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周鵬見面是在周六的上午,那時候他剛剛乘坐八點多的飛機從南京趕回北京。周鵬出生于1982年,在一家PE機構做高級投資經理快有一年,“白+黑”,16乘7是他的工作狀態。而因為要募資,他時常出差在外地,一般是每周周末回北京,除了看看家里人,跟朋友吃飯,還要去公司開會或者培訓。
像周鵬這樣投身投資行業,奔波于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并不是少數。而這現象的背后,則是VC/PE行業在中國的興起。
如果查閱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到2005年中國市場共發生的創業投資案例有298起,2006年是362起,而2010年全年披露的VC和PE投資案例分別是804起和375起;2006年國內創投市場新募集基金41支,總金額44.429億美元;到了2010年,國內的VC/PE投資市場共披露基金359支,募資完成(含首輪募資完成)規模則達到304.18億美元。
行業的擴張一方面促使機構不再僅僅限于京滬深三大城市,逐漸向二三線城市擴張布點;同時還引發行業人員規模的膨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僅僅在最近半年,共有超過10家VC/PE機構展開規模超過20人的招聘,招聘總人數超過300人。此前的投資機構多以10-30人的小團隊形式存在,相比之下如此大的招聘規??芍^史無前例。
有意思的是,在早幾年,VC/PE在國內還屬于新鮮事物。那些較早進入投資行業,如今已獲得一定名望和成就的投資大佬們,或者是因為意外和巧合,或者是出于挑戰自我的想法而進入這個行業。譬如VC教父閻焱,“早期只做學術,其實早年的時候從來沒想過做生意做投資。”軟銀的宋安瀾做過美國的大學助理教授,參與過創建斯達康網絡系統公司,最后才進入投資圈;王功權以開發房地產起家,最終選擇加IDG,“原因之一,就是不愿與官僚特權打交道”;鄧鋒在創業成功之后,“已經不用為錢考慮了,但因為我想幫助更多的人成功,挑戰一個全新的領域”,于是有了北極光。
如今,在“全面PE”的背景下,做投資已經成為一條被很多人都看見的路,而這條路正以工作強度大和回報可觀而出名。再加上行業本身擴張引發較大的人員需求,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此。這其中,80后無疑是一個主要力量的來源。
我們好奇的是,如今的年輕人主要是被什么吸引而選擇進入VC/PE行業;做投資給他們帶來哪些收獲和損失;他們未來的規劃又是怎樣。
為此,我們做了問卷和訪談,最終的調查結果顯示,81.82%的人表示之前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并非誤打誤撞進的投資圈;72.73%的人表示自己會一直在投資行業里做下去,剩下的人打算一邊做投資一邊尋找創業機會;還有54.55%的人表示沒有給自己設定退休年齡。
接受我們采訪的張濤表示,投資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情,越到老會經驗越豐富。而一般選擇投資的人,都對自己有比較高的要求,自我驅動力也非常強,“如果僅僅看到錢來做這個職業,你肯定做不長久。”在清華念完MBA之后,他于今年年初進入一家PE機構做分析師。
而那些給自己設定了退休年齡的人,對退休后生活的規劃包括從事社會公益事業、去大學教書、做天使投資人同時開餐廳。這些規劃聽起來多少都有一些理想主義色彩,當中流露出一種對自由和平靜生活的追求。
調查還顯示,對于年輕人來說,選擇進入VC/PE行業,最吸引他們的因素分別是所做的事情本身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并可以帶來成就感,便于自己人脈的建立,有很高的薪水,從事的行業本身很有檔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名叫李偉的受訪者告訴我們,做投資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轉換器。他給出的解釋是,如果你作為投資經理接觸某個企業很長時間,對該企業有足夠的了解并得獲得老板的賞識,到某個合適的時機,你就有機會轉而加盟這個企業。他自己就是因為此前做融資顧問,在長期接觸過程中獲得一家電子商務企業的青睞,“我如果過去,可以做到一定的管理層級別,老板也答應給我期權”。而在氛圍更為輕松的論壇里,還有人給出的答案包括征服感、社會地位以及方便泡妞。
[page]
在從事投資行業所帶來的收獲這項調查中,72.73%的人選擇了廣泛的人脈、54.55%的人選擇能力的提升,選擇豐厚薪水的比例僅為9.09%。而閑暇時間的減少和心理壓力過大被選為投資行業帶來的兩大主要損失。也有人認為,如果你做了幾年投資并沒有獲得比較好的成績,而在同樣的時間之內,你的同學和朋友在其它非投資領域可能已經做到一定的級別,“差距一下子就出來了,相比之下,你付出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就顯得高了。”
對于所有從事投資的人來說,目前還找不到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方法。有的人指望將來隨著對工作的熟悉,經驗的增加,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地處理工作。面對過大的心理壓力,找人聊天、做一些發泄性的運動和去KTV吼歌是通常的選擇。
強度很大的工作,對他們的感情生活也有不小的影響。“理解我們的加班強度,是我們的擇偶標準之一。”我們在采訪中還知道,有人因為總是出差,每過十來天就要回家“救一次火”,也有人因為回家過少,他那歲數不大的孩子還不大認得他。
80后和80前,他們之前必然存在著處事風格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我們曾試圖尋找出,這種代際差別對他們工作的影響。但最終發現,進入在投資這種嚴謹而復雜的行業之后,他們一般都按照行業通常的標準來做判斷和行事。“行業前景、商業模式以及企業團隊等因素我們都會關注。事實上每一個因素都要考慮到”。“如果要說區別,可能是80前更沉穩些吧。”
我們還發現,80后在進入投資圈之后,會不自覺地想去模仿前輩的軌跡。而他們喜歡的投資人曾經所走的路,或成為他們職業規劃的參考,或成為他們承受壓力時的安慰;而前輩們獲得的成績則成為他們對未來的憧憬。
在接受采訪時,周鵬花了不短的一段時間給我分析目前的大環境。從2000年開始興起的房地產浪潮如今已不再是主流趨勢,未來的趨勢是證券化。PE做參股投資,可以推進證券化的發展,同時對產業升級、經濟結構的優化也有很大的幫助。“參與這個過程非常有意義。”“中國目前有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如果在這種環境下,不做點事情出來,枉在世上走一遭。”
以下文章根據受訪者自述整理而成,所用人名均為化名。
相關閱讀:
投資經理周鵬
求職者李偉
分析師張濤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