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把正確的事做正確

2011-04-12 17:08:17      挖貝網
《商務周刊》雜志封面圖 《商務周刊》雜志封面圖

  在一個社會體制轉型、經濟高速發展的市場之中,一家跨國公司如何能“輕舟過萬山”地行過種種暗礁和激流,與這個經濟體共贏共生共發展,半導體巨頭英特爾提供了一個模板。而在產業變局的當口,轉型中的英特爾再次把重要的砝碼押在了中國

  □ 主筆 馮禹丁

  記者 伊西科

  英特爾的“新愿景”

  “唯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庇⑻貭柷癈EO安迪·格魯夫這句名言說明,英特爾歷來是一家偏愛偏執狂型人才的企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專業博士王元陶便是一名比較Paranoid的華裔科學家。他立志于探索各種實用技術以幫助欠發達地區的人們,早年沉迷于研發“定價100美元以下的PC”,希望以此改變人類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甚至幾年前,他攜自己的低價電腦和滿腔熱血,不遠萬里只身前往印度和尼泊爾的貧困地區主持“數字課堂”項目,在沒有任何基礎設施、“打電話都要跑到鎮上去”的偏遠鄉村,他一待就是5年。

  但后來他發現,在電都沒通的印度農村,他根本無法憑借廉價PC幫助當地人享受教育或醫療服務。而他試圖說服人們“共用電腦”的努力也付之闕如,因為說到底PC是一種名為“Personal Computer”(個人化、私人化的電腦)的商品。

  向《商務周刊》敘述這個故事時,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方之熙博士顯得很開心,并非他幸災樂禍,而是因為這位可敬而可愛的博士“轉變觀念”之后,加盟了他領導的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并出任首席科學家?!八矚g上了我們這里人人平等的工作環境?!狈街跽f。

  和王元陶一道歸國加盟的,還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工程博士尚笠,擔任著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首席架構師兼嵌入式架構實驗室總監。方之熙本人也是早年出國留學,加盟英特爾在美國的研究院,并在2009年9月英特爾中國研究中心升級為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后出任該院院長。這是英特爾的五大研究院之一,也是美國本土外的唯一獨立研究院。去年4月,英特爾中國研究院正式確立“嵌入式系統”為主研方向,并陸續從全球招徠多位強援。

  作為一院之長,方之熙的最重要使命是,將中國研究院在嵌入式領域的研究成果也成功“嵌入”到英特爾龐大的R&D研發體系,甚至更加龐大的“R&D—業務”的互動體系之中。這是一個難度頗大的新挑戰,因為他領導的是一批才華橫溢、天馬行空的科學家,必須尊重他們工作的獨立性;同時他又不能信馬由韁,因為企業內的工業研究院不同于學術型研究院,它必須以企業未來的商業回報作為主要考量。

  事實上,如同王元陶曾經遇到的窘境一樣,工業研究院永遠的難題也是科研成果如何與商業成功結合。為此它們需要尋找到基礎研究(R)與應用開發(D)之間的平衡:只注重R,可能步施樂公司的后塵,其帕羅阿爾托研究中心1980年代研發出圖形用戶界面、局域網和激光打印技術三大創新技術,卻分別被微軟、思科和惠普摘得了商業果實;但若過于強調與公司現有業務緊密相關的D,則可能錯失開拓全新業務領域的機會,也即是格魯夫所說的“悄然而至的戰略轉折點”——格魯夫曾帶領英特爾毅然放棄DRAM存儲器并全力進行CPU新業務開發,從而完成公司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型。

  眼下這一使命顯得更加緊迫,因為芯片巨人英特爾也正面臨著一個“戰略轉折”。一方面PC和服務器市場仍然巨大,2010年全球PC出貨量增長13.6%至3.46億臺(IDC數據),而英特爾在這個市場81%的份額和超高利潤率確保了自己的“護城河”深廣無虞——2010年其營收達436億美元,凈利潤117億美元,后者驚人的同比增長了167%;但另一方面,各種智能手持終端、平板電腦的快速普及令人想起10多年前的PC產業,去年蘋果公司iPad 平板電腦三個季度1500萬臺的出貨量令人震驚。更重要的是,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兩大新興市場上,制造商們幾乎全都選擇了更開放、廉價和低功耗的ARM架構處理器,英特爾陣營目前還沒有拿出能與之抗衡的產品。

  以上這些新興的智能終端會不會取代PC,從而動搖英特爾的王座?這決定于一場龜兔賽跑的結果,跑道上的英特爾首要目標是降低功耗,從而將自己的芯片嵌入到PC之外的更多產品中;而對手ARM陣營則需要保持住功耗和價格優勢,同時提高性能。

  發令槍才剛剛打響。英特爾一度以為ARM架構在計算性能方面的力不從心,決定其終端的處理能力始終難以與PC相匹敵,但ARM架構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處理能力近些年有了長足進步,從最近蘋果A5雙核處理器支持iPad 2上運行各種應用的卓越表現和續航能力看,反倒顯出英特爾在功耗這個軟肋方面的前進步伐相對遲緩了。

  PC聯合發明人馬克·迪恩(Mark Dean)最近公開表態支持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的觀點——“當前已經進入‘后PC時代’”,他說:“PC的時代幾乎已經結束,PC未來的命運將會像曾經的打字機一樣?!钡⑻貭栔袊鴧^總裁楊敘顯然不敢茍同?!皯脮蚬ぷ骱腕w驗兩個方向發展,電腦以創建內容、處理信息為主;而新興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體驗、享用內容為主?!睏顢Α渡虅罩芸氛f,“二者是互補的關系?!钡渤姓J,隨著“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成為現實,科技產業的形態正發生變化,由過去橫向協作的、標準化的特征向多樣化、軟件小型化、應用服務個性化、一體化方向發展。

  無論如何,科技產業的結構和形態都正在發生一次重大的變遷,置身其中的英特爾已經公開宣布自己將再次轉型。2010年4月,英特爾在IDF信息技術峰會上宣布的“新愿景”是“移動互聯計算”(Continuum of Computing)。秋季的IDF上,CEO保羅·歐德寧宣告說,“10年前,英特爾是個處理器公司,所從事的只有硅、半導體相關業務。而如今的英特爾是一個計算解決方案公司,從事的業務有服務、軟件、平臺和半導體等全方位解決方案?!?/p>

  那么,芯片巨人究竟在進行怎樣的主動布局、針對性調整和準備?英特爾中國隨之做了哪些改變,又會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卷土重來的英特爾

  這些年,芯片巨人在CPU領地之外的開疆拓土一直不是很順利。在移動通信市場,貝瑞特時代的英特爾曾用將近10年時間,耗資數十億美金打造Xscale移動芯片,但最終在市場上的份額不足10%,每年帶來數億美金虧損。2006年英特爾迫于業績壓力,將該業務以6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Marvell公司。

  2008年,不甘心坐視智能終端市場被諸強分食的英特爾卷土重來,這次它走了一條合縱連橫、多線出擊的道路。英特爾先后高調宣布與愛立信、LG等合作,將其下一代凌動處理器(Atom)引入移動互聯網設備(MID)和移動通信解決方案中。MID是英特爾2007年開始力推的概念,它更強調手機、上網本等終端設備的互聯網接入功能,而弱化了其移動通信屬性。這是英特爾的一種商業策略,實際上英特爾被華爾街稱為“全球第一大無線趕超崇拜者”,2007年無線寬帶技術WiMAX入圍國際電信聯盟(ITU)的第4個3G移動通信標準,英特爾是主要的推手之一。

  不過后來MID這一概念的普及度完敗給同期誕生的“Netbook(上網本)”和iPhone、“App Store”等——雖然按照英特爾的定義,它們正是典型的MID。這也反映了在PC產業呼風喚雨的英特爾在移動領域的號召力不足,之后幾年,英特爾逐漸不再提MID。

  2009年6月,英特爾宣布與諾基亞合作研發下一代基于Intel架構的移動計算設備和芯片組,之后又聯合發布針對移動終端的操作平臺MeeGo,它由英特爾的Moblin平臺與諾基亞的Maemo整合而成。但今年年初,諾基亞宣布采用微軟WP7平臺,將MeeGo定位為“面向未來”的平臺。英特爾表示遺憾之余,聲明將繼續“留守”MeeGo。據《商務周刊》了解,諾基亞MeeGo手持終端的研發一直基于ARM芯片,而英特爾基于MeeGo的終端研發則瞄準的是上網本和車載設備,即英特爾從2009年開始力推的“嵌入式系統”市場。

  去年7月,曾有報道稱英特爾悄然解散了旗下WiMAX項目部,這印證了之前的傳言:眼看在4G標準爭奪中WiMAX不敵LTE,不堪重負的英特爾將退出WiMAX市場。據說僅在全球最大的WiMAX運營商Clearwire身上,英特爾就已投入近16億美元。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