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明明知道“毒膠囊”事發,將會影響整個地區膠囊產業的生存,那么,為何新昌還會出現制作“毒膠囊”大行其道的情景呢?
新昌膠囊是一個生動的案例,當一個行業缺乏最基本的底線時,對于利益的盲目追逐,最終把整個行業推向死亡的邊緣。
“毒膠囊”:“產業升級”遺癥
導語:就今來看,這諸多的升級嘗試并未奏效,突發而至的“毒膠囊”事件,讓當地的整個產業陷入危局。通過梳理“膠囊之鄉”60年的發展歷史,21世紀網發現,“毒膠囊”的出現似乎與當地政府“產業升級”政策頗有關聯。
作為中國的“膠囊之鄉”,新昌膠囊產業的發展歷史,恰似整個中國膠囊產業甚至醫藥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最初的小作坊起家,到90年代的野蠻生長,再到2001年的“洗牌重組”,乃至今日的“休克療法”。在60年的產業歷程中,新昌也曾做出了種種升級嘗試。
但就今來看,這諸多的升級嘗試并未奏效,突發而至的“毒膠囊”事件,讓當地的整個產業陷入危局。通過梳理“膠囊之鄉”60年的發展歷史,一條隱秘的邏輯鏈條浮出水面:在當地政府“產業升級”的思路下,一些低小散劣的膠囊企業,選擇通過合伙企業形式聯合重組。名為合伙,但實際上仍是多個家庭作坊企業的聯合體,并未形成規范企業運行機制。在競爭壓力和利益驅使下,終有企業喪失了行業底線,釀成大禍。
“合伙制”埋下種子
上世紀90年代,“膠囊之鄉”迎來了最輝煌的時刻。在國內的市場份額最多時能夠達到60%。
但即便如此,為了提升新昌膠囊產業的競爭力,壯大企業規模,當地政府依然對該產業做了兩次“脫胎換骨”式的升級改造。
據新昌縣膠囊行業協會的相關負責人介紹,90年代主要是將手工作坊轉向半自動化,2001年則是政府和藥監部門一起,對當地300多家企業進行了一番洗牌重組。
但是事實上,正是2001年開始的此次行業洗牌與重組,為今日的“毒膠囊”事件留下了隱患。
據新昌膠囊協會會長王偉良介紹,重組后的多數企業采用的是一種股東合作制,一人來興辦廠房,并出任法人代表。生產線由不同的股東出資,生產線上的產品,以及生產銷售等,也由相應股東負責。
這種多頭管理的“合伙”模式,被認為容易導致違規生產。
出事的華星膠丸廠、卓康膠囊都是采取該種合伙制企業形式。
據21世紀網調查了解,很多小企業在一起組合成一個公司,似乎也是政府“重組”政策下企業“迫不得已”的選擇。
“以前的小企業可能只有一兩條半自動的生產線,但是現在的門檻可能就是需要七八條了,這對于那些家庭作坊發展而來的中小企業來說,顯然沒有這樣的資金實力。”
天龍膠丸的一位工作人員則對21世紀網表示,“不這么搞不行啊,誰有那么多錢。大部分都是合伙制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產線,有的企業合起來的生產線比我們企業還要多。”
在這樣合作模式下,各合伙人之間互不干涉,各做各的生意,實際上他們自身也是相互競爭的關系,與整合重組之前并無太大差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