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局者”、“PE公敵”,九鼎不容于PE江湖的很大原因在于時常把別人在盡職調查的項目高價搶走。不過,近日投中根據今年已申報材料企業披露的招股書整理出各VC/PE機構的投資成本,卻出現讓人大跌眼鏡的結果:以高價“搶項目”在PE圈聞名的九鼎,其平均投資市盈率竟是同行中最低的。
列入統計的至少包括今年3家擬上會或已上會企業的PE機構,其中不乏深創投、達晨創投、中科招商、紅杉資本等國內頭牌PE。結果顯示,多數機構的投資市盈率在10~15倍,東方富海、中科宏易、九鼎投資及達晨創投的投資成本均在10倍市盈率以下,其中九鼎以8.7倍的平均投資成本為所有機構中最低。
吊詭的問題出現。九鼎到底是否在高價“搶項目”,又或者破壞了PE圈的潛規則?
平均投資成本8.7倍
投中統計的是九鼎所投的6家今年已經披露招股書的企業:上海中穎電子、四川明星電纜、無錫華東重機、成都紅旗連鎖、珠海億邦制藥和地爾漢宇電器。這6家企業中,明星電纜已經上市發行,地爾漢宇電器還未上會,珠海億邦被否,其余均已通過審核尚未發行。
這6家企業均是九鼎在2010年所投,彼時中國PE市場已經開始升溫,每個擬上市企業幾乎都要面對數十家PE機構“圍攻”。但九鼎投資這6家企業的成本卻十分“平價”:中穎電子的每股投資成本為當年每股收益的6.3倍,明星電纜11.4倍,華東重機4倍,紅旗連鎖9.9倍,珠海億邦6.8倍,地爾漢宇10.6倍。6家的平均投資成本為8.7倍。這組數據表明,九鼎在其“兇猛”的投資風格背后,投資成本得到了控制。
以華東重機為例,九鼎美元基金和淡馬錫基金在2010年10月聯合投資(其中淡馬錫為九鼎美元基金的出資人之一)。按照華東重機2010年的每股收益,九鼎4倍市盈率入股,價格之低廉不禁令人稱奇。九鼎相關負責人介紹稱,由于九鼎和華東重機從2009年就開始談判,談判周期近一年,價格鎖定也比較早,所以最終價格才會這么低。
上述這組數據與業內眾口一詞的九鼎“高價搶項目”的評價形成極大反差。
自2009年底以來,九鼎獨創PE工廠模式:“地毯式”搜尋目標及工業化流程篩選項目,將開發項目、盡職調查、投資方案設計及投資、投后管理四個環節分開,不同階段多人管理。這種做法改變PE業傳統的以單個投資人個人能力為核心的“小作坊式”游戲規則。
不僅如此,更有不止一家PE機構在談及九鼎“兇猛”時曾向記者抱怨:某項目在進行盡職調查的時候又被九鼎橫插一刀、高價搶走。同行直指九鼎出手太闊綽、給價太高、不肯與同行分享等。
“不可能。這個統計樣本太小。”深圳某一線PE機構的合伙人言之鑿鑿地對《第一財經日報(微博)》記者表示,“就在幾個月前我經手的一個項目被九鼎以15倍市盈率搶走。如果企業完不成當年的業績對賭承諾,九鼎投資成本甚至將達到20倍市盈率。”
深圳某家投資風格激進程度與九鼎不相上下的PE機構,其內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凡是九鼎投資的項目決不能跟投;九鼎看過但最終沒投的項目,即使最終上了內部投委會,也十有八九會被斃掉。“老板在投資上有個‘潔癖’:不喜歡九鼎。所以如果是九鼎看過或投過的項目,我們也就不會去看了。”該PE的投資經理這樣說道。
但九鼎內部從不認同“高價搶項目”的說法,而是認為很大原因來自業界的誤解。在對同一個項目的競爭中,那些競爭失敗的PE當然要為自己找借口,于是指責九鼎出了高價;另外也是企業忽悠的結果,為了讓別的機構高價投,詐稱九鼎已經出了高價。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