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美國物美、天藍、好賺錢,但蒙古利亞裔想進入高加索人的地盤,卻又似乎并不那么容易,昨日資深媒體人程苓峰發起的《產品家》沙龍,就中國互聯網企業如何進軍海外市場發起了討論。
虎嗅網就智明星通CEO唐彬森、海豚瀏覽器CEO楊永智、熱酷CEO劉勇、一財駐硅谷主筆駱軼航、藍洵副總裁霍濤的發言做了如下整理:
中國企業在海外劣勢
造訪海外,須客隨主便,但有時價值觀則成了一大溝壑。如曾紅極一時的"偷菜":雖說“偷”在中國的屬性值很高,但當該產品移植美國時,就不得不用grab這樣蹩腳的詞匯來替代。
主人的大門是敞開了,但是否“上好茶”還要憑聲譽,當然QQ和360早已為中國企業盛名遠播,但帶來的卻并非甘露而更似是“干露露”,一個是靠拿來主義登峰造極,另一個則憑借惡性植入一統江湖。
不得不承認,文化弱勢使得中國產品在西方眼中是天然的次品。
給中國企業的建議
1、先選好出生地,避免Hard模式:經過中國企業多年的嚴苛認證,發現如果僅僅立足中國,那么下一步只能打打東南亞的算盤。假如獲得一塊硅谷的停機坪,選擇在美國起步做“擁有硅谷品牌的中國企業”,則可以將產品輻射全世界。
2、既然選擇了在海外打拼,活下來全然成為企業的第一要義。如今在美國還算“活得不錯”的楊永智總結了其生存的三大要素:其一是用戶基礎,再者商業模式,而最重要的則是品牌,作為中國企業若想長期在海外生存,三者可謂是缺一不可。
3、雖然保證了活下來,但煢煢孑立也過于凄涼,沒有永恒的朋友但可以有永恒的利益,充分通過權益互換,以獲得當地資本的支持,進一步輻射當地資源,有助于弱化文化隔閡。
4、其實即使文化隔閡也并不可怕,看看美利堅滿街飄舞的GREE(日本社交游戲平臺)廣告充分證明了,即使是與西方國家文化同樣迥異的日本,其企業也可以在美國獲得較大的成功。
5、如何搞定本地團隊?從貨幣成本上說,搞定美國本土優秀BD成本很高,年薪通常需要開出20萬美元以上。其實,在個人英雄主義盛行的美國,僅僅依托金錢是無法打動對方的,劉勇通過數百封招募郵件總結出:自身能力和人格感化是薪金外攬才的利器。
6、在美國立足后,是否又開始覬覦全世界了?霍濤分享了“兩入口三不碰”血汗經驗:進軍南美的橋頭堡是邁阿密,而攻占歐洲則最好從法蘭克福入手,此外俄羅斯最好不要進、非洲社會不穩定也別進、而白人割據的澳洲則有些太封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