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張穎:微博控 不投沒有本土經驗的海歸

2012/05/28 17:28      酈曉

張穎已經成功駕馭了微博這一體裁,他的記錄正在變得日趨膾炙人口。

另一方面,作為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伙人,其經歷的創業投資領域的變化,或者更富于啟迪。

海歸

“去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很苦,我想主要的原因也是為了我。”

張穎(David Zhang)出生于1973年,1987年14歲的時候全家移民到了美國。那一年美國股市的波動及媒體的關注,大概對少年會有所觸動。

父親是內科醫生,對他也有這種定位。他進入加州州立大學舊金山分校學習,獲得生物及化學學士學位。

畢業之后,作了一段研究工作,介紹是,張穎在UCSF/斯坦福醫學院參與了生化基因項目的研究。另有介紹說,“這些醫學研究經歷讓他積累了生物研究和電腦編程的技能和經驗。”

如此,人生軌跡似乎清晰化了。不過之后,張穎綜合地考慮了一下,“覺得自己比較適合在商務這一塊,所以我就偷偷地申請了西北大學……”

有幾所學校接收,當然家里有不同認識,但是他還是選擇了,“又有商務又有科學性的碩士”,他后來是獲得了西北大學的生物技術與商學碩士學位。

邁出第一步之后,就不必回頭了。畢業之后,他進入了花旗銀行的投資銀行部門,即所羅門美邦,涉及互聯網、軟件和半導體行領域公司的研究、結構重組和財務融資等方面的工作。

兩年后,他轉加入了荷蘭銀行的直接投資部。作為創投業務的高級投資經理,負責在生命科學、信息技術和互聯網領域內制定和執行企業并購戰略等。

荷蘭銀行創立于1824年。2001年9月《銀行家》評選其為荷蘭第一銀行。同期美聯儲將荷蘭銀行列為美國規模最大的外國銀行。1997年在加拿大開設第一家網絡銀行。

一年半之后,受到網絡股泡沫破滅的影響,公司層面有一個調整,一個選擇是參加荷蘭銀行在歐洲的創投部,但是張穎覺得,一個中國人到歐洲,或者對未來發展不是特別有利。

偶然接觸中經合,之前他知道這個名字,但不認識任何人,投了一份簡歷,人才難得,他就加入了中經合。這是在2001年年末。

中經合的創辦人是劉宇環(Peter Liu),1948年出生在北京,后來在臺灣長大,1974年畢業于加州伯克利商學院。1983年創辦了臺灣國際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被認為是臺灣最早的風險投資公司。的確是這樣,1987年,他和陳立武創辦了華登國際。

1989年華登決定投資新加坡創新科技170萬美元。劉宇環后來回憶起年輕的公司創辦人沈望博當時“還是小孩一個”。1989年11月公司推出聲霸卡。對應于個人電腦進入多媒體時代。1992年8月,創新科技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有說法是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第一家非美國科技公司,其后市值達到17億美元。

中經合的意思就是“中國人經濟合作”。美國中經合集團(WI Harper Group)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專注于早期和擴張期企業的風險投資公司。”

原本張穎是在舊金山總部,2002年的時候,回到國內。他后來回顧,當時國內團隊有待加強,準備從美國派一個人過來提升內部溝通,先讓他過來半年,結果半年半年就留在國內不走了。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