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議:拷問資本良心不如改良制度

2011-02-16 10:37:00      挖貝網

  拷問資本的良心不如改良制度

  文/何玉梅

  資本市場是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短短的二十年間,中國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已達幾十萬億之巨,成為全球經濟體中不可忽視的商業力量。然而,上市公司及其身后的企業家并沒有獲得與此輝煌數字相匹配的社會贊譽。除了那些與“原罪”糾結不清的指責以外,整個商業群體還深受“無商不奸”的傳統文化心理與“資本逐利”的商業邏輯的雙重夾擊。在國人眼里,中國企業家的集體人格還很難與尊敬、健康、責任這些詞聯系在一起。

  在所有的市場經濟中,資本都是追逐利潤的。那么,為何成功的企業家在西方發達國家能夠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而在中國卻普遍不受待見?同樣是在資本市場上翻云覆雨、賺取套利空間,為什么有些人可以獲得投資大師的美譽而有些人則得不到尊重?很多人用吾土吾民的“仇富”心理解釋這種現象,也有人指責中國的企業家普遍缺乏社會責任和道德操守,企業的成功背后有太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這些帶有很強的文化宿命論色彩的社會輿論,只是把板子打在了民眾或企業家身上,但不能從根本上解釋資本的良心為何因地而異。

  俗話說,一個好的制度能把壞人變好,而一個壞的制度能把好人變壞。判斷制度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這個制度是否提供了大量滋生“潛規則”的空間和漏洞。這個準則放在資本市場上,看得就更為清楚。當市場上大多數人默認并遵從潛規則行事,而又缺乏相應的機制來修正原有的制度,這個市場就會逐漸失去誠實守信的動力,商業文明則無從建立,企業家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政府的職責就是建立和完善這樣一種制度:確保良善的行為得到鼓勵和回報,懲戒那些依靠權力、投機和欺騙謀取利益的行為,最大程度地減少“潛規則”的機會。對比我國資本市場的制度環境和成熟市場國家的監管體系,可以發現我們的制度給“潛規則”提供了非常寬松的環境,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把資本市場當成了提款機。一句話,是制度讓資本變得有良心或變得更沒有良心。與其對企業家求全責備,把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責任強加給企業,或者盲目擴大企業家的道德責任和社會責任,還不如切實變革和重塑制度環境,培育屬于中國的新商業文明。

  應該說,中國離真正的商業文明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原因很簡單,中國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一家偉大的公司,也沒有出現一個全球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如今大多數富可敵國的公司都來自壟斷性行業,屈指可數的民營企業能夠經受得住市場的長期考驗:要么是曇花一現,要么就是透明度、可持續增長很差。企業競爭的最高境界是核心價值觀的競爭。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沒有良好的制度環境,商業倫理只能淪為權力和金錢的附屬品,企業家的境界也只能停留在“商人”的層面,無法承擔起重要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