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一份知名券商的研報,在投資者心目中簡直可以比得上股市淘金的秘籍,可是現在這個時代無疑已經過去。銀河證券那篇攀鋼釩鈦的烏龍研報丑聞剛落幕,國信證券對青啤放衛星式的定價又成為市場質疑的話柄,以及此前中國寶安遭遇的石墨門、涪陵榨菜的天價榨菜,以及東阿阿膠的“被加量”,愈演愈離奇的“研報門”將投資者對行業研究員的不信任推向高峰。
究竟是什么,使得這么多雷人的研究報告橫空出世?面對鋪天蓋地的券商研報,其中又有幾份能夢想成真呢? ——編者□晨報記者苗夏麗
“表面上,券商研究員看似風光,但實際工作中壓力卻非常大,如今一些雷人的行業研究報告,要不就是研究員為了搏出名,要不就是職業素養低,也不排除有一些利益鏈在里面作祟。”一個離職的券商研究員如此對記者表示。而據記者采訪了解,雷人研報不斷出臺的背后,有著三大推手。
推手一:
打分制度逼研究員“出位”
目前很多券商研究所對研究員的年終考核,都是通過打分來進行的,包括員工打分和客戶打分,“客戶打分的比重相對較大,尤其是大基金或大客戶的打分分數,直接關系到研究員年終獎金的多少。”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研究員對記者表示。
實際上,每天早上基金經理的郵箱都會收到來自各大券商的數百份研究報告,研究員的報告如何“脫穎而出”,靠“出位”有時似乎是必須的,尤其對一些剛入道不久的新人而言,因此“標題黨”、“天價估值”等在研究報告中大肆橫行。有些研報流到市場上,就造成了轟動效應。
另外,一些券商的考核制度與研究員發布研報的數量掛鉤,如此一來,這些研究員就不得不在數量上猛花功夫,難免忙中出錯。
推手二:
跳槽頻繁,新手業務生疏
金融行業跳槽率高,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行業研究員這個行當也是如此。
近期安信證券發生了業內頗為轟動的事件,其研究所今年以來有五成左右的研究員離職,其中包括不少首席分析師,跳槽者中九成去了買方機構,包括私募基金、保險機構、PE機構等。國金證券、申銀萬國等研究所的不少王牌研究員和分析師近一兩年都大量流失,前國金證券金牌分析師龔云華跳至齊魯證券出任研究所所長,并帶走了一批人;原申萬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李、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副總經理黃燕銘先后跳至瑞銀證券。近期國泰君安的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可能跳槽海通證券的消息,已引起市場的關注。
記者在采訪時也經常碰到類似情況,以前經常聯系采訪的行業研究員,忽然就換人了,而新接手的研究員,有的是從別的行業轉過來,有的則是新入職的,很多對接手的行業還不熟悉,甚至無法接受采訪。“新手要成為專家,畢竟要有幾年的積累,其寫出的研報判斷不準,或者出現錯誤就難免了。”
推手三:
研報成利益鏈的一個環節
“有些研究報告給某股票強烈推薦或買入評級,實際上是為了給機構抬轎。”有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有些研究員進行上市公司調研后,如果發現公司有重要資產注入、高比例分紅等‘猛料’,首先就會給大客戶打電話,讓客戶提前建倉,然后再寫研究報告公開發布。”上述知情人士報料,這也是為什么當投資者看到研究報告時,不少股票已經漲得很厲害,一旦買入,股價卻沒有繼續走強,甚至下跌。又如此前雙匯發展的“瘦肉精”事件,該事件對公司凈利潤影響有十億多元,但事發后不少券商的研究報告仍一如既往的看好,雙匯發展是基金等眾多機構的重倉股,券商研究員的研究報告其實就想穩住股價,否則公司和重倉基金都會很難看。
仔細的投資者或許會發現,券商研究員對上市公司的評級,多是偏正面或“中性”評級,建議減持的不多。“每家券商都有自己研究的股票池,這些股票多屬于行業龍頭公司,研究員要想獲得獨家消息,必須和上市公司搞好關系,如此公司才會向他透露最機密的信息。”有研究員對記者表示。
有時研究員會把上市公司管理層透露的一些“內部消息”寫入研究報告,作為推介的要點之一,但卻因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不得不發布公告進行澄清,此前申銀萬國關于東阿阿膠計劃調整產品說明書的報告、東海證券有關深國商的調研報告等都屬于此類。
[page]
研究員:壓力太大,想逃離
寫出雷人研報的研究員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研究員仍在勤懇地工作著,但是,長期的壓力,使得他們中的不少想要逃離這個行當。“要在所研究的行業中做出一點名堂,就要一天到晚忙著整理數據、看公司財報和公告……有時不得不放棄生活,還要被比來比去,壓力實在太大了。”在這種心情下,某券商研究員老李終于決定不干這行了。
老李的同事也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據老李說,研究員跳槽的路徑一般分為三種:一種是出于薪水考慮,從一個券商跳到另外一個券商,如部分《新財富》評出的優秀分析師從大券商跳到小券商,年薪可升到百萬元以上;另外一種是從賣方分析師轉為買方分析師,即從券商跳到基金公司,盡管也存在所推薦股票是否跑贏大盤或行業的壓力,但至少研究報告不需要公開,來自公眾的壓力相對較少。第三種就是索性離開這個行當。
“當研究員時,基本沒有什么個人的生活,周末一半時間以上都在寫研究報告。早上八點半到研究所,晚上加班到七八點鐘是家常便飯。”王某現在就職于國內某家銀行,每天正常上下班,周末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他說現在終于能感覺到工作和生活的區別。
券商研報,不需要太迷信
對作家詩人來說,語不驚人死不休是創作的需要。但是現在這股風潮蔓延到了研究員的身上,無疑就有點可怕了。
研究員:藝術家還是科學家
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研究員們經濟學、金融學甚至數學系的專業背景以及碩士博士的頭銜,無疑代表著專業、敬業,但最后發現事實并非如此之時,他們自然大失所望。
其實,若明白行業研究員們的工作性質,大家就會明白,“迷信”他們是多么的可笑。股票定價是不是一門科學?當然是,畢竟這是被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在教授,個中高手更因此拿了諾貝爾獎。但是,股票定價卻又不是一門常規的科學,因為它無法像物理學、數學那樣,能被算得精確無誤。
以股票定價中最常用的現金流折現模型(DDM)為例,正統研究員都會將其作為重要的定價模型來使用,但是,這個模型牽涉到諸多的假設,比如對增長速度的假設,對貼現率的假設,而不同的研究員使用的假設都是不同的,能否得出靠譜的結論,很大程度也就取決于這些選取的假設是否靠譜。但是如何得到靠譜的假設?很可惜,這就更接近于藝術的范疇,并無一致的定論,全靠研究員自己的判斷,這才有了千變萬化的定價結果。
是的,行業研究員的工作,是一門科學和藝術結合的工作,研究員本身的素質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因為股票定價中藝術味濃厚,才使得王牌研究員如此可貴。而安信證券的王牌宏觀分析師高善文近期也撰文坦陳,“絕大多數分析師都無法持續準確地預言趨勢,這是現實情況”。
不過,更糟糕的是,一些不盡職的研究員在股票定價的科學范疇還往往不盡心。還是高善文,對此有更直接的指責:絕大多數我們所看到的研究報告之中,你找不到非常密實的邏輯和基于這些邏輯提出的預測……在國內大量賣方研究報告之中,我們看到的是材料的堆積……既不以此為基礎做出一系列的預測,更談不上對事實和經驗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去驗證預測。
利益糾葛后的角色錯位
如果說,定價模型算不準那是能力問題,是否認真算是態度問題,那么制約行業研究員表現更嚴重的則是道德問題了。
自2000年科網泡沫破裂之后,歐美發達國家的行業研究員的職業聲望就大幅滑坡,甚至幾近崩潰了。在那場狂熱的非理性繁榮中,許多科技股分析師一邊在內部罵某只科技股是“狗屎”,一邊又在公開報告中給予“強力買入”的推薦評級——究其原因,在于行業研究員已經化身為公司投行部門的 “推銷員”,所謂研究報告不過是相關股票的“另類廣告”而已。
發達國家的行業研究員出現此等丑態,A股作為后來者,其行業研究員是否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呢?考慮到資本逐利的天性,聯想到諸多被抓的老鼠倉,要相信A股的行業研究員沒有類似情況,無疑是要莫大勇氣的。
行業研究員,到底值不值得信賴?高善文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在其看來,研究員的職責“主要是拾遺補缺、完善買方的決策思路,幫助買方盡量周全地考慮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從而爭取最有利的情況,并在風險出現時有所應對”,他們并不對報告使用者的結果承擔最終責任。既然王牌研究員自身都這么認為,你再把他們的推薦和估價太當真,豈不是有點“自作多情”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