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迎黃金十年:哪些文化企業值得投資

2012/07/16 16:23      趙文佳

  哪些文化企業值得投資

  文化產業正面臨一個黃金十年機遇,投資機構也迎來一個絕佳投資機遇。如何抓住時機,分享國家發力文化產業而帶來的投資盛宴?是投資機構近期廣泛探討的話題

  文化產業正面臨一個黃金十年機遇,投資機構也迎來一個絕佳投資機遇。

  但越是面臨機遇時,越需要冷靜思考;越是面臨巨大財富時,越需要理性應對。如何抓住時機,分享國家發力文化產業而帶來的投資盛宴?在新元文智舉辦的2012文化產業資本大會上,各路文化產業投資達人各抒己見。

  投資機構如何看文化產業和企業?與看其他項目所關注的重點有何不同?

  徐慧: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區別很大。首先,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傳統產業提供的產品,是大家都看得見、實體性的東西,而文化產業,都是精神層面上的,比如書、電影、游戲、音樂等,都是精神層面的傳播。第二,文化產業一般都是輕資產,除了文化旅游產業、商業地產以外,其他都是輕資產行業,都是靠人的。第三,文化產業是創意行業,無論游戲、動漫,還是音樂、設計,都是創作性的,對創意和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主要靠人。如果沒有人,這個企業就瓦解了。

  李青媛: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沒有本質不同,最大特點是它提供的是精神產品消費。比那些能夠看得到的、實體性質的物質產品的市場需求和心理更難把握。對文化企業而言,最大的挑戰在于,其成功只能意味著每一個產品的成功,下一個能否成功?確定性不是很大,這是文化產業風險性更高的一個核心。

  楊志龍:第一,文化產業叫產業一定是一個經濟體,產品是什么?就是無形精神的消費。這個特質導致我們在投資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相對比時,非常難投。舉個例子,我們把兩個同樣類型的公司放在一起,憑什么說一個比另外一個做得好,拍電視劇也好,組織活動也好,或者演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像制造業,算它的生產成本、技術成本、技術優勢,文化產業這塊很難。從投資角度來講,估值很難。第二,文化產業相對不太規范,財務上很難理清,靠人力資本操作,在整個生產產品、產生效益過程中,其不可控因素在于人,而人又是最難管的。如果把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相比,最大的差異是一個以精神性產品為產出的一個產業,其產品是精神性的消費產品,是無形的。

  歐陽鯤:文化產業如果把它做大,做成一個產業化的格局,我們會對它的商業模式做深入研究。比如快速增長期的這家公司,其發展的瓶頸具體在哪里?怎么解決?如果是人的問題,又怎么解?市場問題怎么解決?如果是人民幣項目,可能會特別針對這個行業的子行業,從退出角度考察這個公司的未來。

  曹海濤:在中國這個環境下,尤其政策環境下要做文化,首先一定要考慮政治因素,與政治宣傳有關,例如現在熱播的電視劇,就希望我們關注一些家庭幸福生活的。第二,據我了解,這些文化企業很多團隊人都很少。它不像工廠制造業有大量的人,或者高科技企業,有很多研發人員,文化企業很多都是單一作戰。我舉個例子,一些做動漫的企業,很可能就幾個人的團隊,包括做一部戲,有制片,有發行,包括后期制作,幾個人把這個產業就完成了。這個產業并不是靠很多人,往往是幾個人,賺錢的也就是那幾個人。

  文化產業不缺錢,缺的是商業模式,投資機構對此有何建議?

  曹海濤:談到商業模式,我現在發現文化企業的商業模式越來越重要。幾年前,這些企業都沒有很大的發展,主要是不注重商業模式。隨著影視的發展,大家看到商業模式的重要性,紛紛影視植入廣告,包括表、飲料等等,這塊植入越來越多,這是很好的商業模式創新。

  李青媛:我當時投宋城股份時不覺得有什么創新之處,只把它看成一個傳統旅游項目,其演出做得比較好,最大亮點是把其旅游演繹作為一個產業來做,且最核心的是,其市場渠道做得特別扎實。在這個基礎上一點點打磨,做營銷和內容上不斷創新。打磨了十多年,隨著市場本身一直在發展壯大,當真正有實質性爆發時,企業自然也就起來了。不管是文化企業,還是其他企業,剛開始做時,都應該是很實在的,關鍵是抓住市場需求。怎樣讓市場來買你的單?這是最核心的。抓住市場核心需求,這一點,不管商業模式怎么創新,這一點是變不了的。

  文化部發布規劃,在十二五期間,增加值翻一番,該政策對未來兩年的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歐陽鯤:這肯定是個好事。文化產業跟其他大產業比,有一個很大不同,即它對資金的容納能力,可能沒有其他產業那么快,這項政策出來后,肯定會讓很多企業都受益。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效果來得更快,長期效果更為顯著。特別是企業上市這一塊,得到一些政策傾斜,對企業非常有利。

  楊志龍:第一,從整個行業來講,今年國家在轉型上提出了要求,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是一個方向。從資金量來講,渠道也會更多。第二,今年的文化產業政策,受益最大的是國有化企業。雖然不存在國進民退的說法,但國有企業改制的步伐和節奏會越來越快,從國家層面也希望中國文化企業以國有性質為大,比如大家都在拍電視劇,未來,國有份額會增長更多。第三,國家政策上引導,有可能會出現大而不強的局面。比如搞一個全球最大的制片公司,全球最大的娛樂場所,是相對容易的,但如何把它做精做強,并不容易。

  徐慧:政策肯定對文化產業非常利好。其中提到要優化東部的文化產業結構,完善中部的文化產業結構,培育西部的文化產業結構,囊括了全國的文化產業都要動起來。相應地,國家也會給予很多政策支持,包括稅收優惠、資金等支持。從市場來看,文化產業資金非常多,從國有的到民營的,有很多文化產業資金,這對整個文化產業的支持與發展是非常好的。但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市場是否能夠消化得了,也是需要認真考慮的。另外,國家希望在未來打造跨國的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團,這點可能對國有文化產業集團非常有利,那么民營的,可能在競爭中會稍弱一點。有這么好的政策和市場,只要方向是對的,只要市場有足夠需求,且有非常強的團隊,堅定自己目標,等到民營企業做大時,可以增加自身的談判籌碼,可以和大國有集團坐在談判桌上好好談判。

  曹海濤:我們在研究政策時,要抓住字眼,政策雖然說要支持文化企業或文化產業,但并沒說支持上市,這是兩個不同概念。上市還有很多困難,包括地方政府的障礙,甚至證監會一些詢問,這些都是影響文化企業發展的關鍵點。目前,民營企業發展厚度還不夠。概念很重要,影視首先是靠演員和電視臺,當然還要靠院線,產業鏈的整合非常關鍵?,F在包括投資機構,以前是投錢加增值服務,現在是投錢加思路。包括企業的發展、商業模式、上市,如果把思路弄清晰了,這個企業才能很好發展。

  李青媛:文化產業從上到下看上去就是一件很美的事,但真正做時,發現很辛苦。首先,國家政策上各個方面政策下來,其實有一種拔苗助長的態勢。在這個領域剛起來的小企業,心態上會很浮躁,想商業模式時通常較短期。一大批小企業,原來靠補貼生存,一旦政策剎車,它會死的,這是很多小企業要比較清醒的一個問題。其次,從投資機構的角度,如果文化部倍增計劃里,能放松一些文化意識形態的管制,整個文化產業可能會更加蓬勃發展。如果系統性來看文化產業倍增計劃,國家所說的文化推動、促進,這兩個地方挺矛盾的,一方面是意識形態上不要打壓,否則會抑制一大批文化產業或者資本的運作前景;另一方面盡量不要拔苗助長,這一點是感覺最困惑的。

相關閱讀

国产私拍大尺度在线视频_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_精品中文字幕无码_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