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患資金饑渴癥再融資:凈資本成決勝法寶

2011-01-27 12:48:24      簡俊東 林銘銘

  券商再融資“堅持不懈”

  前車可鑒,2009年凈資本排名位居前十的券商中,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光大證券、招商證券和國元證券五家均是通過資本市場實現了飛躍。

  從保險公司到銀行,A股的金融機構似乎集體染上了資金饑渴癥,券商也不例外。

  1月15日,長江證券發布公告稱,其公開增發方案已經獲得證監會核準通過,增發不超過6億股。

  如果成功實施,這將是長江證券上市三年多以來實施的第二輪再融資。

  2007年12月長江證券成功借殼S*ST石煉上市,5個月后的2008年4月25日,長江證券就發布了定向增發預案,預計募集資金不超過90億元。但是該次定向增發最終因為市場環境不配合而流產,2009年4月21日,在宣布放棄定向增發方案的同時,長江證券接著拋出了10配3股,募集不超過40億資金的方案。并在當年11月成功實施,實際募集資金32億元。

  彼時,中國證監會已經推出以凈資本為核心的監管體系,無論是自營、資管還是網點數量、創新業務全部跟凈資本規模掛鉤,凈資本水平決定了證券公司的業務資質和業務規模。

  因此,32億的募資大大加強了長江證券的實力,在2008年底,長江證券的凈資本只有35.29億元,在券商中排名19位,而排名第一的中信證券凈資本高達383.84億元。到了2009年底,長江證券的凈資本升至73.88億元,在所有券商中排名上升到了13名。

  但是時隔四個月后,長江證券再拋定向增發融資方案,巧合的是,目標仍是90億元以上。

  但是預計長江證券能夠募集到的資金總額要大打折扣,長江證券增發預案公布的2010年3月13日,長江證券的股價在17元上方,如果股價能夠保持,長江證券90億的募資目標可以完成,但是在增發方案獲批當天,長江證券收盤價只有11.02元,即使按照當天收盤價增發,按照6億股上限增發也只能募集到66億元。

  券商的資金饑渴癥

  資金饑渴癥已逐漸成為券商的通病。

  跟長江證券情況類似的是國元證券,2007年10月,國元證券借殼上市,上市半年后的2008年4月28日,長江證券也拋出了定向增發募集不超過120億元的龐大融資計劃,并在兩個月后就獲批,但是最終因無法實施而流產。

  2009年3月24日,國元證券再拋定向增發方案,募資不超過100億元,并在當年成功實施,最終實際融資金額為96億元。

  有了這部分資金支持,國元證券實力大增,2008年度末,國元證券的凈資本僅為33億元,在所有券商中排到了21位,但是到了2009年底,國元證券的凈資本增加到了127.8億元,排名躍升到第六位。

  在現有上市券商中,大部分為取道借殼方式上市,幾乎所有借殼券商上市成功后均馬上表露出再融資需求。

  西南證券2009年2月成功借殼上市,2009年10月即公布了定向增發融資不超過60億的方案。并在2010年實施,最終實際募資59億元。這對西南證券意義重大,在上市券商中,西南證券實力較弱,證券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末,西南證券的凈資本只有35.3億元,在所有券商中排到了25位。

  廣發證券2010年2月12日成功借殼上市,但是在上市不到半年的8月3日,廣發證券就拋出了不超出180億元的定向增發預案。如果這一方案實施,則創出2008年以來券商再融資的一個新高點。

  至今,已經公布了增發和配股預案的上市券商中,除了廣發證券和長江證券外,還有東北證券。

  東北證券在2008年初曾經提出150億的定向增發計劃,但是其后行情改變,再融資規模被迫削減到100億,仍無法實施,其后再改為采取配股方式募資40億,為再融資一事,東北證券已經不懈努力了三年,仍不放棄,可見券商對于資金的渴求。

  凈資本成決勝法寶

  在2004年券商綜合治理的基礎上,2006年7月20日,證監會發布了《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從而確立了券商以凈資本為核心的監管體系,并在2008年做了相應的調整,再加上2007年7月開始實施的《證券公司分類監管工作指引(試行)》等,券商的業務資格、業務規模、網點數量實際上都跟券商的凈資本直接相關。

  上市較早的中信證券借助2007年的牛市,在牛市接近瘋狂的時候增發,以74.91元/股的增發價格刷新了當時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最高發行價,而接近250億元的融資額也刷新當時公開增發融資額的新紀錄。

  而更重要的是,中信證券借此一舉躍升為行業老大,各項新業務均能第一時間獲得資格,截至2009年底,其凈資本仍以349億元位居第一。

  在借殼都市股份前,在上海灘的券商里,綜合實力要落后于老牌券商國泰君安和申銀萬國的海通證券,同樣抓住2007年的牛市時機,在上證指數位于最高位附近的時機定向增發,募資超越中信證券,高達259億元,海通證券不但由此進入券商第一軍團行列,而且到了2009年底,凈資本僅僅是略低于中信證券,以344億元的規模排名第二。

  前車可鑒,2009年凈資本排名位居前十的券商中,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光大證券、招商證券和國元證券五家均是通過資本市場實現了飛躍。

  先行者的示范效應激勵著后人。“排名靠前、經營狀況較好的證券公司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不僅增強了自身的資本實力,而且還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自身的市場地位”。長江證券在募集資金的可行性分析報告中稱。

  而券商的再融資可行性報告中,對于募集資金的必要性分析,口徑都相當類似,基本都是為了擴充資本金,擴展業務范圍。

  有資本市場做后盾,上市券商和非上市券商之間已經有著明顯的差距,這在經紀業務上就有所體現。據金元證券分析師曾強統計,2010年券商營業部數量整體增加了20%,而15家上市券商營業部數量增加了24%;現有上市券商營業部數量占比為30%,但是2010年上市券商的市場份額占到了35%,在競爭激烈的經濟業務中,市場份額在2009年的基礎上還增長了一個百分點。
[page]

  業績分道:券商業績慘淡銀行業績風光

  如果說上市公司的年報是一道菜,那么業績快報就是那張菜單,也是菜上桌的第一眼賣相,只等動筷那一刻細細地品嘗。

  時至2011年的1月26日,兩市的2000多道菜,上桌的已有97道。雖然酸甜苦辣尚難辨,但其賣相如何卻也一眼看盡。

  此次的97家上市公司,除了鑫富藥業因主導產品D-泛酸鈣銷售價格不濟,加之近幾年投資的新項目尚未產生效益而虧本之外,其他96家公司均實現了盈利。更有77家公司實現了凈利潤的增長,占比近八成。

  其中金融業出現了比較大的分化。8家上市券商發布業績快報,也僅有3家實現同比增長;而一直叫好不叫座的銀行業卻依舊表現良好,光大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不但都實現了凈利潤的增長,而且增長率基本都在40%以上。

  金融業而今的狀況可謂是“同遮唔同柄”。

  券商業績普降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近期公布的最新數據,目前106家證券公司2010年全部盈利,共實現營業收入1911.02億元,累計實現凈利潤775.57億元。而從目前已公布業績快報的8家上市券商來看,共實現盈利580.84億元,累計實現凈利潤226.94億元,兩項指標均超過全部券商的1/4。

  不過,光鮮的數據遮掩不了今年上市券商業績普降的事實。雖然這8家券商均實現了盈利,但wind顯示,僅有廣發證券、中信證券和宏源證券3家實現同比增長。

  從表面看,廣發證券是已發布業績快報的97家上市公司中凈利潤增長率最高的公司,2010年凈利潤增長了522.78倍!

  事實上,廣發證券的“超常發揮”是“假象”。因為廣發證券在去年年初借殼延邊路上市,2009年-771.78萬元的凈利潤是并非廣發證券2009年的凈利潤。

  實際上廣發證券2009年的凈利潤為46.9億元,而去年廣發證券在報告期內公司共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0.27億元,較2009年下滑14.13%。

  廣發證券的業績下滑,除了2010年A股證券市場大幅震蕩,經紀業務競爭加劇,傭金費率下滑和市場環境不利之外,更重要的是為解決同業競爭,廣發證券在去年以24.9億元轉讓了廣發華福60.35%的股權。相應的工商手續變更已于2010年12月28日完成,所以至此不再將廣發華福納入合并報表范圍。但廣發華福的轉讓并非有害無益,去年轉讓廣發華福,廣發證券獲得的投資收益接近22億元。

  所以8家上市券商實際實現增長的只有中信證券和宏源證券。

  中信證券去年凈利潤增幅顯著。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72.3億元、同比增長24.6%;凈利潤109.4億元、同比增長21.8%。不過,其業績同比顯著增長也是得益于年內完成中信建投證券的股權轉讓。

  而宏源證券的逆勢增長承銷業務應該貢獻不少,wind資訊統計顯示,宏源證券去年實現承銷收入3.5億元。2010年公司實現凈利潤為13.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4.1%。

  此外海通證券、山西證券、西南證券、長江證券、太平洋業績全面下降。下降幅度最少的是長江證券,下降了7.3%,下降幅度最大的太平洋凈利同比下降49.73%。

  太平洋表示,2009年A股市場為持續上漲行情,而2010年行情起伏波動大,投資收益(含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較2009年大幅下降;另外受整體市場交易量和傭金率雙雙下降的影響,太平洋的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較上年有所下降。

  而從已發布業績快報的上市券商看,傭金費率的下降基本都是其業績下降的罪魁禍首之一,從已經公布年報的券商收入來看,2010年市場平均傭金率為0.924‰,比2009年市場平均傭金率1.232‰下降了25%。同時可以看出,傭金率最低的幾家券商市場份額迅速上升。

  民族證券指出,“2010年的傭金戰,大券商的成本高的劣勢使其在傭金戰中處于被動的不利局面,市場份額不斷被中型券商蠶食。”

  上市券商中,中型券商市場份額上升,包括西南證券、興業證券、長江證券等,大型券商包括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市場份額基本保持不變,東北證券、太平洋等小券商及招商證券、光大證券等大型的券商市場份額下降。上市券商中,市場份額上升最快的是西南證券,市場占有率由長時間以來的0.61%升至0.7%,躋身券商份額排名的前40位。

  銀行叫好不叫座

  相比券商的慘淡經營,銀行業的業績快報可謂風光無限好。

  與2009年相比,已發布業績快報的光大銀行、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凈利潤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上漲幅度最小的興業銀行增幅為39.5%,而幅度最大的光大銀行凈利潤增長超過六成,達到65.87%,浦發銀行也有44.33%的漲幅。

  值得一提的是興業銀行還以其每股3.28元的每股收益(攤?。┪痪?7家發布業績快報的公司之首,浦發銀行也以每股1.6元收益(攤?。┪涣械谖?。

  另外,1月24日,銀監會也公布了2010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數據,截至2010年12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293億元,不良率為1.14%,實現雙降。

  而撥備覆蓋率也進一步提高。2010年12月末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進一步提高至218.3%,較三季度末提高了15.3個百分點,較年初提高近63個百分點。四季度商業銀行新增撥備533億元,全年新增撥備1660億元,比上年增加476億元。

  一切看來似乎很好。上市銀行業績在2010年穩定增長,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對于這樣的成績,券商的研究報告幾乎集體出現了“推薦”、“買入”、“看好”、“增持”等等,僅有少數一兩家表示“同步于大市”。

  光大證券沈維表示,未來12個月看好業績受益于加息、全年業績增長確定性高、估值處于歷史底部的銀行板塊,短期內,準備金率調整及對其他調控工具的擔憂或將對銀行估值回補進程帶來擾動,但銀行板塊仍有較好的相對收益機會。

  與漂亮的業績快報相比,銀行股股價卻“不溫不火”。興業銀行在1月18日發布業績快報,3.2元的每股收益帶動的只是當日1.8%的上漲幅度,同天發布快報的光大銀行更是只有慘淡的0.26%的漲幅。在1月5日發布快報的浦發銀行,1.6元的每股收益也只是0.79%的微幅上漲。

  在經歷上周一和周四兩次指數大跌后,多數銀行股擱淺在底部,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均創出2010年以來的股價新低。

  銀行股無論從哪方面看都已經跌無可跌了,且上調準備金率也在春節前靴子落地,但是銀行股似乎也是總缺少一個上漲的借口,而業績亮麗成了那個說不出口的理由。

  英大證券的李海燕表示,“銀行盈利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生息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凈息差回升和手續費收入大幅增長。盡管銀行業績增長穩定,但由于2010年度銀行集體巨額融資沖動,造成市場對銀行股普遍信心不足,直接導致銀行板塊估值始終低迷。”

  而房地產貸款風險也是銀行股低迷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不過所幸的是,在調控力度不斷加大,但房價表現出漲幅趨緩但并未出現深幅下跌,同時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鏈狀況也沒有出現緊繃的跡象。所以目前銀行信貸資產中風險程度相對較高的板塊沒有發生嚴重風險。

  李海燕強調,“如果遏制銀行股上漲的負面因素逐步弱化,年底隨著經濟走勢和政策預期好于預期,以及房地產調控、政府融資平臺等負面因素的釋放,銀行股業績的穩定增長和低估值優勢將更加顯現,低估值的銀行股有機會破繭而出。”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