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生相伴。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張家港市就創造了環境保護“三個一”的經驗,其中一條就是“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2004年,他們進一步提出了“綠色行政”的理念,要求各級政府和各級領導干部把生態和環保的理念貫穿于決策、管理和執行等各個環節。張家港市“綠色行政”突出表現為四個機制的形成:
一是科學規劃機制。2001年,他們在全國第一個編制完成《生態市建設規劃》并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2003年,張家港市第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將創建生態市作為“一號議案”形成專門決議,作為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標之一。根據《生態市建設規劃》,他們又編制了《生態市創建實施方案》和《2003-2005年生態建設八項重點工程》,把生態創建工作細化分解成104項實事工程全面推進。同時配套編制了環保、循環經濟、綠化、水利等31個子規劃。鎮和村也分別編制了環境優美鎮、生態村建設規劃,形成了市鎮村三級生態規劃體系。生態建設工程也堅持規劃先行,暨陽湖生態園建設規劃、雙山生態島建設規劃、一干河生態景觀帶建設規劃等,均采用國際招標形式,由國際知名咨詢公司編制建設方案。
二是組織領導機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生態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并組建了創建指揮部以及6個專業工作組,各鎮、各開發區也建立了相應的創建工作機構,形成了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他們聘請了國家環??偩纸痂b明院士、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陳吉寧教授等專家學者擔任市生態建設的顧問,并邀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所所長高吉喜研究員等專家教授給市里三級干部講課。重大問題,做到不作深入調研不決策,不作科學論證不決策,不聽專家意見不決策,確保了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
三是多元投入機制。實行“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市政府制定了《生態市建設獎勵(補助)辦法》。如對各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居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市財政按建設資金的30%給予配套;對市區“禁煤區”內燃煤鍋爐改用清潔能源的每蒸噸補助2萬元。同時,積極吸引社會資金,通過BOO、BOT等模式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考核激勵機制。確立了“綠色GDP”的理念,對各鎮、各開發區實行經濟指標和環境指標“雙重考核”,“既考核GDP,又考核COD”。在年度“三個文明”千分考核中,生態、環境方面的考核分值達到150分,強化了領導干部守土有責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有效調動了基層各級的積極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