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三年前鯉魚跳龍門般的榮耀,仍歷歷在目,但財富盛宴的標的資產——持股上市公司的股權,卻納入質押的資產不可動名單。
據同花順統計,萊美藥業(300006.SZ)、銀江股份(300020.SZ)、紅日藥業(300026.SZ)、天龍光電((300029.SZ)、合康變頻(300048.SZ)、勁勝股份(300083.SZ)、長城集團(300089.SZ)、盛運股份(300090.SZ)、國聯水產(300094.SZ)、西部牧業(300106.SZ)的22名股東,上市3年來,每年都現身質押榜單,三年合計質押8.26億股。
股東三年連續質押股權背后,上述10家公司中僅紅日藥業、銀江股份、合康變頻、盛運股份4家業績實現持續正增長,其余6家均不同程度的業績變臉。
其中,最糟糕的要數國聯水產,2010年上市當年凈利下滑17.96%;2011年,凈利下滑85.12%,及至今年上半年,又預虧6600萬元至6900萬元。
對此,一位東南地區城商銀行信貸部人士直言,“事實上,我們不愿意做個人股東或者法人股東的股權質押。”
“許多上市公司股東在企業自身經營情況不好時,才傾向于用股權質押貸款,而經營情況好則傾向于其他方式融資,這是股權抵押最大的風險所在。我個人干脆不碰這種方式的質押貸款。”
銀行規避民營上市企業質押
“股權質押一般都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央企極少,多數是私有上市企業,我們給的質押率一般在50%之下,如果質地比較優良,質押率會相應提高。”前述東南地區城商行人士表示。
不過,盡管收益率水平較高,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數銀行對股權質押似乎并不感冒。
一位西南地區國有銀行人士告訴記者,“我們對中小企業,甚至創業板公司的股權質押并不感興趣,不愿為他們做。”
“一般個人股東,或者企業股東做股權質押,都是迫不得已,如企業股東想快速變現,但又不好快速把股權賣掉或沒法賣掉,或是處于上市禁售期,才采取的方式,銀行做這個業務時,要求特別苛刻。”該人士進一步解釋道。
“對銀行來說,質押股權的標的企業經營情況不斷下滑,就是質押貸款的最大風險。股權質押風險很大,因為股價每天都有波動,要隨時跟蹤監控;一旦涉及突發事件,如發生三聚氰胺、毒膠囊等丑聞,質押的股權市值就將迅速縮水,后果十分嚴重。所以相比之下,我們更傾向于實物做抵押貸款。”
創業板“典當生意”激增
盡管銀行并不愿做股權質押“生意”,但企業股東卻樂此不疲。
記者觀察創業板公司股權質押情況發現,前述10家公司不僅上市后連年股權質押,而且質押數量、質押股東人數呈現激增態勢。
2010年,10家上市公司的4名自然人股東和10名法人公司股東,原始質押股數為17318.47萬股。2011年,質押股東人數增至17人,原始質押股數亦大幅升至43097萬股,是2010年質押股數總額的2.48倍。
及至2012年7月27日,上述10家公司質押股東人數雖減少至12名,原始質押股數降至22270.30萬股,仍雙雙高于2010年水平。
然而,伴隨而來的是6家上市公司有不同程度的業績變臉。
“因企業沒上市,銀行不認可做股權融資,只能找上下游關系緊密的兄弟企業做擔保融資。”河北地區一位建材企業老板跟記者透露,“銀行之所以不認可非上市民營企業的股權,因為民營企業注冊資本時存在問題,如虛假注冊,夸大資本等。”
該企業老板表示,“如果沒有銀行限制,我更愿意做股權融資,反正放著也套現不了,不如拿去融資變現,經濟低迷時企業利潤不好,基于對其后市的不看好,更愿意用股權質押解燃眉之急。”
以國聯水產為例,盡管上市后三年業績大幅下滑,但一邊是控股股東湛江國通不斷加大股權質押的籌碼,據同花順IFIND統計,2010年,湛江國通原始質押股數為2000萬股,2011年暴增至12400萬股,2012年至今有所回落,為3200萬股。
另一邊是董事長夫人桂鳳月持股的石河子聯奧股權投資(前身為湛江聯奧投資)在二級市場減持423萬股。以一季度均價6.8元計算,套現市值約2876.4萬元。
相關閱讀