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券商首例并購重組案正在緊張談判之中,面對西南證券打造千億市值大手筆中的關鍵一步,諸多市場人士揣測,曾經經歷過大規模洗牌的券商行業是否將再次迎來并購潮?
對此,業界人士分析認為,證券行業做大做強必須走資源全面整合的“大投行”路線。目前我國多數券商依然只靠經紀業務支撐,但這一模式隨著傭金的持續下滑已經難以為繼,可以預見,行業內乃至整個金融體系內的并購重組在未來五年內將大潮涌動。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擁有政府大力支持的西南證券此番并購頗為特殊,其他券商或難以復制,短期內證券公司的并購重組仍將面臨諸多阻力。
地方政府鼎力
西南范本非典型
西南證券的一紙公告一石激起千層浪,3月4日,公司公告稱,已與國都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西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國都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重大重組意向書》。在媒體上消失多時的券業并購案再次引起市場關注。
西南證券與國都證券的牽手,盡管仍需一個月時間來敲定合作的諸多細節,但外界普遍分析,此次并購重組將有吸收合并、定向增發和控股收購三種待選方案。有消息人士透露,在上述三種方案中,吸收合并為首選策略,但這將挑戰西南證券的資金實力。
對于西南證券的此番行動,有接近西南證券的人士評價認為,西南之舉在業界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僅僅只能當作個案來解讀。
首先,西南證券背后的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或許是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它不僅是重慶唯一的證券公司,同時也是少數幾家由地方國資委控制的上市券商。有“金融市長”黃奇帆坐鎮,近幾年重慶積極建設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重慶市提出的證券市場發展“5個要點”中明確指出,要培育國內一流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將西南證券提升到全國前十位。重慶市政府去年也對公司提出要求,希望三年時間內使市值達到1000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按照證券業協會的排名,西南證券的業界排名在四十開外,整體實力與國內頗多一線券商相比依然較弱,但在其他券商尚未著手并購之際,西南證券搶跑同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重慶市的大力支持,西南證券方有底氣展開同業重組。
其次,此番并購的標的國都證券比較適當。國都證券地處一線城市,不如地方券商般受本地金融監管部門庇佑,加之股東分散,人保集團、北京國際信托等大股東對公司支持力度有限,這使得合作的談判變得較為容易。
保衛牌照資源
購并沖動頻頻碰壁
對于券商行業而言,不少公司一直都有在業界并購重組的沖動。早在2006年,經過一輪增資擴股潮后,借勢行業大刀闊斧的綜合治理,券商行業的并購重組活動出現愈演愈烈之勢,其中創新類券商占據主導地位:廣發證券收購第一證券,中信證券重組華夏證券,國信證券吞并大鵬證券———在倚重營業部數量、靠經紀業務吃飯的證券行業中,所有的實力券商都鐘情于通過兼并收購來不斷擴張自己的“版圖”,而這種低成本擴張也確實幫助這些券商在爭搶客戶資源和業務網絡的大戰中迅速壯大、占盡先機。
對此,長江證券分析師劉俊認為:“增資擴股背后很可能就是券商不甘寂寞,有自己的計劃。”近兩年券商行業再次出現增資擴股潮:2009年以來,國元證券、東北證券、西南證券、長江證券等提出再融資方案,華創證券、銀泰證券、中信證券、新時代證券、大通證券和眾成證券等向證監會遞交了增資擴股申請,融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補充凈資本金規模;此外,包括西南證券在內的部分券商還明確表達了收購其他券商資產的欲望。
但僅有手握重金的券商沖動遠遠不夠,行業內此前多次并購重組的計劃雖歷經周折,卻難以達成共識,一個廣為人知的范本即是國元證券。
2009年,國元證券大手筆增發,旨在加速發展,并明確表示擇機收購證券類相關資產。有不愿具名的分析師指出,同業收購一直被外界理解為國元證券的既定計劃,隨著增發推進,機構普遍傳聞國元證券的收購對象是華安證券。這一說法更是成為當時業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國元證券與華安證券雙頭壟斷安徽市場,在持續對外并購擴張后,2009年國元證券全國布局已經初見成效,增發成功有利于助推國元證券的全國化戰略。并且,國元證券是國元金融控股集團布局架構中的旗艦公司,大股東支持力度大。上述分析師說:“收購完成后,國元有望進入全國前十強,所以,當時大家一度以為收購勢在必行”。 但隨后,華安方面公開聲明表示,上級領導機關、主管部門等并沒有整合兩家公司的動議,也沒有其他股東單位轉讓所持華安證券股權的情況。國元、華安牽手的故事在熱鬧過后歸于平靜。
談及同業收購之難,有東南沿海省份的中型券商人士表示:“地方政府的主導是引導收購的重要力量,不論對于一個省還是一個市來說,券商牌照彌足珍貴,轄區有一家管得住的券商就是金融資源,不論是從盤活資金、財稅收入、本地企業融資還是政府業績考慮,撒手讓外人收購都難以接受。就算是本地內部吞并,也會很難過大股東一關。”
他還透露,其公司早些年曾意欲收購本省一家業績頗差的小型券商,為此,該公司總裁親自帶隊前往做政府公關,無奈“媳婦同意、婆婆不從”,當地國資部門和金融辦堅決反對,收購計劃只好作罷,最后還是當地市政府出面,向本市企業呼吁合作,這家券商才渡過難關。
[page]
生存危機重重
行業整合大勢所趨
“我國已經保持了106家券商的數量好幾年,市場是否需要這么多家券商?不好說,行業整合是大勢所趨,市場主導的并購重組現在或許不會開始,但未來5-10年內肯定會成為現實。”對于業界的微妙變化,某大型券商副總裁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傭金戰的惡化,券商同質化競爭加劇,原本死守通道服務“靠天吃飯”的盈利模式正在走進死胡同。
經紀業務作為券商最為傳統的業務,一直是券商收益的中流砥柱和保本底線,在國內券商其他業務未興之前更是支撐券商創新業務前期投入的堅實后盾。統計2007年至2009年的數據不難發現,絕大多數券商營業收入構成中,來自經紀業務的比重占到70%-90%,但近兩年來傭金的大幅下滑正在吞噬券商盈利,僅2010年一年,行業平均傭金率跳水幅度在20%左右,在部分競爭激烈的沿海城市,傭金戰如火如荼的2010年7、8月間,不少券商被動卷入惡性廝殺,甚至開出了低至萬分之三甚至零成本的傭金招攬客戶。2010年6月,有券商人士向中國證券報爆料,北京轄區1-4月,在滬、深兩市日均成交量高達2127.83億元的情況下,全市210余家營業部中超過20家遭遇虧損,6月份,全國范圍內約有三分之一的營業部已面臨當月虧損的困局。
盡管隨著證券業協會監管的加強,近期傭金戰局勢有所緩和,但對于中小券商而言,2010年的險惡局面預示著繼續死守經紀業務將難以為繼。不過,在券商收入的“經紀、投行、自營”三駕馬車中,投行業務優勢常年為中金、中信、平安等強勢券商把持,自營業務收益又難以保持穩定,中小券商靠自身力量突圍困難重重。
劉俊也認為,券商諸多新業務的審批均與凈資本掛鉤,盡管未來融資融券等新業務會轉為常規業務向全行業放開,但在未來不同券商之間的經營差異將會越來越明顯,中小規模的券商與其忍受較差的業績,不如被并掉。但行業內的并購重組難以一蹴而就,隨著營業部開設網點的限制逐步放開,有意擴張的券商與其同業并購,不如自己開設網點,成本更為低廉,但這反過來也會推動并購成本下降,加速并購。
“現在是春秋戰國,亂世自尋出路。”對于并購來臨的時間點,上海某大型券商董事長表示,今年對于全行業而言是轉型的關鍵年份,實力較弱的券商找到出路則活,找不到新的盈利點則將面臨公司虧損的困局。他說:“為什么現在行業內還能打傭金戰?因為現在就靠傭金大家還能活,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待市場競爭進一步激烈,若是遇上行情較弱,未來兩三年內就不僅僅是營業部虧損,而是券商全行業虧損,所謂并購重組潮才會到來。”
而金融行業的特性也在無形推動券商行業內的整合。前述副總裁表示,參照成熟市場經驗不難看出,金融機構的競爭到最后是資金和人才的集合競爭,中國的金融行業在未來將走向“大投行”模式。
2010年,國務院特批的國開行旗下國開證券正式開張,正是我國銀證混業的第一次嘗試。國開證券董事長高堅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選擇此時設立證券公司,意味著國開行在促進銀行、證券之間實現業務互補,為未來銀行和投行業務融合的大趨勢做準備。
業界人士預測,未來五到十年內,待試點成熟,不難想象,屆時將出現的并購重組將不僅僅是證券行業內的博弈,而是銀行聯手券商、券商聯手基金公司的金融行業大合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