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的卓越工程師

2011-03-22 09:48:15      吳麗

  沃爾沃行動了

  盡管表態不強求產銷規模,需要證明并購成功的李書福還是希望今年中國就成為沃爾沃全球第一大市場

  □ 記者 吳麗

  自去年8月吉利與福特完成了對沃爾沃汽車公司的交割后,沃爾沃汽車在中國如何發展就一直是業內討論的話題。2月25日,沃爾沃在北京宣布了未來5年的中國發展戰略,其中包括:在中國建立成都和大慶兩個生產基地和上??偛炕?;2011年在華銷量超越美國,中國成為沃爾沃全球第一大市場;2015年在華規劃產能30萬輛,銷量20萬輛;2020年內,在華銷量突破80萬輛。

  沃爾沃汽車公司董事長李書福強調,宣布未來5年的發展戰略,標志著沃爾沃已經進入了戰略執行和全面發展的新階段,“現在該是我們行動的時候了”。

  在李書福的規劃中,上海、成都、大慶三大基地各有側重。上海是沃爾沃汽車集團中國區的行政中樞,位于上海的沃爾沃汽車中國技術中心的工作重點是高檔轎車、電動車和新能源汽車的設計、研究和開發;在成都的沃爾沃汽車西部基地將以覆蓋西部市場為主,新工廠將在2013年投產;在大慶的北部基地主要覆蓋北方市場,目前大慶基地還需要等待政府的審批。

  自去年3月吉利成功收購沃爾沃后,關于沃爾沃中國研發和制造中心的選址之爭從未間斷?,F在對于已經確定的地點選擇,疑問又接踵而至,尤其是最不被看好的大慶,較高的海拔高度和漫長的冬季,勢必會增加汽車制造的成本。

  李書福坦承,并購沃爾沃后的第一個工廠最好是選址在上海,但要取得國家的支持,“必須要響應國家的戰略安排,進行符合中國生產力布局的安排”?!敖裉斓陌l布是一種商業行為,商業行為一定有商業色彩,但是這種商業色彩必須符合商業邏輯。這個商業邏輯必須建立在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基礎之上,必須要建立在企業發展戰略基礎之上?!彼忉屨f。這段話可被理解為沃爾沃的西部基地和北部基地分別響應的是“西部大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這兩大國策。

  此外,沃爾沃中國還計劃5年內4S店從目前的106家增至220家,在中國和全球招聘數百名工程師,與位于瑞典哥德堡的全球研發總部同步在線工作,開發和設計面向全球的車型,并根據中國消費者的喜好為中國市場設計產品。

  沃爾沃汽車全球總裁兼CEO斯蒂芬·雅各布(Stefan Jacoby)表示,沃爾沃本地化設廠,一開始就考慮到零部件、供應商的問題,所以目標非常明確,不僅僅要在中國本地生產沃爾沃汽車,而且要達到很高的零部件本地供應程度,目前基本上能夠實現80%—85%的零部件由國內供應。

  無論是中方高層還是海外高層,在會上都反復強調了沃爾沃“安全、低調、高品位”的品牌定位,并表示沃爾沃不會強求產銷規模?!拔覀冊谥袊ㄔO的生產基地,將執行沃爾沃全球最高水平的生產和質量控制體系?!蔽譅栁制嚾蚋呒壐笨偛眉嬷袊鴧^董事長沈暉說。

  李書福也再次強調了“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的這一方針,并表示“接下來的任務是放‘虎’歸山,盡快恢復沃爾沃汽車的往日雄風”。在發布會全過程中,無論是坐在臺下還是站在臺上,李書福與雅各布都多次相視而笑并頻繁握手。李書福脫去西裝外套時,雅各布還不時幫忙。

  為了執行中國戰略,沃爾沃組建了一支中西合璧的團隊,所有的副職都設立了一中一西。沈暉稱,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把吉利對中國市場的理解與沃爾沃80多年優秀的商業文明結合在一起。

  被吉利并購之后,2010年沃爾沃扭轉了過去兩年的下滑趨勢,全年汽車銷售達到37.4萬輛,比2009年增長11.2%,實現全年盈利。第三方進行的員工滿意度調查達到84%,是歷年來最高。不過,“蛇吞象”所面臨的考驗并沒結束。沃爾沃要在2015年獲得20%的中國豪華車市場份額的目標可謂野心勃勃。而2010年中國車市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德系三大汽車品牌占據了國內豪華車市場份額的78%,沃爾沃卻只占約4.4%。

  沈暉認為,從整體看,豪車市場保持一個較高幅度的增長是肯定的。沃爾沃的目標是先與競爭對手拉近距離,再爭取趕超?!拔覀儧]有退路?!彼f,“因為‘本土’,所以不會離開。未來100年,沃爾沃的重點肯定在中國?!?/p>

  GE醫療“春風”化基層

  坐穩了高端醫療市場老大位子的GE醫療正彎下身來搶占中國基層醫療的大蛋糕

  □ 記者 伊西科

  這不是GE醫療第一次對中國基層醫療市場表露野心,卻是這家公司首次明確提出針對性戰略。2月22日,在全國政協禮堂,去年10月剛剛上任的GE醫療第一位本土大中華區總裁段小纓和三位來自中國基層醫療的代表聯合啟動了旨在開拓基層醫療的“春風計劃”。

  段小纓表示:“雖然現在基層醫療在我們業務中占比還很小,但我們希望用3—5年時間,在中國市場上把GE醫療現有業務中高端和基層8∶2的比例調整至5∶5?!?/p>

  據介紹,“春風計劃”將從四大方面著手,即推出符合基層醫療市場需求的高性價比產品、健全基層醫療機構覆蓋網絡、推廣醫療信息技術解決方案、強化基層服務和培訓,以建立所謂“全方位基層醫療支持體系”。GE醫療在現場發布了針對基層醫療的全新高性價比醫療產品——星光系列X光機。接下來,該公司還將以基層醫療需求為先,量身開發近20款高性價比產品,涵蓋CT、X光機、超聲儀、心電儀、監護儀、呼吸機等多個系列。

  “現在好多設備說明書上面都是英文,我們希望能夠都翻譯成中文,便于我們基層人員讀了說明就可以應用?!眮碜躁兾魑寄鲜械呐R渭區衛生局長屈忠敏首先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對此,段小纓笑著回應道:“我們本次發布的星光系列X光機就是智能化全中文操作界面,并且100%由GE中國團隊為中國市場設計,在中國組裝?!?/p>

  具體來說,歷時三年的GE醫療“春風計劃”將分為三個階段。2011年是第一階段,除了推出新的基層醫療產品外,GE醫療還將在年內建立5個醫療信息化試點、7個“鄉鎮衛生示范院”項目,開展300多場培訓。年內,GE成都全球創新中心也將成立,其業務重點是支持GE醫療集團配合國家醫改政策,為中國基層醫療市場量身定做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促進GE新產品和新技術在中國本土的開發和應用,并將成立長期的醫生培訓中心?!按猴L計劃”第二和第三階段將依據第一階段的實施成果進行調整,以適應基層醫療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格局是外資公司穩占高端,本土廠家在中低端市場遍地開花。雖然GE醫療、西門子和飛利浦三家穩握80%的高層醫療市場份額,國內三甲醫院相關設備也幾乎全是外資的天下,但這些大佬轉戰鄉村和社區等中低端基層醫療市場,成功幾率又有多大?“我們有可依賴的全球資源、優秀的本土團隊,并且GE一直以來把中國視為‘第二故鄉’?!倍涡±t認為,這是GE醫療基層戰略的三大優勢。

  2009年5月,GE在“綠色創想”之后推出了“健康創想”戰略,計劃5年內在全球投資60億美元。2010年11月初,GE董事長兼CEO杰夫·伊梅爾特訪華時又宣布,三年內將投入超過20億美元,其中5億美元用于在中國加強研發活動和建立多個創新中心,更好服務于西南、西北、東北和中部市場,另外超過15億美元的資金將用于建立新的合資企業。今年初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期間,中美達成了新的衛生公私合作伙伴關系(PPPH),旨在幫助促進中國醫藥技術的進步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GE是該項目10個創始美國企業成員之一。

  除了GE醫療之外,飛利浦、西門子等早就推出了相應的基層醫療戰略和產品,并與本土醫療公司合作開拓市場,從柯達醫療演變而來的銳珂醫療更是自幾年前就躬耕中國基層醫療市場,龐大的農村醫療市場為其貢獻了約60%—70%的業務量。與此同時,本土醫療公司的佼佼者如萬東醫療等也在力保大本營,并發力進軍中高端市場。對這些內外資醫療公司來說,誰都不想錯過新醫改帶來的8500億元巨大商機。

  在讓企業“走進來”的同時,中國的未來工程師也需要“走出去”

  □ 記者 張婭

  兔年春節剛過,“民工荒”再度襲擊中國制造業。除了珠三角和長三角,連四川、重慶、安徽等傳統勞務輸出大省也被卷入。而在中國制造業人才金字塔的上端,工程師的缺失情況其實更為嚴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在參加排名的55個國家中,中國合格工程師的數量和總體質量僅位列第48位。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也承認,中國的人力資本構成指數值僅是美國的1/12,日本的1/10,這說明中國人力資源總量雖大,但擁有技能人才、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比例很低,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

  由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的先后公布,2011年被看作“教改元年”,推進中國的工程教育改革自然也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國教育部在此領域的最新舉動,是2月16日與西門子(中國)正式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西門子承諾把其在工業界最新的技術帶到教育領域,將自己獨具特色的工程師培養機制、員工培訓體系、認證體系和企業文化帶進中國校園。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吳愛華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表示,產學合作的核心是把來自企業的場景知識和來自學校的學科知識集合到學生的課程中,合作將圍繞四方面展開:首先是把企業最新技術引入到學校,在邀請企業技術人員講課和開設講座的同時,進行學校的課程改造;其次是通過企業對教師的培訓,把新技術傳播到校園;第三是讓學生參與企業實踐;第三是通過企業組織各種競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由此,學生既學到了最新的產業知識,又通過競賽增強了能力,并且在實踐中了解到企業文化,到畢業的時候就已經對企業有所了解,很容易適應工作崗位?!眳菒廴A說,“我們將大力推動與企業的合作,特別是在工程教育領域?!?/p>

  這意味著,在讓企業“走進來”的同時,中國工程教育改革還將更加強調學生“走出去”。2009年,中國90%的本科院校開設有工科專業,工科本科、研究生占全國在校生總數的30.4%。但重論文、輕設計、缺實踐,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工程教育的嚴重“弊病”。2005年麥肯錫那份引起軒然大波的“應對中國隱現的人才短缺”報告,就曾指出這種豐富中存在短缺的悖論。

  但與此前學生主要是到企業參觀和短期實習不同的是,目前中國的工程教育改革把企業放到了與高校聯合培養人才的位置。根據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啟動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和企業要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實施培養過程。全國已經有61所試點高校進入首批計劃,設定了280多個專業點,從工科生中選拔真正的“工程生”。國家多部委還將聯合擇優在企業設立一批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讓學生在企業學習一年,“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未來10年內,我國10%的工科本科生、約每年10萬人,以及50%的工科研究生、約每年6萬人,都將成為這項計劃的培養對象。

  顯然,能否打造中國的“卓越工程師”,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重要一環。正如中國工程院2010年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越來越多的重大工程項目已走向世界一流水平,宏大的工程規模為中國工程科技人員的成長提供千載難逢的機遇。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綜合處處長劉培俊依然對《商務周刊》強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這是教改的一個方向,也是中國在職業教育和技能人才培養上的基本模式?!?/p>

  在他看來,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工程教育強調與企業的結合,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很有幫助。而中國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學校,這種教育體制也有其優勢,比如隨著工業化發展,企業對于生產線工人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國的教學模式可以為此集中培養和訓練相應的人才。

  “盡管兩種教育模式有一些不同,但在人才培養的常規內容和標準制定上依然有不少共同點。我們尤其看好德國在技術人才培養上采取的雙元制,其核心是學徒制,本質是企業招聘新員工,然后放到學校去,一般模式是員工三天在企業工作,兩天在學校學習。我們將努力把這些國外經驗與本土需求相融合?!眲⑴嗫≌f。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