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行的“2012(第十四屆)中國風險投資論壇”上,200多位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400多位風投大佬達成共識,風投業面臨洗牌。
受市場持續低迷影響,2012年二季度中國VC/PE投資規模已連續第四個季度出現下滑,而且分析預計,短期內規模收縮依然是該行業的主基調。
據投資中國統計顯示,今年二季度披露PE投資案例36起,投資總額18.78億美元,均達到2010年以來最低水平。而鑒于目前資本市場低迷環境下退出渠道的收窄,預計短期內PE投資活躍度難以大幅回暖。統計顯示,2012年二季度披露私募股權(狹義PE,不含創業投資)投資案例36起,投資總額18.78億美元,相比上季度分別下降16.3%和51.8%;相比2011年同期(129起案例、97.90億美元),案例數量及金額分別下降72.1%和80.8%。
內憂外患危及行業壽命
進入2012年以來,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我國PE市場驟然降溫。二級市場估值回落再加上一級市場投資價格虛高,雙向擠壓之下,風投機構回報驟降,企業生存環境堪憂。
在專家看來,國內宏觀環境變化只是PE行業降溫的外因,近年來行業本身存在的虛火過旺才是導致PE深陷寒冬的內在根源。“風險投資等于瘋狂的行為加上理性的認證。”軟銀賽富投資合伙人陸豪表示,如果失去了理性論證,那就只剩下“瘋狂”了。
“近年來國內不少風投機構已經變味。”上海交通大學金融與創業投資研究所執行所長柯迪認為,很多投資機構一味追逐臨近上市的項目,尋求賺快錢,于企業成長并無多大益處。相反,合格的風投機構加入到企業當中,往往可以帶給企業翻天覆地的變化,發掘出企業最大的潛力,給企業帶來爆發式的增長。
退市機制單一也是導致行業騰挪空間收窄的一個致命因素。
據統計,中國PE的退出中90%靠IPO退出,而這個比例在西方只有百分之十幾到20%。
隨著二級市場股指的下跌,IPO退出回報下降,新股發行市盈率的下降,必然導致IPO的退出回報的下降。
數據顯示,深圳中小企業板,發行市盈率,由2011年1月的67.8倍,跌至12月的37.87倍。上交所由71.14倍,跌至32.08倍。深圳創業板同期只有87.35倍,跌至37.72倍。
與2010年和2011年出現的“全民PE”盛況相比,今年行業驟然降溫,市場上甚至出現了PE“寒冬論”,業界對行業發展前景感到迷茫。
變局中的轉身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追求暴利、賺快錢和單一的退市機制是行業的死結,導致行業資源枯竭,盈利收窄,騰挪空間逼仄,在這種情況下,重塑行業運營機制,拓寬VC、PE新的退出渠道勢在必行。
聯想控股旗下投資機構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王能光表示,風投機構的暴利時代正在逐漸終結。傳統的賺快錢的投機方式難以為繼,PE機構的回報應該來自于分享企業業績穩定增長帶來的收益。從長遠來看,3—5倍的退出回報應該是該行業較為合理的回報水平。
IPO退出畢竟還是少數,中國目前每年IPO大約300家左右,這還是比較快的發行節奏。
今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風險投資在戰略新興產業,即互聯網、生物醫療、清潔技術、IT和電信增值服務以及光機電產業、文化產業、消費產業,已經先行一步,這也是未來一段時間風險投資發展的方向。
當前國內PE市場出現的降溫給了這個行業一個重新塑造健康環境的機會,可以推動行業洗牌,檢驗基金管理者的能力,促進行業健康長遠發展。大的暴利很難再現,專業化、精細化的精耕細作將是行業的發展主流。市場普遍認為,行業的降溫可以促進市場投資回歸理性,投資者選擇投資項目時,也應該從以往的“廣撒網”向專業化投資過渡。對于堅持價值投資的PE機構而言,眼下并不是冬天,反而是PE尋找項目投資的春天。
軟銀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主管合伙人宋安瀾的觀點在業界很有“市場”。他提出要做專、做精、做深。就是趨向于做一些專業的基金;要在挖掘這個項目的所謂質量上下工夫;投一個項目,或者投一個行業,一定是選擇投資看得懂的東西,而且要深挖下去。
有專家認為,整個行業,將經歷一個痛苦的洗牌過程。從長期來看,通過加強監管,資源整合,在一批優質企業帶領下,整個行業大浪淘沙后,將向一個更加良性有序的方向發展,創業投資也將進一步地發揮其支持創新創業的作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