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鍇
作為第一位獲得安永全球企業家大獎的女性,來自新加坡的凱發集團總裁林愛蓮顯得異常激動,以至于聲音有些哽咽。從四十幾個國家的企業家中脫穎而出,讓這位有著“從棄嬰成長為女富豪”的傳奇經歷的女性百感交集。“優秀的企業家都是樂觀主義者,永遠不會屈服于失敗。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明天永遠會更好。”她在發表感言時說道。
在最近的幾年,夏日摩納哥,在送走轟鳴而過的F1賽車后,會固定地迎來一群來自全球四五十個國家的企業家,他們在此角逐每年一屆的安永全球企業家獎。摩納哥的企業家聚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野,作為安永中國企業家獎的媒體主辦方,從2007年起,我們得以透過這個窗口持續關注國內外企業家在經營理念、商業模式和趨勢判斷上的差異。
今年的獲獎者中,女性企業家比以往的任何一年都多。除了個子不高、精明干練的林愛蓮外,還有另五位女性進入決賽,包括來自中國香港的怡園酒莊董事長陳芳,以及來自敘利亞的Maersk航運公司副總裁Yasmina Azhari。她們通常與競爭力、自信和主導力等特質聯系在一起。這一定程度上表明,全球范圍內,女性在商業及社會上的領導地位正日益明顯。
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的中小型公司正在創造新的財富神話。無論是來自瑞典的海洋測繪公司,芬蘭的新型論壇會議組織者,還是烏克蘭的游戲開發團隊,紛紛將視野瞄準空隙市場,在細分領域內迅速成長壯大。后危機時代,新型的創業公司是經濟回暖的報春者,也是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在細分市場站穩腳跟后,如何調配海外資源,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分工合作,是這些企業進一步夯實自身能力的必經之路,也是企業家們當下不斷思索的課題。
安永全球主席詹姆斯·特黎(James S.Turley)對獲獎者們的評價是,這些企業家大多具有遠見卓識、領導才能和果敢精神。“事實上,大多數偉大的企業家在創業初期都不成功,但他們具有永不放棄的信念。他們不害怕失敗,創新思想也不會凍結,所以他們更容易抓住需求、抓住機會。”
“跨界”創業
怡園酒莊的“少莊主”陳芳,32歲,是此屆獲獎企業家中最年輕的女性。與林愛蓮不同的是,陳芳的父親是歸國華僑陳進強先生;雖有父輩財富,她的創業過程同樣充滿艱辛。
從父親手里接過怡園酒莊時,陳芳才不過24歲。善于給孩子們制造意外驚喜的父親給了她這個從未聽說的葡萄園,一個仿佛從天而降的怡園酒莊。于是,這位追求生活品質和格調的“富二代”放棄了在高盛光鮮亮麗的工作,奔赴山西太原以南40公里的太谷縣,開始琢磨起酒莊的生意。
對陳芳而言,這種職業身份的轉型起初并不順利。“我才二十多歲,沒有操作過任何項目,像這種大的生意更沒有見識過。每次談判前一晚必定要重新看條例,預想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她說道,“我也可以翻書,但翻完書還是不能解決同樣的問題。”陳芳坦言,當時她的感覺就像是父親把她扔進了“大海”,任她一人游泳,“我每天都在頭疼”。
接手酒莊的當年,陳芳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葡萄酒的銷路不暢,但產量卻大得驚人,她不得不作出一個痛苦的決定:削減莊園規模,砍去一半的葡萄樹。為此,她需要對與酒莊合作種植葡萄的一百多戶農民進行賠償。大刀闊斧地改革之后,陳芳明確了怡園酒莊“小而精”的定位,將其鎖定為“區域品牌”,主打山西市場和星級酒店。
經過幾年的辛苦耕耘,怡園酒莊的銷路打開了。在她的謀劃下,怡園由原先的“賣不動”變成年年“不夠賣”。2008年,哈佛商學院將怡園的發展案例收入MBA教材,產自山西的葡萄酒開始驚艷波爾多,而這方“以煤而貴”的土地,終于成了葡萄酒的第二故鄉。
細分捕手
怡園供不應求的現狀,并沒有讓陳芳被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腦。在她看來,要做基業長青的百年酒莊,就不能肆意地擴大規模,與其一味地增加酒莊產量,不如將更多精力投入品牌的梳理中。
畢竟,怡園與競爭對手最大的區別在于,其他人賣的是規模和酒莊的歷史,品牌本身并不能使人產生聯想;怡園酒莊突出的是“家族的概念”,家族的榮譽都被書寫在品牌中。
如今,怡園酒莊每年最好的一款酒由陳芳的父親——“老莊主”陳進強簽印蓋章,而另一個精品系列則以陳芳女兒的名字命名。家族的故事和精神支撐著品牌,這也是怡園尋求差異化的最關鍵之處。
在此基礎上,陳芳還會經常送員工去參觀法國和澳大利亞酒莊,鼓勵他們“拿著地圖走走歐洲的村莊,吃農家的食物”,以此激發員工對生活的想象力,并將這種美好的想象付諸品牌塑造。
相較于葡萄酒這樣的傳統行業,更多創新來自于企業家敏銳的市場嗅覺。來自瑞典的獲獎者Ola Oskarsson便是個不錯的例子。作為瑞典海洋測繪公司的創始人兼總裁,創業之初,他只想做一名像“現代潛水之父”庫斯托那樣的潛水探險家。但后來,身為海洋生物學家的他發現了瑞典當時并不完善的海洋測繪研究行業,這一商機使他最終開創了一家高水平的海洋測繪公司。
同樣善于捕捉商機的還有來自馬來西亞的獲獎者,橡膠手套生產商速伯瑪的創始人兼總裁Stanley Thai。用他的話說,“我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它使我迅速致富。”1986年,艾滋病被確定為一種全球性的致命病毒,而戴橡膠手套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方法。Stanley利用馬來西亞盛產橡膠這一優勢走上了創業之路,并最終成為業界大佬。
芬蘭獲獎者Olli Muurainen創辦的管理活動公司(Management Events)創造的商業模式則更為獨特。管理活動公司創立于1994年,為一些特定行業舉辦與研究、發展相關的會議,當時主要是IT行業。之后,它開始為更多的行業尋找會議發言人,精心挑選、邀請聽眾,并提出了“戰略公園” (Strategy Park)的概念,讓行業專家、企業的決策者、高級管理者在公司提供的平臺上直接對話。
每年,管理活動公司都會舉辦200場會議,并將觸角伸到芬蘭以外的瑞典、丹麥、奧地利及荷蘭。它所具備的,是高級商務人士會晤的相關知識、良好的人際網絡,和一個誘人的好主意。
對此,特黎表示,創業者的DNA就是創新,“他們知道有一些市場需求總是得不到滿足,于是就抓住這種需求,然后抓住了機會。”在他眼里,這類中小企業以及創新公司常常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體,并極有可能在日后成長為世界級的偉大企業。
國際化還是被國際化
在本屆獲獎者中,采用全球化策略的企業家比比皆是。無論是來自墨西哥的藥品連鎖巨頭Genomma Lab,還是來自西班牙的經濟型酒店Riu Hotels&Resorts,紛紛將觸角伸向世界各地。如果問這些獲獎者們為何要進行全球化,他們會給出各式各樣的答案,但對于全球業務拓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另一位來自中國區大獎獲得者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卻有著更深的體會。
這家土生土長的中國軟件企業,去年共收購了三家芬蘭公司和一家美國公司,就在劉積仁接受采訪的前一天,東軟剛剛宣布收購了一家德國公司。眼下,東軟30%的收入來自國際市場,70%的收入來自本土市場,而劉積仁心中的理想狀態是“把它倒過來”,東軟未來70%的業務收入都要來自于海外。
“如果說發達國家的企業大量投資發展中國家是過去幾十年的一大特征,那接下來幾十年將會見證新興市場的優秀企業不斷增加海外投資。”安永全球主席特黎指出。而在劉積仁看來,當任何一家公司都越來越深刻地融入一個被“碾平”的世界中時,東軟的競爭能力自然也需建立在參與全球競爭的基礎之上。“對于一個軟件企業,特別是一個中國的軟件企業而言,國際化是我們必須作出的戰略選擇,它關乎東軟未來的生存和發展。”
在他看來,中國本地的人力資源正加入到全球的創新隊伍中,而諸如東軟這樣的新興市場跨國公司,也正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一員。在完成全球布局后,如何打破國界與文化的藩籬,進一步激發出連接成網絡的集體智慧,是擺在東軟面前的下一個課題。
盡管東軟在進行每一項并購前都會作詳細的文化調查,但劉積仁并不諱言公司在國際化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戰。用他的話說,東軟買了人家,“最后還得聽人家的”。打個比方,德國的工會很強大,公司周末想要開會,必須得員工自愿才行,不得強制;如果東軟想改變德國公司的組織架構或是裁員,也必須征求工會的同意。不僅如此,“芬蘭人、德國人、美國人的文化各不相同,我們在文化融合上遇到了從未有過的挑戰,必須做很多非常精細的工作”。
在特黎看來,這種全球化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全球化戰略的制訂,其次是全球化戰略的執行,最后則是繼續深化管理全球化的業務。在這幾個步驟中,中國企業在產品生產、研發及資金實力方面都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在管理人才上還相對欠缺。“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管理大型企業的歷史更短、經驗更少,這是一個需要時間不斷積累的過程”,他說道。
而東軟要做的,就是在國際化和被國際化之間,選擇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全球化之路。其中的關鍵在于,“你要有一種核心能力或一個能夠駕馭的市場作為國際化的砝碼”,劉積仁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