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發展改革委西部開發司司長秦玉才
未來重點工作將包括: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科技創新,加強人才開發;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重點經濟區開發,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文/本刊記者 楊海霞
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司長秦玉才在接受《中國投資》采訪時表示,“十二五”時期,西部地區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傮w判斷,西部地區進入了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
他表示,未來按照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要求,將重點展開7項工作,即: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科技創新,加強人才開發;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重點經濟區開發,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中國投資》:您能否介紹一下“十一五”期間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
秦玉才:“十一五”西部大開發取得的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
一是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笆晃濉币詠?,西部地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增速明顯加快,質量大幅提升。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比重由2005年的16.9%提高到2009年的18.5%,年均增速達到13.4%,高于“十五”期間增速1.5個百分點,居于同期全國4大板塊增速之首。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18.8%,高于東部地區5個百分點,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由59.7%提高到66.1%。地方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分別增長25.2%、29.5%、18.6%、19.3%,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逐步擴大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西部地區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17.6∶42.8∶39.6調整為2009年的13.8∶47.6∶38.6,工業化加快發展趨勢明顯,發展壯大了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和產業集群,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和大企業大集團。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效顯著?!笆晃濉币詠?,累計新開工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68項,投資總規模1.7萬億元?!拔蹇v七橫”國道主干線和西部開發8條省際干線公路全面建成,通鄉公路建設全面啟動,蘭渝鐵路、貴廣鐵路、南廣鐵路、成蘭鐵路等跨區域鐵路相繼開工建設。溪洛渡、向家壩等大型水電站建設進展順利,青海積石峽等水電站以及貴州黔中、四川亭子口、西藏旁多等大中型水利工程開工建設。川氣東輸、西氣東輸2線西段工程建成通氣。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積極推進,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區、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啟動實施,累計新造林68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近3個百分點。水污染防治積極推進,重點流域水質惡化趨勢得到控制?;瘜W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明顯減少。
三是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高?!皟苫惫杂媱澣缙谕瓿?,“兩基”人口覆蓋率達99.5%。3級衛生機構基本建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達91.5%。博物館、文化館、綜合文化站等文化場館建設步伐加快,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大幅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從8783元、2379元增加到14213元、3817元,年均分別增長12.8%和12.5%,分別高于東部地區0.9和1.5個百分點,西部地區貧困人口大幅減少。
四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重點區域加快發展。各項改革步伐逐步加快,投資發展環境明顯改善。設立重慶、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積極推進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東西互動合作深入推進,20多萬家東部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創業,投資總額近3萬億元,內陸開放、沿邊開放迅速發展,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71億美元,是2005年的3.7倍。積極推進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地區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全方位對外開發新格局初步形成?!稄V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全面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編制完成,3大重點經濟區已經成為引領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高地,呼包銀、新疆天山北坡等經濟區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雖然“十一五”期間西部大開發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依然任重道遠。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絕對值差距從1.5萬元擴大到2.2萬元?;A設施落后、生態環境脆弱的瓶頸制約仍然存在,西部地區交通設施無論是總量、密度還是技術標準與全國平均水平均存在很大差距,西南地區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區資源性缺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地質災害嚴重,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經濟結構不合理、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的狀況仍然未得到根本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市場競爭力弱。貧困面廣程度深,全國2/3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2005年與2009年相比,東西部地區之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差距從876元擴大到1336元?;竟卜漳芰Ρ∪醯膯栴}仍然突出,教育、衛生等服務質量和水平相對較低。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仍然繁重,西部地區仍然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
“十二五”緊抓戰略機遇期
未來5年西部大開發機遇大于挑戰,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西部大開發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
《中國投資》:您能否談談“十二五”時期西部大開發面臨哪些新的機遇?
秦玉才:機遇主要體現在:一是應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我國必須長期堅持擴大內需的基本方針,西部地區戰略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進一步凸顯,有利于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二是我國與周邊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有利于西部地區發揮地緣優勢,為西部地區加快對外開放、提升沿邊開放水平提供了新契機。三是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正處于啟動期,全球產業分工和貿易格局將發生較大調整和變化,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快;國內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這些都為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四是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和發展條件不斷改善,為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基礎。五是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發生改變,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綜合國力將繼續持續增強,今后有條件、有能力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六是中央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對未來5-10年西部大開發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強調要把西部大開發放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優先位置,明確了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重點任務,出臺一系列強有力的扶持政策,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已經形成良好態勢。
《中國投資》:西部地區的發展也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您認為未來應關注哪些方面的挑戰?
秦玉才: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可能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各種保護主義也重新抬頭,我國外需受到較大抑制,東部地區企業轉而開拓國內市場,使西部地區承受雙重擠壓。二是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將不斷增大,西部地區以資源加工為主的產業結構所帶來的節能減排壓力勢必增大。三是國內外市場競爭更趨激烈,西部地區總體市場競爭力不強,產品處于產業鏈低端,市場份額和企業利潤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壓縮。四是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正在醞釀突破,搶占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已經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西部地區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在以新技術為主的新一輪競爭中處于不利位置,如果不能把握趨勢、搶占先機,就會進一步拉大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
總體來看,未來5年西部大開發機遇大于挑戰,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西部大開發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歷史一再表明,抓住機遇,就能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奮發有為地把西部大開發推向深入。
7項重點任務
《中國投資》:新一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了哪些新的重點任務?
秦玉才:按照文件總體要求,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要從解決這一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入手,主要任務是:
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發展保障能力?;A設施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保障。要繼續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構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適度超前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升發展保障能力。要把水利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我國水資源短缺,既有工程性缺水,也有資源性缺水,都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一手抓好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另一手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建設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庫及城市水源工程建設,著力解決水資源制約瓶頸問題。還要重點解決地質災害問題。
二是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要以對中華民族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從國家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大局出發,堅持不懈地抓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在生態建設方面,要推進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區等5大生態區綜合治理,加快推進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10大重點生態工程。在環境保護方面,必須嚴把環保關,避免因增長的沖動毀掉了祖先留給我們的青山綠水。要通過節能增效和生態環保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倡導綠色消費、適度消費的理念,加快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模式,從需求側減緩對資源和要素的壓力。
三是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解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所有矛盾和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發展。要深入實施以市場為導向的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圍繞建設國家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合理布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不斷完善特色優勢產業體系。積極推進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有序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在國家產業分工布局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是強化科技創新,加強人才開發。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西部地區總體創新水平不高,是實現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制約因素。沒有創新,就只能是亦步亦趨地跟在別人后面。要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著力促進科技進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創新型區域和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大各類人才培養力度,擴大干部交流規模,提高交流層次,繼續實施重點人才開發工程。
五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時期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必須把切實改善民生作為核心,更加注重民生建設。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把中央的支持重點用于改善西部各族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在教育、衛生、就業、社會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集中力量辦一批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要始終將做好“三農”工作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中之重。著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想方設法解決部分農村尚不通路通水通電等問題。積極發展特色農業,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六是加強重點經濟區開發,支持老少邊窮地區發展。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一手抓重點經濟區的培育和壯大,一手抓老少邊窮地區脫貧致富,有序有力有效推進西部大開發。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著力培育經濟基礎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重點經濟區,形成西部大開發戰略新高地,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全力實施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發攻堅工程,大力扶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對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支持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
七是堅持體制機制創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進西部地區科學發展,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不斷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創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發展環境,推進要素自由有序流動,形成有利于生產力充分釋放的發展環境。積極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國有企業社會責任考核機制,使企業所在地的老百姓能夠與企業共享發展成果,大力發展非公經濟。要積極發揮西部地區的地緣優勢,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斷開拓經濟發展的新空間。增強西部內陸重點區域在東西互動合作和國際區域合作中的優勢,加快建設一批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全面推進向西開放戰略,提升沿邊開發開放水平,積極參與同周邊國家的雙邊、多邊投資合作,積極探索邊境地區開發開放的新模式,在有條件的地區積極建設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建成沿邊開放的橋頭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