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 勇
貨幣政策收緊,民營企業融資難雪上加霜。要沖破民營企業融資壁壘,緩解金融壓力、拓寬金融機構融資渠道、規范民間融資發展將是必由之路。
2011年,貨幣政策轉為穩健,貨幣供應和新增貸款增速均出現顯著下降,特別是今年1?2月的信貸規模均明顯低于市場預期。很多企業感到資金緊張,貨幣市場利率也是水漲船高。每當銀根收緊,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便是首當其沖,貸款難問題隨之而來。
在這種形勢下,不僅傳統的融資渠道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乃至民間融資等開始活躍起來,近幾年新興的融資渠道股權投資、風險投資更是大行其道,幾乎成了一項全民運動。這些非銀行融資渠道都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便利。但由于中國實行金融管制,對這些社會融資機構還有很多政策上的限制,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仍有待拓寬。
資金未流入實體經濟
從宏觀層面上看,中國經濟的問題是充裕的流動性未能很好地流向實體經濟,同時,流動性在企業層面的分布也是苦樂不均。
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已經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M2與GDP的比重已超過各主要經濟體。國家掌握了將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各類存款超過70萬億人民幣,居民的銀行存款也超過了30萬億人民幣。
這些“多余”的錢意味著什么?簡單地說,就是國家和社會積累資金沒有充分投入到國內實體經濟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大部分是以美國國債形式持有。中國的投資率雖然很高,但仍低于儲蓄率,銀行里的很多存款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
龐大的外匯儲備代表著外部失衡,儲蓄率超過投資率代表著內部失衡。經濟失衡被認為正是金融危機以及中國結構性問題的來源。
在失衡的背后,中國非國有部門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沒有得到充分滿足。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企業和人們的家庭收入也不斷提高,這導致了銀行存款出現持續大幅增加。
銀行存款大致有兩個使用途徑:用于國內貸款或購買國外資產。在現有金融體制下,金融機構的放貸對象只偏好國有企業,使得貸款規模增長遠遠落后于存款規模的增長。到2007年底,中國銀行業存貸差總額已接近GDP的一半。商業銀行只能將這些過剩的資金用于購買國外資產,由此帶來了中國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從宏觀數據中可以看出,銀行存貸差與外匯儲備不僅同步增長,而且兩者在數量上也非常接近。
一邊是資金緊張嗷嗷待“哺”的中小企業,一邊是暗流涌動的龐大民間資金。近日,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改進小企業的金融服務,下一階段將逐步實施對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差異化監管政策。
但也有企業人士表示,這些差異化監管政策短期內也許仍舊無法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中小企業融資急需破壁
要拓寬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還需要打破以下幾方面壁壘:
首先,逐步緩解金融壓力。中國的金融壓力體現在很多方面,一是利率沒有市場化。中國的利率市場化盡管已經開展了很多年,但目前只局限于對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保留管制,所以,中國的整個利率市場化體系尚沒有充分建立起來,銀行之間的競爭也基本限于利率之外的競爭。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中國的銀行利率經常陷于負利率的尷尬。利率管制的另一個表現,是官方利率與市場利率尤其是民間利率之間的背離。在貨幣環境逐步收緊的背景下,民間利率早已大幅上揚??梢韵胍?,如果利率是完全市場化的,那么,銀行利率也應該明顯上升。
在利率管制下,首先獲得貸款的當然是大中型企業及與政府關聯緊密的融資平臺。利率低于市場利率,意味著信貸資金的需求會大于信貸資金供給,這時候獲取貸款就像是得到一筆補貼,獲得貸款就不完全是市場行為了。當然,即使實現了利率市場化,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還是會存在,但這與利率壓力情況下的貸款難會有很大不同。
其次,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另一個辦法,是降低各類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我們知道,很多發達經濟體存在著數以萬計的中小金融機構乃至微型金融組織。這些基層金融機構就像是人體的毛細血管,遍布人體器官和生理組織的各個角落。
中國近年來發展了一批小額貸款公司,農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業銀行也獲得發展。但總體來看,這些小型金融機構與大型銀行分支機構的經營模式沒有本質區別,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還是沒有得到明顯緩解。只有當各類互助金融組織、社區銀行、行業金融等金融生態建立起來之后,才能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三,要規范民間金融的發展。由于缺乏必要的金融法規,地下金融尚處于一種無政府狀態,資金的供給方和需求方都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因素,信用難以保障。正規制度的缺乏也使金融中介和融資企業滋生短期行為,在高回報的刺激下,非金融企業以實業為名變相非法融資屢禁不止。
讓民間融資合法化
中國目前的民間融資以高利率為顯著特征,高利率固然反映了資金的市場供求,但更大的一塊是為了補償高風險。另外,融資成本會隨著融資規模的增加而下降,因而,銀行業務具有十分顯著的規模特征。地下金融由于分布零散,難以整合重組,因而無法達到最小有效規模,融資成本也就居高不下。
有研究顯示,非國有部門對中國GDP的貢獻超過了70%,但是它在過去十幾年里所獲的銀行正式貸款卻不到20%,因此,目前全國中小企業約有三分之一的融資來自非正規金融途徑。非法融資或是洗錢活動當然應該嚴厲打擊并肅清,而對地下融資,治本之計還在于從源頭上放松金融壓抑,規范民間融資。畢竟,疏勝于堵。
地下金融的存在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規模到底有多大?說法不一。一項由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在全國20個省份的實地調查顯示,中國地下信貸規模已近8000億元,地下融資規模占正規途徑融資規模比重約三分之一??紤]到這項調查樣本覆蓋到20個省、82個市(縣)、206個鄉村、110家中小企業和1203位個體工商戶,其可信度應該有一定保證。而此前花旗銀行一份研究報告的估計更驚人:在2004年5月到10月期間,銀行居民存款流失額在9000億元左右,而這些資金都用于自己投資或民間融資。
除了銀行信貸外,還有大量的社會融資渠道有待拓寬。中國的金融體系總體上帶有較明顯的主銀行制度色彩。近年來,非銀行信貸的融資活動增長較快,在這些融資渠道中,上市融資、保險公司、信托公司、債券市場等蓬勃發展,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得到一定滿足,但總體上還不是主要的受益對象。由于投資中小企業有高風險、高收益特征,銀行之外的融資渠道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放開利率和降低各類金融機構進入門檻的同時,相關部門應考慮為各類融資渠道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體系。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勢在必行,存款保險制度主要保護了中小型儲蓄類金融機構,因而對中小企業融資是一種支持。此外,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將民間融資合法化、規范化,能夠有效加快社會融資渠道的發展,也能夠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拓寬了社會融資渠道,解決民營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從微觀上能夠大大增強中國經濟的活力,從宏觀上也是緩解結構失衡的必由之路。同這些政策紅利相比,政策推進中的各種困難和風險都值得努力克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