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讀:如果把創新工場看成一個創業公司,他成功的原因就是:方向是正確的;時機是最早的;團隊是牛逼的。
投資47個項目,18家拿到A輪,總投資超過2.5億,吸引外部VC投資5億……這是2009年9月創辦創新工場之后的今天,李開復交出的一份答卷。坐在第三極大廈18層辦公桌后面的李開復顯得優雅淡然,表情輕松,他的微博也越來越活潑隨性,這次去博鰲,他寫的博鰲奇譚被廣泛轉發。
“創新工場開始的時候,工程師、工場投資人和媒體都還比較接受我們,有兩種人對我們是持觀望態度的,一個是創業者,另外一個就是VC。創業者心里抱著一個問號:你們團隊就這么三五個人,提供的支持也不會比別的VC多,我為什么要拿你的錢?而VC整體對孵化器有一個比較負面的認知,覺得孵化器孵出來的,能有多厲害?因為沒聽過哪個孵化器孵出來一大堆產品。”李開復說。
如今,他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4月底,創新工場又要搬家了,辦公面積將再次擴大。而創新工場的項目,也已經被VC密切關注且多個獲投。
鼓動高管加入工場創業
2009年,李開復剛開始做創新工場的時候,許朝軍說,自己那個時候還沒看懂。
在這之前,許朝軍記得,創新工場在2009年或2010年的時候給他發過短信,那個時候,他在盛大邊鋒做總裁,沒有回復。
2010年站長大會,李開復坐許朝軍右邊,左邊是蔡文勝,在臺上講完移動互聯網,李開復就在臺下跟許朝軍聊創新工場。兩個人認識多年,許朝軍在“人人網”工作時即參與幫助李創辦“開復學生網”。
“他說有機會創業多好,趕緊創業。當時在那個氛圍下,站長大會的站長都是創業者,還是挺感染人的。”許朝軍說自己考慮一下。
其實剛從人人出來的時候,他真的想過創業,但因為競業禁止協議,不能做和社區相關的東西。后來去了盛大,起初被人喊許總的滿足感已經退去,他發現那些都是浮云,每天做有價值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又冒出了創業的念頭。
兩個人后來約著吃了一頓飯,吃著烤鴨,許朝軍對李開復說,等我選定方向就找你。
“談的時候我也沒想法,開復也沒想法,但是我們大致有一個方向,第一個是移動互聯網,會有很多的機會,第二個是社交網絡,還會有機會,既然工場愿意投資,所以我就說行。”
隨后,許朝軍滿世界找模式,還去美國一趟,待了兩個月,回來以后,他直接找李開復,說自己定好方向了。許朝軍把自己做點點的想法跟李開復講了,李開復沒有任何異議。
“今天我覺得他們很看中的是人,我也在微博上發了我的決心。”許朝軍說。當時擁有近千萬微博粉絲的李開復當天就轉發了許朝軍的決定。
“我們來的第一天,創新工場就幫忙注冊公司,然后第一天可以孵化,我可以什么都不用管,直接搬過來就可以開始做產品了,我們公司第一天就具備創業企業的現代架構,就跟硅谷的公司一樣。”許朝軍說,這為他后面的融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因為創新工廠提供的這些便利,點點的產品在2011年4月份,提前了三個月發布,搶占了先機。盛大是6月份發布的,網易是8月份,新浪是5月份。
“第一很重要,用戶先去了別的地方,再過來就很難,就像打棗一樣,第一個去打的,搖一搖全下來,全是紅棗,第二個去搖的全是青棗子,又苦又酸,然后最后去的什么都沒有了,就剩葉子了。”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比如說創業精神的導入,創業精神就是星期六加班,這種東西剛剛開始就有,我們團隊進去的時候,因為還有其他團隊,所以創業精神很濃。”許朝軍說。
招聘是創新工場的另一個增值服務,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新聞發言人王肇輝說,創業公司去高校招聘其實很困難,因為企業能做多久還是個未知數,李開復帶著創新工場旗下的團隊,只要往學校一站,至少來個幾千人。創新工場把招聘來的人才放在人才庫里,在內部召開雙選會,和旗下的企業進行雙向選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