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況?創新工場CEO李開復今天發微博炮轟了一些價值觀不同的創業孵化器:
“最近有些孵化器稱不把上市當作目標,只專注把創業公司賣掉。我的看法:為了對股東負責,創業者必須隨時考慮并購的選項。但是,1)從創業就把并購當唯一或主要目標太功利浮躁。2)最好的創業者會對這樣的"賣身"目標嗤之以鼻。3)這樣的"巨鱷軍火商"也不會幫助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從創建創新工場以來,李開復也確實是在實踐這一觀點:截至2011年底,創新工場已經孵化了47個項目和公司,其中包括點心、豌豆莢、友盟、應用匯等公司陸續獲得了A輪或B輪融資。但創新工場幾乎沒有過退出。
這次李開復炮轟的是誰?雖然沒點名,但廣州創新谷孵化加速器創始合伙人朱波的回應看上去有些硝煙味:
“我不贊成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就把上市作為創業目標,很多優秀的創業者因夢想上市而死在上市的沙灘上,硅谷之所以創新環境好,就是因為并購起了極大的作用,我們要鼓勵創業者以被并購為榮,上市是可遇不可求的。創新谷就要把創業者提高創業成功率,尤其對草根!”
朱波何出此言?
虎嗅發現,朱波7月20日在接受鳳凰網科技采訪時談到:“中國創業者要轉變思想,創業企業不一定非要上市,賣掉創業公司并不可恥。創業過了A輪估值過高,很難賣掉,如果自己沒有盈利能力,又不能上市,到了B輪以后基本上就死掉了,因為沒人接盤。所以一定要在A輪前有80%的公司能夠被并購掉。”
他還在某場合說過:我現在想做一件事,就是可能在創新谷中80%的公司都不進A輪,在A輪前把它賣給大公司了。因為往往進了A輪和B輪以后,公司的估值就非常高了,這樣的話會影響天使投資人和創業者的退出。同時,通過從孵化到出售,周期大約為一年到一年半,可以獲得的回報高達20-50倍。
朱波認為,賣掉公司其實是成功的表現之一,對于創業團隊,上市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標,因為可能一無所有。“有人就愿意做上市公司,其實你看很多上市公司的創始人雖然身價不錯,但是他要套現很難的。我自己創立的第一個上市公司就是到了后來錢燒都燒沒了,但是我們幾個創始人離開以后,把這個產權交給美國給關了,一無所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