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城的目的就在于,能夠深入激發創新資源活力,優化整合資源,加快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The purpose of founding Science City is to further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to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to promote the gre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ults to be industrialized。
文 本刊記者 馬微
從地圖上看,兩條南北走向的中關村大街和學院路,再加上東西走向的知春路,三條路恰好組成了一個字母“H”,而這塊區域也正是“High-tech”(高科技)的代表。
2010年9月2日,這里叫響了一個新的名字:中關村科學城。
今年1月19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王飛在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透露,根據“十二五”規劃,中關村科學城“H”形空間格局將成為中關村示范區最核心區域。
這片75平方公里的土地,新中國成立之前,只是墳塋、農田和荒野。1953年,隨著中科院研究所的進駐,“中關村”開始聞名于世。近些年來,中關村烙印上“全球創新中心”、“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張又一張新名片,但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卻是始終困擾著它的難題。
用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的話說“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將加速中科院科研開發環境的改善,使科技人員擁有更好的工作空間,以創造更多的科技成果?!?/p>
為科技成果轉化難建言
基于多年對大學科研成果轉化難問題的觀察,北京科技大學副校長孫冬柏向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市”深度合作的發展模式,以此激發高??蒲谐晒D化的潛在能量。
孫冬柏的建議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把他的建議推廣到了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科研院所。
“我根本沒想到自己的建議這么受重視,最終竟成就了科學城!”孫冬柏說。事實上,早在2001年,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政府就決定加快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在高校、企業、政府通力合作的基礎上,拋開土地歸屬和局部利益的糾葛,從社區環境和功能完善的角度整體設計、合力推進。
孫冬柏坦言自己建議的初衷:“高校發展最大的難題是知識成果難以轉化。近年來,國家對科研的投入力度很大,僅北京科技大學的科研經費每年就以億元級增長。每年,北京科技大學都會產生很多科研成果,但相當一部分是以論文、專利、申請各種獎勵為目標。在高校中,評價教師的職稱體系也并不以成果轉化的產值、對GDP的貢獻率等作為參照標準,所以這就造成了科技成果束之高閣?!?/p>
2009年,經過一年的實地調查、反復論證后,孫冬柏提出了成立一個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想法 ——“校市捆綁”,通過學校資源整合,為北京市經濟發展服務。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一方面將大學生的培養需要和產業形成互動;另一方面,將實驗室的成果變成行業可以應用的技術。大學應該肩負一定責任,在實驗室中的科研技術應該提升集成度、成熟度、創新度,使之成果轉化,造福社會。如果這個平臺建好了,既可以為學校培育人才,也能夠為社會帶來價值?!?/p>
孫冬柏的想法,得到了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的積極反饋。幾個月的時間,中關村科學城從一個概念變成了現實。
嫁接院企橋梁
力促項目產業化
從去年9月,中關村科學城第一批項目簽約,至今已有23家簽約單位,9家產業技術研究院、1家企業中央研究院和16家產業創新園開始建設。
本月,北京科技大學的祥云大廈將完成內部裝修;2月,北郵感知大廈改造工程將完工;3月,網融大廈將建設完工。與此同時,物聯大廈正在進行前期規劃,天工大廈、鼎元大廈、旭日大廈的規劃已上報市規劃委待批復……
不久的將來,學院路、知春路兩旁會有很多新的科技大樓崛起。而這些新大樓也將更好地盤活存量,整合科技資源。
當一座又一座新大廈拔地而起,中關村舊貌換新顏之際,人們的腦海中不禁閃現出一個問號:中關村科學城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所在呢?
建設科技新地標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吸引企業入駐,和科研院所合作,最終將項目產業化。
據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最新的進展情況,這些院所已經篩選出56項產業化條件比較成熟和產業化前景較好的項目。目前19個產業化項目已經落地實施,其中不乏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術,如彩虹集團的LED項目、北理工的污水處理及資源再生回收技術產業化項目、北交大的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項目等。23個成果產業化項目正在推進中,涉及到航天、環保、云計算等新興產業,還有14個項目正在研發中,包括鈦技術、商用電動車技術、家庭智能終端技術等,都具有良好的在京落地產業化前景。
項目簽約的背后
2010年9月2日,在北京科技大學禮堂,中關村科學城首批啟動建設項目簽約揭牌大會上,北京市委副書記王安順代表市政府發言。
“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要服務于國家戰略,努力開展教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先試,不斷引領技術創新和產業組織創新,充分發揮創新源頭作用,努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研發和轉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首都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有力支撐?!?/p>
在北京市委十屆八次全會上,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在“十二五”期間力求六個方面大有作為中,特別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放到了第一位?!氨本┮浞职l揮首都科技智力優勢,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服務?!逼渲?,劉淇首先對中關村的發展提出了要求,“要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要加快節奏、加快步伐,力爭使中關村的建設年年都有新變化,5年內有一個跨越式發展?!?/p>
這一切,都只圍繞著“自主創新”。
科學城將是一個激活自主創新的“試驗場”,也將是一種戰略布局。通過一個個重大項目落地,帶動科學城區域內大學、機構、科研院所的科研創新潛能??上攵?,當科學城內上百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60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523名兩院院士的科技資源與這些重大項目碰撞在一起的時候,將會產生多么大的“合力”。而這些也將為中關村未來“年年有變化”保駕護航。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李石柱表示,科學城的目的就在于,能夠深入激發創新資源活力,優化整合資源,加快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將中關村科學城打造成集高校、院所、高科技企業、高端人才、社會組織及政府“六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格局。
“未來,科學城還將推出第三批、第四批建設項目。相信隨著科學城的建設,未來會有更多的可以轉化的項目在北京落地轉化,會有更多的企業和大學、院所聯合共建研發中心,這種方式可以比較有效地實現科技資源與外圍資金土地有機連接?!崩钍f。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