體理性帶來集體的非理性,釀成災禍

  文/吳金豪

  轉型期。大時代。

  累積社會資本、引領良性發展、提升道德水準的歷史性訴求,伴隨新富階層的崛起以及近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發,為公益慈善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寬闊的時代舞臺。

  自2004年新的《基金會管理條例》頒布以來,慈善事業在中國開始迅猛發展,乃成燎原之勢。2008年汶川巨震,更大大改變了中國慈善業的固有格局。慈善,再不只是非營利行業小圈子里談的事兒,日益成為國人關心的重要公共話題。

  “五部委征繳玉樹捐款事件”、“壹基金中斷風波”、“蓋茨與巴菲特來華”、“王健林十億捐廟”……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一個爆炸性的“慈善大事件”,激發全民熱議。一幕幕鮮活的現實劇,將民眾帶入到對現代慈善的理性求索之中。

  近兩年,隨著公眾對慈善領域的過度關注,使中國慈善業在蹣跚學步階段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也被過度放大到世人面前。以至于“5·12”帶來短暫捐贈高潮之后,中國慈善業非但未能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致,反而陷入了某種難以言傳的尷尬。

  “震痛”之下,2008年,中國慈善捐贈總量曾一度超千億元;2009年,這一數據卻回落至與2007年相當的水平。對此現象,或許可以理解為,在沒有大災難的正常年份里,民眾捐款的理性回歸。然而,在今年,西南大旱、玉樹地震、洪水來襲、舟曲泥石流……天災人禍再次輪番折磨著這片早已傷痕累累的土地時,兩年前那場空前井噴的慈善熱潮,似乎再也無法上演。與之相反,質疑者或觀望者卻愈來愈多。這一表象,恰恰是慈善在中國亟需清本正源、走向常態的前奏。

  慈善的常態化,的確會是我們企盼的大方向所在。不過,道德的審判、嚴苛的輿論、制度的扭曲、專才的匱乏,等等諸多因素,依然無不掣肘著中國慈善業發展的良性進程。

  無論對于捐贈人、還是相關從業者,慈善都實非易事。在中國,做慈善,似乎總難避免種種壓力:過高的政策門檻、現行各項規則、不合理的稅收制度、不透明的監督體制等等不一而足的眾多因素,使得慈善往往需付較高成本與代價。

  漫漫三十年來,改革與開放,創造出舉世公認的經濟增長奇跡。然其收入分配秩序,則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瀕臨失范之邊緣。象征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數,則屢攀新高,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仇富”情緒空前高漲。前述背景,構成中國當前各種社會問題與矛盾的深刻根源。

  合理分配財富,在“十二五”規劃中,被置于與鼓勵創造財富并重的位置來考慮。在扭轉失衡的利益格局及失范的收入分配秩序訴求之下,慈善作為財富分配的第三條路徑,尤顯必要而迫切。

  誠然,中國慈善業所處環境,缺乏好的土壤;整個社會的慈善共識、慈善習慣至今遠未養成。所幸的是,在此艱難條件下,已有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參與其中。既有功成名就的企業家,也有萬人膜拜的演藝明星;既有曾經顯赫的政府官員,亦有普普通通的公司白領?!耙粩S千金”幫扶弱勢群體者有之,高居慈善行業層面推動者有之……

  慈善是精神的防腐劑,更是信仰的試金石。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若失信仰,則物質愈發達、精神愈空洞,人們的價值羅盤必將南轅北轍。一味崇拜物質,必將因個體理性帶來集體的非理性,釀成災禍。

  道不遠人,此其一;仁者愛人,此其二。呼喚全社會早日建立共識,讓慈善真正成為一種信仰。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